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此子胸中确有安邦定国之良策

作品:《被诬科举舞弊?一篇六国论惊天下

    陆临川心下了然,沉吟片刻,字斟句酌道:“陛下明鉴。历朝历代,自有其气运定数。气数未尽,纵有波折,终能回天;气数若尽,纵海内富强,亦难挽颓势。气数告终之朝,天灾人祸并起,此乃表象;根源在于君主昏聩,臣僚贪渎,纲纪废弛,乃至民心尽失。”


    他语气转为笃定:“然观今日之大虞,虽有灾患流民,此乃天时之困,亦为积弊所致;但陛下即位以来,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力主变法图强,此正乃拨乱反正、力挽狂澜之兆!陛下乃中兴圣主,天降大任于斯,正待陛下与满朝忠良,君臣一心,共克时艰,开创万世太平之基业!此非运数告终之象,实乃中兴再造之良机!”


    陆临川巧妙地将王朝兴衰归因于“气数”这一玄之又玄却又为帝王深信的概念上,既未否认眼前的困难,又把“气数”是否终结与君主是否勤勉挂钩,再将皇帝本人置于“中兴圣主”的崇高位置,赋予其力挽狂澜的历史使命。


    其核心在于:困难是暂时的,陛下您正是那能扭转乾坤的天命之子!


    既解答了皇帝的忧虑,又反向画下了一张中兴社稷的大饼,给予其强烈的信心与动力。


    一套组合拳下来,堪称绝伦,轻松拿捏。


    果然,姬琰听完,胸中块垒顿消,只觉一股豪情升起。


    他觉得自己确实有澄清宇内、再造中兴之宏愿,更有恤民疾苦、励精图治之心。


    如今又有陆临川这般洞悉世情、见识不凡的贤臣辅佐。


    天意人心皆在,大虞确实远未到气数穷尽的地步!


    他看向陆临川的眼神又添了几分欣赏与倚重,对陆临川的才华见识更加信服。


    一个好的臣子,不仅要能办实务,更要能为君主提供这般洞察大势、安定人心的“情绪价值”。


    陆临川显然深谙此道。


    姬琰意犹未尽,想了想,再次发问:“陆爱卿博古通今,对历朝兴衰之理剖析入微。朕还想听听,依卿之见,这王朝兴衰之根本,究竟何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中可有何不可逆转之定规?”


    陆临川心中一颤,心知这才是今日召见真正的核心考校,成败在此一举,不由精神振奋。


    他迅速梳理脑海中的知识体系,略作沉吟,将心中洞见梳理清晰,开始条分缕析地陈奏:“陛下容禀。臣观历代兴亡,其根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宛如巨树朽于内蠹,终至倾覆。”


    “其一,田地之困。此乃万弊之源。王朝初立,地广人稀,耕者有其田,民安国泰。然承平日久,豪强势起,巧取豪夺,兼并日炽。良田尽归权贵,失地之民或为佃户仰人鼻息,或成无根浮萍。此一动摇,则国本已伤。”


    “其二,赋役之重。田地兼并,税基随之萎缩。而国用不减,或边患频仍,或奢靡无度,或冗员耗财,朝廷为补亏空,必行加赋。重负尽压于仅存之小民,致其不堪盘剥,或弃田逃亡,或生计断绝。民怨如薪,堆积待燃。”


    “其三,流民之患。失地破产之民,赋役重压之众,汇成浩浩洪流。此等无依无靠、朝不保夕之人,遇小挫则易铤而走险。其势已成,乱源已伏。”


    “其四,中枢之蔽。党争不休,各怀私利,致庙算失机,举措乖方。或议而不决,贻误战机;或刚愎自用,错判形势;或为私利阻挠善政。中枢不明,则虽有良策亦难行,虽有忠言亦难进,如盲人瞎马,危局难挽。”


    “其五,吏治之败。中枢若党争倾轧,言路阻塞,则政令不行于下;地方官吏更如脱缰野马。或庸碌无为,尸位素餐;或贪墨成风,横征暴敛;或勾结豪强,鱼肉乡里。此辈如蠹虫,啃噬仅存之血肉,官逼民反,火上浇油,使流民之祸骤成燎原之势。”


    “其六,武备之弛。承平既久,忘战必危。军户逃亡,武官贪墨,士卒疲弱,器械朽坏。仓促临敌,兵不能战,将不能用。内乱难平,外侮难御,朝廷遂成风中残烛。”


    “其七,天灾之厄。水旱蝗瘟,此天道之常。然其祸之大小,实系于人事国力。若仓廪丰实,赈济得法,吏治稍清,尚可渡厄。反之,若府库空虚,赈济不力,更有胥吏克扣中饱,则小灾酿大祸,成为压垮病躯之最后一根稻草,使流民乱局十倍加剧,一发不可收拾。”


    “其八,气候之变。此亦关乎天道。若遇大范围、持续之寒暖剧变,如酷寒延长,或大旱连年。北地草原牧草不丰,游牧部族为求生计,必大规模南下劫掠。此等外压骤增,若恰逢朝廷内政糜烂,武备废弛,则引出第九害。”


    “其九,外敌之扰。强敌窥边,或乘虚而入,或勒索无度。朝廷若应对失措:或轻启战端而一败涂地,丧师辱国;或一味屈辱求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无论战败或求和,皆极大消耗国力,赋税愈苛,民生愈艰,内部矛盾愈深。内忧外患,交相煎迫,终致巨厦倾颓,回天乏术。”


    陆临川声音沉凝,将论述推向核心:“陛下,此九端并非孤立,实乃首尾相连,互为因果。田地之困生赋役之重,赋役之重生流民之患;吏治之败与中枢之蔽则如毒焰,使流民之火燎原难控;武备之弛使朝廷无力扑火御敌;天灾之厄、气候之变则如飓风助火,或引外敌之扰这致命一击。诸弊叠加共振,终致积重难返之颓势。此即王朝兴衰之周期律,非仅天数,实乃内政外交、经济民生、天时地利人事交织作用之必然结果。”


    这番分析从经济基础到社会矛盾,再到治理能力、国防力量,最后叠加自然与外部环境,构建了一个严密而深刻的王朝兴衰模型,其洞察力与系统性,远超时代!


    虽未直接引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后世术语,其内核却暗含唯物史观与辩证法。


    姬琰端坐御案之后,耳闻陆临川字字如凿的分析,只觉得一股寒意自后心悄然弥漫开来,渐浸四肢百骸。


    那剖析之清晰,理路之分明,仿佛将他心头那些积郁已久、模糊难言的忧惧,骤然间照得明明白白、洞若观火!


    当真是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头皮发麻。


    许多他平日里隐隐觉察却又如雾里看花、难以捉摸的隐患,此刻被陆临川剥茧抽丝般一一厘清,其惨烈前景,其必然之势,已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


    他凝望着御案前这个沉静的青年,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


    此等直指社稷存亡核心、勾连古今兴衰之理的通达之才,已非寻常贤臣可比。


    这分明是身具经纬天地之能的……国之重宝!


    朕果然没有看走眼!


    此子胸中确有安邦定国之良策!


    御书房内一片死寂,落针可闻,唯有窗外雨水顺着琉璃瓦滴落在阶石上的声音,嗒……嗒……嗒……


    单调而清晰。


    姬琰沉默了许久,仿佛在消化那沉重如同铅块般压在心头的信息。


    终于,他缓缓抬起头,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目光复杂地看向陆临川,那目光中包含了震骇、忧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如同寻找救命稻草般的微渺希冀。


    “爱卿此番剖析,振聋发聩,鞭辟入里,朕闻所未闻……”姬琰的声音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疲惫与沉重,“朕今日方知,这祖宗基业,万民所托,竟危殆于一环紧扣一环、丝丝相引的劫难洪流之中!然则,依爱卿高见,此般层层沉疴,如同坠入深渊之石……难道……竟真如古人所言‘病入膏肓,非汤药可及’?即便君臣一心,怀抱卧薪尝胆之志,励精图治……亦难……难阻这崩塌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