第一百四十一章 宋家的风光

作品:《科举?老子儿孙满堂,遍布朝野

    皇帝深邃的目光中闪过一丝探究,他一边重复着“宋远廷”三个字,一边指尖轻轻敲击着御案。


    “林爱卿,你说的这个宋远廷是不是就是民间颇有盛名的宋先生?”


    “陛下圣明,正是。”林鸿儒躬身回应,语气中带着对门生及其父亲的赞赏。


    “宋远廷虽无功名在身,但在教育子女上却颇有建树。


    他常与明仁探讨经世济民之道,父子间教学相长,亦是一段佳话。


    明仁年幼,许多见解,多受其父熏陶。


    不仅如此。宋远廷还精通医术。他家的四娘子如今已是京中很有名的小神医了。”


    “哦?学术和医术都如此了得,倒也是个妙人。”


    皇帝微微颔首,心中对宋远廷已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但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殿试。


    皇帝的目光重新回到那十份精心遴选出的试卷上,再次细细品读比较。


    殿内群臣屏息凝神,等待着最终的裁决。


    时间仿佛变得格外缓慢,只有皇帝翻阅纸张的细微声响和御香袅袅升腾。


    魏珅及魏家党羽心中焦灼不安,他们眼睁睁看着皇帝对宋明仁的赞赏。


    那“民贵君轻”之论非但未获罪,反而得了嘉许,这让他们先前的窃喜化为乌有,只剩下浓浓的不甘与嫉恨。


    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其他考生的卷子更为出色,或者皇帝出于对年龄的顾虑而将宋明仁压后几名。


    然而,皇帝的判断并未因年龄而有所偏移。


    约莫一炷香后,他终于抬起头,目光扫过殿下恭立的众贡士和文武百官,沉稳开口,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众卿家阅卷辛苦。今科士子,才华横溢,实乃国家之幸。


    然文章策论,高下自有公论。


    朕观宋明仁之卷,不仅文采斐然,更重要的是其心系社稷,见解超卓。


    能发前人所未发,言时人所不敢言,且切中时弊,深得治国之要。


    其‘民为本’之论,非稚子妄言,实乃老成谋国之见地。状元之才,名副其实!”


    皇帝稍作停顿,提高了声调,朗声道:“朕钦定,今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宋明仁!”


    圣旨一下,金殿之上顿时响起一阵压抑着的惊叹和窃窃私语。


    十岁状元!这是大渝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奇迹!


    许多大臣面露惊容,但更多的则是赞叹与欣慰。


    毕竟,宋明仁的才学有目共睹,方才殿前应对更是从容不迫,理据充分,令人折服。


    “学生……臣,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六郎再次出列,撩袍跪倒,行叩拜大礼。只不过这一次他已是新科状元的身份了。


    六郎的声音依旧清朗,但细微处能听出一丝激动。毕竟,他寒窗苦读,总算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


    皇帝看着六郎小小的身影,眼中满是欣慰,但随即又露出一丝为难。


    他沉吟片刻,对身边的林鸿儒及几位内阁大学士道:


    “宋明仁才学卓绝,点其为状元,众卿应无异议。


    只是……他年方十龄,若依例授翰林院修撰,参与朝政、起草诏书,是否……太过年幼?


    朕恐其难以胜任具体政务啊。”


    皇帝的担心正是魏珅**所期盼的转折点!


    立刻有魏家一系的官员出列附和:“陛下圣虑极是!


    宋状元天纵奇才,然终究年纪太小,于人情世故、官场历练颇有欠缺。


    翰林院修撰职责重大,关乎朝廷文书体面,臣以为,或可暂授虚衔,恩荣有加,待其年长些再实授官职,更为妥当。”


    这话看似为宋明仁考虑,实则是想剥夺他的实权,让其空有状元头衔而无用武之地,拖延其进入权力核心的时间。


    林鸿儒早已料到有此一问,他不慌不忙,从容奏对:


    “陛下,老臣以为,恰恰因为明仁年幼,更应将其置于翰林院。”


    皇帝挑眉:“哦?林爱卿详述其由。”


    “陛下,”林鸿儒缓缓道:“其一,翰林院乃清贵之地,储才之所,重在读书修史、钻研学问,而非急于处理繁杂政务。


    明仁年仅十岁,正是潜心向学、进一步夯实根基的黄金时期。


    将其留于翰林,由老臣及翰林院众学士加以点拨教导,可使其学问更为精进,将来方能成为真正的国之栋梁。


    若放任其过早卷入俗务,恐揠苗助长,反损其才。”


    “其二,”林鸿儒话锋一转,语气坚定起来:


    “明仁之才,方才策论与应对,陛下与诸公已有目共睹。


    其见识、文笔、逻辑,远超同龄,甚至许多成年进士亦难以企及。


    翰林院修撰之职,主要在于文字工作,以明仁之能,完全足以胜任。


    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225834|17928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授予实职,正是人尽其才,而非徒耗其光阴。若因年龄而疑其能,岂非因噎废食?”


    “其三,”林鸿儒目光扫过魏家方向,语气深沉了些:


    “陛下得此千古未闻之少年状元,乃圣朝祥瑞,天下士子楷模。


    若仅授虚衔,难免令天下人猜测陛下是否因其年幼而有所保留,甚至质疑此次科考的公正与陛下识人之明。


    厚待天才,正可彰显陛下求贤若渴、破格用人之气度,激励天下读书人奋发向学!”


    林鸿儒的一番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皇帝闻言连连点头,脸上的为难之色尽去,抚须笑道:


    “善!林爱卿老成谋国,思虑周详。就依爱卿所奏。


    宋明仁,朕即授你翰林院修撰之职,望你不负朕望,于翰林院中勤学慎思,早日成为朕之股肱!”


    “臣,领旨谢恩!必竭尽全力,以报陛下天恩!”


    宋明仁再次叩首,小小的肩膀承担起了沉甸甸的职责。


    事情至此,本应告一段落。然而,林鸿儒却再次躬身,声音提高了几分:


    “陛下,老臣尚有一事启奏,恳请陛下恩典!”


    殿内刚缓和的气氛又是一凝。众臣都看向林鸿儒,不知这位大儒还要为何事进言。


    魏家人更是心生警惕。


    皇帝也有些意外,但还是道:“爱卿但说无妨。”


    林鸿儒朗声道:“陛下,今科科举,宋家一门四杰,同登贡士之列。


    虽名次不及明仁,然亦是才华出众之辈。


    此乃我大渝开科取士以来未有之盛事,足见宋氏家风淳厚,教子有方,实乃天下表率!”


    林鸿儒先是将宋家盛赞一番,随即切入正题:


    “陛下圣明,点明仁为状元,已显天恩浩荡。


    然老臣窃以为,陛下何不锦上添花,赐下更大恩典?


    宋家四子皆才,今科同登榜,更出一六元及第之旷古状元。


    此不仅是宋家之荣,更是陛下教化之功,乃国朝文运昌隆之极致体现!


    若能陛下特赐恩旨,对宋家其他三人一并予以擢用,不必拘泥于常例候缺,则必能成为千古美谈。


    极大鼓舞天下学子之心,令他们知道只要一心向学,为国育才,陛下必不吝恩赏!


    此举利于教化,彰显圣德!”


    林鸿儒躬身施礼,但他的话却令满朝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