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一场浩浩荡荡的变法运动虽然就此拉开序幕

作品:《被诬科举舞弊?一篇六国论惊天下

    倏而九日已过,时间来到了景隆三年三月二十六日。


    会试放榜还剩一天,京城处处弥漫着紧张又期待的气氛。


    陆临川又整理了一遍书稿,确保没有任何遗漏,才放下心来。


    这几天他足不出户,日夜伏案疾书,终于写完了《三国演义》前二十回。


    今日先去书局交稿,然后去看看房屋租赁的情况。


    陆临川推开房门,走出会馆。


    清晨的微风拂面而来,带着几分凉意。


    他伏案创作《三国演义》这几天,听会馆学子议论,也知道最近朝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八日前,严颢呈上了《变法强国疏》,洋洋洒洒数万言,痛陈国朝积弊:国库空虚见底、吏治腐败不堪、军备废弛无力,并提出了一系列变法图强之策。


    这道奏疏包罗万象,堪称新政总纲:从清丈全国田亩到整顿税收制度,从改革漕运体系到精简臃肿机构……每一项都直指时弊。


    变故来得太过突然,清流一派措手不及。


    他们仓促上奏反对,理由冠冕堂皇:祖宗之法不可轻变,骤改旧制易生民乱;更有人在朝会上直言不讳,称此次变法名为强国,实为严党排除异己、独揽朝纲的手段。


    朝堂之上,两派争得面红耳赤,唾星四溅。


    但严颢的上书确实切中国朝积弊,句句属实。


    辽东战事耗费巨大,国库存银已不足百万两;各地灾荒频发,赈济钱粮捉襟见肘;就连官员俸禄都拖欠了半年有余……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若能变法成功,确实能为大虞打开新局面……


    而清流在之前的科举舞弊案中元气大伤,杜文崇之流更令其声誉严重受损,他们的反对之声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最终皇帝一锤定音,明确表态支持变法,大虞自此正式进入变法时期。


    陆临川从白景明处得知,此次变法虽由严党主持,但他们内部意见其实并不统一。


    严颢此人倒还算有几分抱负,深知大虞积弊已深,若能变法成功,自己必将青史留名。


    可惜严党终究是个利益团体,鱼龙混杂,大部分党羽只将变法视为争权夺利的绝佳机会,想要借机安插亲信、打击政敌……


    最令陆临川感到疑惑的还是皇帝的暧昧态度。


    姬琰登基之初本是想倚重清流推行改革,奈何他们因循守旧,处处掣肘,便搁置了下来,转向改革军制,打算先强军再变法。


    但魏国公的突然离世却让编练新军的计划彻底停摆。


    如今严党虽有私心却愿意变法。


    皇帝便顺水推舟,与其一拍即合。


    这样的决策过程在陆临川看来实在不够慎重。


    一扬浩浩荡荡的变法运动虽然就此拉开序幕,但他内心并不看好。


    因为严颢提出的改革措施看似完善周全,实则存在诸多问题:既不重视基层执行,又不彻底整顿吏治,只求速效。


    再者,朝堂上下也不齐心,皇帝的支持也并非毫无保留。


    如此变法,怎能不败?


    这般仓促而又毫无准备的改制,更像是严颢陪着年轻皇帝演的一扬儿戏。


    这几日来,京城各衙门通宵达旦地拟定变法细则,八百里加急文书发往各省。


    殿试在即,朝廷又突然出了这等大事,考试内容必定与变法密切相关。


    有人猜测支持变法者将受到特别青睐,也有人断言皇帝会借此平衡两党势力……


    众说纷纭中,陆临川大多时候只是静静聆听,偶尔附和几句。


    他虽然密切关注朝局动向,却并未轻易表态。


    此时站队为时尚早,不如静观其变为妙。


    翰墨书局依旧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自变法诏书颁布后,相关典籍和策论集的销量暴涨,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


    羊守拙一眼就看见了陆临川,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迎上前来:“陆解元可算来了!老朽这几日茶饭不思,就盼着您的稿子呢。”


    陆临川微笑着递上那个蓝布包裹:“幸不辱命。”


    羊守拙迫不及待地展开审阅。


    “妙!实在是妙啊!”读完后,他拍案叫绝,“吕奉先辕门射戟显神威,关云长温酒斩华雄震诸侯……陆解元笔下的豪杰争锋,回回都气吞山河,叫人热血沸腾!”


    最近这几天,白景明天天来催稿,陆临川早已听惯了这些恭维之语,此刻只是笑了笑。


    先前签订的文契约定,他第一交稿之后,能预支五十两银子。


    他现在只想拿到这笔钱,然后去租房子,便没有继续和羊守拙闲聊。


    过了片刻。


    掌柜闻讯赶来,确认书稿无误后当即拍板:“在下立刻安排雕版刊印,估计再有半个月就能出售第一批。”


    “多谢掌柜。”陆临川拱手致谢。


    “这是预付的五十两。”掌柜递上一张银票,“此后每月初五结算余款,您看如何?”


    对于陆临川这种既有功名在身,话本又写得极其出彩,还是少东家好友的合作对象,掌柜自然要格外重视,不敢大意。


    “如此甚好。”陆临川接过银两,心中一块大石总算落地。


    明日会试就放榜了。


    若成功考中,就要分精力准备之后的殿试,《三国演义》需暂时停笔,等步入仕途,工作稳定之后继续连载。


    若名落孙山,就等三年继续考,这期间以文抄公为业,先把《三国演义》写完,再抄其他名著,争取早日实现财富自由。


    走出翰墨书局,天色还早。


    陆临川在街边食摊吃了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便往城南的牙行走去。


    沿途随处可见张贴的新政告示,路人三三两两地驻足围观,低声议论纷纷。


    “听说要重新丈量田亩,我家那几亩薄田不知会如何。”


    “折银纳税倒是方便,就怕那些官吏趁机加派。”


    “嘘!慎言!小心隔墙有耳。”


    “……”


    陆临川将这些议论听在耳中,暗自摇头。


    不知道入仕后,这扬风波会不会影响到自己……


    牙行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