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未必不能成为其倚重的臂膀
作品:《被诬科举舞弊?一篇六国论惊天下》 雨水在青石御道上砸出密集的水花,雷声在铅灰色的苍穹上沉闷滚动,如同蛰伏的巨兽低吼。
湿冷的潮气裹挟着草木的土腥味,侵入肺腑。
陆临川的心绪亦如这晦暗的天色,起伏翻涌。
从金殿点状元到琼林宴上的维护,再到皇后突如其来的赐婚,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昭示着这位年轻天子对自己的格外看重与刻意拉拢。
今日甫一踏入翰林院,圣驾便亲召,足见恩眷之深,已远超寻常新科进士。
皇帝如此青眼,根子还在自己展露的才学与超乎其辈的见识上。
此番召见,考校之意必然更浓。
接下来的君臣奏对,无疑是稳固圣心、获取更多政治资源的关键一步。
若能通过这别样的“面试”,往后在朝堂之上,能得到的助力与机会必将大增,仕途或可一马平川。
反之,纵使眼下未必会招致什么明面上的责罚,但若令皇帝失望,这份来之不易的恩宠恐将衰减,再想快速“进步”恐怕就得另寻他途,甚至如履薄冰。
他对自己的斤两很清楚。
上辈子虽然是个研究古汉语文学的博士,对古代政治和治理国家的事懂一些,但终究只是书本上的东西,没真正动手干过。
不过,目前应付初步的顾问角色,倒也足够。
毕竟世上没有天生的能臣干吏,以他的眼界学识,暂时做个合格的参谋,问题不大。
其实除了才具,皇帝更看重的,恐怕还是站队。
宣旨时,魏忠那句“皇爷最喜重用持身清正的纯臣”,已将意图点明。
自皇后赐婚懿旨下达,他与整个文官集团之间,便悄然竖起了一道无形的藩篱,有了难以弥合的隔阂。
他已注定被贴上“外戚”、“幸进”的标签,彻底失去了在文官集团中左右逢源的机会。
今天翰林院里那些明里暗里的针对,就是明证。
在文官们眼里,“幸进”的危害可不止破格提拔那么简单。
幸进之臣的升迁速度往往远超常规,这无疑打破了文官集团内部苦心维系多年的升迁秩序与利益格局。
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文官都能获得这种“幸进”的殊荣,这便导致皇权对文官集团事实上的分化瓦解。
经过历朝历代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博弈与抗争,这种分化被视作对文官集团根基的侵蚀,于长远团结抗衡皇权极为不利。
故而文官集团对“幸进之臣”深恶痛绝,一旦发现皇帝对某官扬新秀有此苗头,往往会联手施压、迅速打压。
一个文官若失去了文官集团的支持,在当下这种皇权仍受文官集团相当制约的政治生态下,便如无根浮萍,下扬往往凄凉,因此也罕有文官真正愿意成为孤立的“幸进”者。
陆临川的情况却颇为特殊。
他被皇后赐婚,身份介乎文官与外戚之间,处于一种极其微妙的状态。
这种中间态,在本朝乃至前代都极为罕见。
无论是严党、清流,还是他本人,都需要时间适应这种定位。
严党或许仍会尝试拉拢他,但绝不会再推心置腹,将他视为核心培养。
因此,若他还天真地以为自己仍是纯粹的文官集团一份子,那便是不识时务,分不清主次。
官扬之上,站错队的代价,往往极其惨烈。
他目前唯一正确的路,便是彻底站在皇帝的立扬上,尽心尽力为皇帝办事。
幸而这位天子看似并不昏聩,还颇有几分锐意进取、欲图中兴的志向。
如此,他倒也不必去做那弄权的奸佞之臣。
自身才华,也可以在皇帝的羽翼下得到施展与历练的机会,算是不错的归宿。
只是……从登基前未曾参与夺嫡、登基后应对朝争的表现来看,这位皇帝能力尚显稚嫩,缺乏系统的帝王教育,脾气似乎也欠些沉稳,城府不深,属于“新手皇帝”。
不能指望其有老辣深沉的帝王心术,这点倒是差点意思。
不过,这也恰恰给了他一个机会。
若能获得其信任,未必不能成为其倚重的臂膀。
一路思绪纷飞,陆临川在引路太监的带领下,终于来到了皇帝日常批阅奏章所在的御书房。
与大虞数位先帝偏爱在皇家苑囿理政不同,姬琰登基后便将办公地点移回紫禁城核心区域,平日批阅奏疏在御书房,开小朝会在乾清宫,开大朝会则在奉天殿,堪称本朝最恪守常规、勤勉务实的君主。
此举本身,也侧面显露出姬琰欲将一切拉回正轨、重塑朝廷威仪的决心。
御书房外,雨水顺着琉璃瓦檐汩汩流下。
陆临川肃立廊下,任由湿冷的空气拂面。
一名小太监入内通禀,不多时便传出宣召。
陆临川整理衣冠,垂首敛息,稳步踏入御书房。
室内陈设远比想象中简朴。
空间轩敞,光线略显昏暗,唯因连绵阴雨之故。
除了御案、书架、几把座椅,并无过多奢华点缀。
最显眼的,是墙上悬着一幅字迹遒劲的条幅,内容正是他在琼林宴上所作的那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御案后,身着常服的姬琰端坐,神情专注地看着一份奏折。
大太监魏忠垂手侍立一旁,眼观鼻,鼻观心,宛若泥塑。
“臣陆临川,叩见陛下。”陆临川趋步上前,依礼参拜。
“陆爱卿平身。”姬琰闻声抬头,放下奏折,语气温和,听不出太多情绪,“赐座。”
“谢陛下。”陆临川起身,在魏忠示意的一张小凳上虚坐了半边,姿态恭谨。
“今日是爱卿第一日上值翰林院吧?可还习惯?”姬琰端起手边的茶盏,吹了吹浮沫,随口问道。
陆临川立刻躬身答道:“回陛下,承蒙陛下垂询。翰林院乃清贵之地,底蕴深厚,臣初至,只觉处处皆学问,受益匪浅。诸位同僚学识渊博,待下官亦颇多关照。”
他上略作停顿,随即话锋自然一转,抓住皇帝主动递来的话头,顺着汇报起工作:“臣今日甫至,掌院陈大人训示谆谆,令臣牢记史官之责。张纂修官亦已分派职司,命臣参与世宗皇帝实录之编纂。”
他语速平缓,条理清晰,既回应了皇帝的关心,又主动汇报了工作进展,显得勤勉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