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柳诗

作品:《娇娇嫡女一回京,全府气吐三升血

    裴乙出了坤宁宫,胸中憋着一股郁气。


    他只想娶他的柳妹妹!


    分明父皇见了柳诗作的画也微微颔首,赞了句才情不俗。


    偏偏母后,一口咬定柳诗小门小户,不堪为皇子正妃,甚至侧妃都嫌她根基浅薄!


    “满口勋贵门第,世家联姻!”


    裴乙烦躁地踢开脚边一颗碍眼的小石子,“他们何曾想过我的感受?我堂堂皇子,难道连娶个心爱之人的自由都没有吗!”


    脑海中闪过柳诗那双总是含羞带怯的眼睛...再对比母后口中那位谢桑宁...


    在西寒那等苦寒之地风吹日晒了十年!


    蛮荒之地能养出什么闺秀?


    定然肤色黝黑、举止粗鄙、言语无状,说不定还带着一身羊膻味儿!


    光是想象一下要与这样的女子同床共枕,裴乙就一阵恶寒。


    “柳妹妹那般敏感,若知道母后逼我娶这等粗蛮女子...”


    裴乙心口一紧,仿佛已经看到她得知消息后独自躲在闺房,泪水沾湿绣帕,却连哭都不敢出声的可怜模样。


    不行!他得去见她!


    哪怕只是说几句话,也要告诉她,他的心从未变过!


    那个什么谢桑宁,休想插足他们之间!


    念头一起,裴乙脚下生风,也顾不得仪态,几乎是冲出宫门,直奔员外郎府邸后巷。


    他熟门熟路地寻到那僻静角落,左右张望无人,弯腰拾起一颗圆润的石子,手腕一扬,那石子便划出一道弧线,精准地落进了柳诗居住的小院墙内。


    这是他二人约定的暗号。


    不多时,一阵细碎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不多时,柳诗微微喘息着,出现在裴乙的面前,显然是小跑而来。


    “柳妹妹,你可慢着些!”


    裴乙见她出来,心头一热,连忙上前一步,语气满是关切与怜惜。


    他本能地想伸手扶她,却在触碰到她衣袖前顿住,想起礼数,又讪讪收回。


    这小心翼翼的模样,愈发显得他情根深种。


    “乙哥哥?”柳诗的声音带着一丝疑惑,仰起脸看他,眼中水光盈盈。


    “这个时辰……可是出了什么事?你脸色怎么这般难看?”


    裴乙被她这关切的眼神看得心头酸涩更甚,满腔的憋屈与愤怒终于找到了宣泄口。


    他狠狠一拳砸在身边的墙壁上,震得墙灰簌簌落下。


    “还不是我母后!”他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愤懑,“她竟逼我娶那镇国将军府的谢桑宁!”


    “谢……谢大小姐?”


    柳诗适时地露出震惊表情,“那位……刚从西寒回来的?”


    “就是她!”


    “母后只看她父亲是镇国大将军!只看将军府的门楣!却要把这样一个粗鄙不堪、惹是生非的女人塞给我!她凭什么?她哪一点配得上我?哪一点...及得上柳妹妹你半分?!”


    裴乙说到最后,声音带着痛苦,深情地凝视着柳诗。


    柳诗心中冷笑连连。


    粗鄙不堪?惹是生非?


    这位大皇子殿下真是被皇后保护得太好,也太过自以为是了。


    谢桑宁在赏花宴上的表现,她可是听得真真切切。


    那是底气!是魄力!


    是连公主都不得不暂时避让的锋芒!


    裴乙这番话,落在柳诗耳中,只让她觉得愚蠢又可笑。


    人家谢桑宁指不定还看不上这蠢货呢。


    若不是因为他是大皇子,自己也不会在他身上花心思。


    然而,她面上却是一派泫然欲泣的模样,眼圈瞬间就红了,贝齿轻咬着下唇,仿佛承受了巨大的打击和委屈,声音都带着颤抖:“乙哥哥...莫要这样说桑宁姐姐...她...她毕竟是功臣之女,想来总有可取之处吧?”


    她微微侧过脸,一滴晶莹的泪恰到好处地顺着光洁的脸颊滑落:“是柳诗不好...出身卑微,配不上乙哥哥的厚爱...更不敢...不敢奢望什么...”


    她这副强忍悲痛、为他着想的模样,瞬间点燃了裴乙所有的保护欲。


    “不!柳妹妹!”


    裴乙冲动地想握住她的手,又被理智强行压下,只能急切地辩解:“在我心里,你就是最好的!什么功臣之女,什么门第规矩,我都不在乎!我只想要你!那个谢桑宁,休想进我的门!”


    柳诗抬起泪眼朦胧的眸子,深深看着他,里面满是依赖和感动:“柳诗信乙哥哥...”


    当时怎么就选了这么个皇子勾引,蠢得挂相。


    他到底能不能当上太子...


    送走裴乙后,柳诗回了屋,她闭眼复盘。


    嗯,没有表演错误的地方,还是那个善良的小白花。


    不过...寿宴上裴乙就会见到谢桑宁。


    谢家那位大小姐,确实蛮吸引人的...


    这倒是有些难办,男人嘛,都是这样。


    ——


    瑞雪楼,谢桑宁还不知道皇后已经惦记上了她。


    这会子正准备出门,谢桑宁此行,自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


    邻县,便是她埋下的重要一子。


    这些年,她耗费巨资,将一批从西寒就跟随她的心腹精锐,以各种身份悄然安置在金陵或周边。


    其中便有二十几名精心挑选、头脑聪颖、意志坚韧的少年郎或老年郎,被她安排了科举。


    为了他们,谢桑宁可谓下了血本。


    重金延请那些早已隐居山林、甚至因前朝覆灭而隐姓埋名的当世大儒,不拘一格,只为应试。


    甚至,连前朝那位桃李满天下的总考官,都被她的人从深山老林里请了出来,成为这批学子真正的总教头。


    十年磨剑,只为今朝。


    科举两月后开考,殿试紧随其后。


    谢桑宁对这批人寄予厚望,他们不仅是被应试教育千锤百炼的考试机器,更在那些经验老道的大儒指点下,通晓实务,深谙权术。


    他们,将是她在朝堂之上,最锋利也最不易被察觉的暗刃。


    今日,便是去阅兵,去点火。


    马车一路颠簸,纵使车厢内铺了厚厚的锦褥,谢桑宁的眉头也未曾舒展过一分。


    她挑剔地用指尖挑起车帘一角,瞥了一眼窗外略显萧索的田野和远处灰扑扑的县城轮廓,嫌弃地撇了撇嘴角:“穷酸破落地,离京城这么近的地方都如此差劲,这庆国当真是被治理的金玉其内败絮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