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得陛下青眼
作品:《科举?老子儿孙满堂,遍布朝野》 半月光阴,倏忽而过。
决定着科举最终排名的终极较量到底还是来了。
黎明时分,新科贡士们身着崭新的青色襴衫,于宫门外静候。
他们之中,有历经沧桑的中年人,有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而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那个站在前列,身形尚且稚嫩,面容却沉静如水的十岁孩童宋明仁。
宫门缓缓开启,在礼官庄严肃穆的唱喏声中,贡士们鱼贯而入。
穿过重重宫墙,踏过金水桥,步入那象征着大渝权力核心的太和殿。
太和殿内,金碧辉煌,盘龙柱擎天而立,御香袅袅,气氛庄严肃穆。
贡士们屏息垂目,按名次分立丹墀两侧,垂手恭立,不敢有丝毫逾矩。
大渝皇帝已年逾花甲,但其眼神深邃,自有不怒自威的气度。
皇帝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济济英才,在看到那个明显矮了一截的小小身影时,微微停顿,眼中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好奇与审视。
这便是那位名动京城的十岁会元?果然气度不凡。
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林鸿儒等一众读卷官、执事官分列御座两旁,神情肃然。
繁琐而庄严的礼仪过后,皇帝沉稳的声音响起,宣布策问题目。
题目由皇帝亲自拟定,关乎西北边患与民生疲敝之交,问策于士子,旨在考察这些未来的栋梁之材是否有经世致用之实学,而非只会寻章摘句的腐儒。
黄帛誊写的策问下发至每位贡士手中。
顷刻间,大殿之内陷入一片寂静,只闻得细微的呼吸声和纸张翻动的轻响。
众贡士纷纷低头凝神,这是一场心智与才学的角逐,一字一句皆关乎前程命运。
魏珅因为魏家用了手段,故而也在殿试之列。
只是名次靠后,只能坐在最远的角落。
这是他最后的机会,只要能够迎合上意,博得君心,那么宋明仁先前的一切努力就都白费了。
魏珅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因先前风波而残留的忐忑以及对宋明仁那几乎蚀骨的嫉恨。
他努力定下心神,开始搜肠刮肚地构思如何引经据典,遣词造句务求华丽磅礴,论点力求稳妥。
而位置在最前面的六郎,接过题目后,只是快速浏览一遍,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眸中便已闪过睿智的光芒。
他并未像他人那般长时间沉思,而是直接提笔蘸墨,神情专注,落笔如飞。
小小的身躯挺得笔直,仿佛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下笔有神,毫无滞涩。
一个时辰后,考试结束。
试卷被统一收走,经过糊名、誊录等程序后,最先由八位读卷官进行初步阅览。
从中遴选出的十份最优试卷被郑重呈送至御前,由皇帝亲自定夺最终名次。
御案之上,皇帝一份份仔细批阅。
当看到其中一份试卷时,他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那份试卷文风稳健,见解深刻,尤其是那“民贵君轻”之论,虽看似惊世骇俗,但紧随其后的阐释却逻辑严密,发人深省。
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示意太监拆开这份试卷的糊名。
“宋明仁”三个清秀却有力的小字映入眼帘。
皇帝嘴角微微扬起,果然是他,心中兴趣更浓。
皇帝特意将这份试卷抽出,置于御案之上,于殿上朗声开口,声音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
“宋明仁。”
“学生在。”六郎应声出列,从容行礼,毫无怯色。
“朕观汝之策论,其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语。”
皇帝的声音平和,却带着天然的不容置疑的威严,每一个字都敲打在殿内众人的心弦上:
“此论胆识可谓过人。尔年少英才,何以有此见解?可知此言……或有冒犯天威之嫌?”
殿内气氛瞬间紧张得几乎令人窒息!空气仿佛凝固了。
许多大臣脸色微变。魏珅及魏家党羽心中先是一惊,随即涌起狂喜。
以为终于抓住了宋明仁的把柄,甚至可能牵连其师林鸿儒及其父宋远廷!
如此“大不敬”之言,简直是自寻死路!几人交换眼神,正欲出列,趁机发难,弹劾其“悖逆狂言”,动摇国本。
然而,没等他们出班,六郎已然抬头,那双清澈的眼睛直视御座,毫无畏惧与闪躲。
他再次恭敬行礼,声音清朗而坚定,如同玉磬轻鸣,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回陛下,学生此言,非为冒犯天威,实为阐发忠君爱国之至理。
学生愚见,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民乃国家之根基,赋税之来源,兵役之所出。
无民则田园荒芜,市井萧条,无民则无社稷之依托。
故民为最贵,乃江山之根本。
社稷,乃指宗庙祭祀、江山统绪、祖宗开创之基业,至关重要,故次之。
而君主治国,承上天之命,牧守万民,其尊荣与权威,正来自于治理万民、守护社稷之职责与功业。
若能时刻以民为本,施仁政,薄赋敛,使百姓安居乐业,仓廪实而知礼节,则社稷自然稳固如磐石,君权之尊崇亦将如日中天,无人可撼动。
反之,若重君而轻民,视民如草芥,只顾满足一己之私欲,则是本末倒置。
久之必使民心离散,怨声载道,祸乱丛生,届时社稷倾覆,君权又何存焉?”
他略微停顿,语气愈发诚恳:“此‘民贵君轻’之论,非学生妄言。
陛下乃圣明天子,垂问于草野,学生不敢不竭诚以对,披肝沥胆,唯望能于国事有万分之一的裨益。
若有言辞不当之处,甘愿领罪,然此心此理,天地可鉴!”
皇帝闻言,故作凝重的脸色瞬间化开,非但没有动怒,反而龙颜大悦,抚掌赞叹,洪亮的声音充满了赞赏:
“善!大善!说得好!好一个‘天之立君,本以为民’!好一个‘本末倒置,祸乱丛生’!
此非悖逆之言,实乃圣王之道,治国安邦之至理!
只是你小小年纪,何以会懂得这些道理?”
六郎抬头看了看现在一旁的林鸿儒,而后得体地回禀道:
“都是老师悉心教导的功劳。”
林鸿儒见状,立刻拱手上前:
“回陛下,老臣可不敢居功。这‘民贵君轻’之言老臣第一次听时也是心中大惊。
而提出此论的,并非老臣,而是明仁的父亲,宋远廷!”
“哦?宋远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