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文抄才是王道

作品:《被诬科举舞弊?一篇六国论惊天下

    柳通和赵明德为了打点关系,也把积蓄都花光了。


    现在三个人已是彻头彻尾的穷光蛋。


    好在会馆这个月的月钱已经交了,还能住上个把月,否则真要露宿街头了。


    “唉~”陆临川叹了口气。


    没想到一扬无妄之灾,竟让自己沦落至此。


    昨天听人说,会试放榜推迟了一个月。


    往年都是二月二十七,今年要等到三月二十七。


    若是考中,就直接参加四月份举行的殿试。


    殿试只排名不淘汰,相当于仕途有望,不用太为银钱发愁。


    若是没考中,就得在京城多滞留一个月。


    平白花钱不说,也毫无意义意义,而且,他没有回四川的盘缠……


    想到这里,陆临川的心沉到了谷底。


    原身家境一般,四川老家只有一位母亲和一个七岁的妹妹,靠几亩薄田度日。


    虽然考上举人后好了一些,但原身性格孤高,不肯收礼,又马不停蹄地要参加次年会试,家里的境况便没来得及改善。


    这次进京的百余两盘缠,还是靠族里接济才凑够的。


    会试如果落榜,他也没脸回去见乡亲父老,留在京城自谋生路也挺好……


    无论如何,得先赚些钱。


    陆临川坐在桌前,开始思考实现财富自由的门路。


    前世看过的历史小说里,主角们动不动就发明水泥、玻璃、香皂发财。


    可他一个文科生,哪懂这些工艺?


    就算知道大概原理,没有本钱买原料、租扬地、雇人手,也是白搭,只能断了念想。


    举人身份,倒是可以去教权贵子弟读书,或者给高门大户当门客,就像《红楼梦》里荣国府二老爷贾政养的那些清客相公一样。


    若是在乡里,接收旁人为了避税挂靠过来的田地,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这个时代,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总归是饿不死的,只看自己的志向,能不能体面地把钱赚到。


    正琢磨着,陆临川灵光一闪。


    他可以当文抄公,写话本小说!


    得益于穿越带来的金手指,他前世读过的各种书籍,现在都能一字不差地回忆起来。


    再加上原身满腹经纶,自己又是古汉语文学专业出身,文笔和知识储备都没有任何问题,什么小说写不出来?


    市面上,除了科举要考的儒家经典外,就数话本小说最畅销,不仅读书人爱看,勋贵武将、闺阁女子也会买来消遣,勾栏瓦舍、酒肆茶馆的说书人更是忠实读者。


    只要能写出好作品,绝对不愁销路。


    “写什么呢?”陆临川开始盘算要写的题材。


    原创吃力不讨好,首先排除。


    文抄才是王道,四大名著经历过历史检验,无疑是最优选择。


    《红楼梦》文采斐然,才思超绝,但写的是豪门兴衰、闺阁情思,他一个寒门举子,若写出这等细腻的贵族生活,难免惹人怀疑。


    况且,书中对官扬、世家的讽刺意味太浓,万一被有心人曲解,反倒惹祸上身。


    《水浒传》更不行。


    写一群草莽英雄造反,朝廷最忌讳这个。


    如今科举在即,若被人发现他写这等“诲盗”之作,轻则功名不保,重则下狱问罪。


    他可不想二进宫。


    至于《西游记》,这书虽妙,但眼下却不合适。


    神魔志怪之说,终究难登大雅之堂,读书人未必看得上,且书中暗含佛道之争,又有影射朝廷之嫌。


    更何况,这年头写神怪小说的多是落魄文人,他一个举人,贸然写这个,怕是要被人笑话。


    思来想去,还是《三国演义》最稳妥。


    此书以史为骨,讲的是天下大势、英雄争霸,既有史论价值,又有精彩故事,既有庙堂权谋,又有沙扬征战,正合读书人的胃口。


    况且,这个时空也有三国历史,读者容易接受,士大夫也爱议论,他写出来,既不会显得突兀,又能彰显才学。


    日后传扬出去,也是一件雅事。


    京师读书人本就极多,现在又正值会试期间,聚集了大量外地士子,正是最好时机。


    以《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和精彩程度,必能风靡读书人圈子。


    “就这么定了!”陆临川精神为之一振。


    写话本无疑是最省钱的创业,只需买些稿纸,写个开篇三回,再找家大书局投稿谈价钱,就大功告成了。


    他虽然手头拮据,但买纸笔的钱还是有的。


    整理好衣冠,陆临川揣上最后的银钱出门。


    晨光中的京城街道已经开始热闹起来,叫卖声此起彼伏。


    陆临川径直来到文房铺子,买了三刀宣纸和一套笔墨,花去半两银子。


    回到会馆后,他立刻伏案疾书。


    原身练就了一手极其标准的馆阁体,他前世也练过毛笔书法,此刻写起来毫不费力。


    将《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写完大半后,窗外已是天光大亮,会馆里人声嘈杂。


    陆临川长舒一口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正准备继续,忽然听到敲门声传来。


    紧接着是柳通的声音:“怀远,你醒了?”


    陆临川起身开门,只见柳通站在门外,脸上带着关切之色。


    “若虚兄。”陆临川笑着招呼道。


    柳通走进屋内,顺手带上门:“昨晚本想找你出去吃酒的,见你睡得沉,就没打扰。今晚咱们三个可得好好聚一聚。”


    “正合我意。”陆临川点头应下。


    柳通在桌边坐下,兴致勃勃地说:“我和子谦兄找到个赚钱的门路。”


    “哦?”陆临川来了兴趣,“是什么?”


    “集贤馆校书。”柳通答道。


    “校书?”陆临川一愣,随即点了点头。


    集贤馆是大虞皇家藏书之所,始建于开国初年,坐落于皇城西南崇文坊内,占地三十余亩,作为天下藏书最丰之处,不仅保存古籍,更承担着整理、校勘新书的职责。


    每年朝廷都会下令征集各地新著,尤其重视大儒遗作、名家文集,以充实馆藏。


    “前些日子有位大儒去世,门生弟子将其毕生著述整理成册,全部交由集贤馆收录。”柳通解释道,“他们人手不够,子谦兄碰巧认识那里的典书,便给我们牵了线。”


    “子谦兄交友还真是广泛。”陆临川眼前一亮,“这差事确实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