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就没有一个真心为国的

作品:《被诬科举舞弊?一篇六国论惊天下

    刘文焕这才注意到周围几个牢房的犯人都昏迷不醒,立刻吩咐差役去查看。


    很快,大夫赶到了,开始为陆临川处理脖子上的勒痕和手臂的刀伤。


    “陆举人放心。”刘文焕压低声音道,“严阁老已经决定保你。明日就会向陛下递折子,请求重查科举舞弊一案。相信很快就会出结果了。”


    陆临川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但随即又升起新的忧虑。


    自己这是被绑上严党的战车了?


    不过眼下保命要紧,其他事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多谢严阁老和刘大人。”陆临川勉强拱手道。


    刘文焕满意地点点头,又叮嘱了几句,留下几个差役加强守卫,这才离去。


    牢房重新恢复了安静,只剩下大夫收拾药箱的声音和远处偶尔传来的审问黑衣人的惨叫声。


    “怀远贤弟,你没事吧?”程砚舟关切的声音从隔壁传来。


    陆临川摸了摸脖子上的绷带,苦笑道:“死不了……多谢济川兄刚才出声相助。”


    “嗨,我也就是喊了两嗓子。”程砚舟摆摆手,又感叹道,“朝堂险恶……不过听刘侍郎的意思,严党是要保你了?”


    “或许吧。”陆临川心里还是没底。


    程砚舟思考良久才道:“贤弟,我这个人向来直来直去,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眼下保命要紧。至于以后……但求无愧于心便是。”


    陆临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月光透过铁窗,在地上投下一片银白。


    他望着那片光亮,心中思绪万千。


    穿越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才一天,却已经在鬼门关前走了两遭。


    如今虽然暂时安全,但前路依然充满未知的凶险……


    不过既然老天给了重活一次的机会,他陆临川就一定要在这个时代活出个样子来!


    ……


    翌日,皇宫,御书房。


    年轻的皇帝姬琰坐在御案前,眉头紧锁。


    事关此次会试的奏折在他面前堆积如山……


    他今年二十五岁,登基才三年,正是雄心勃勃、想要大展宏图的时候。


    然而,朝堂上的文官却处处掣肘。


    清流和严党互相倾轧,身为九五之尊,竟常常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严党是先帝留下的旧臣,名声极差,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之事屡见不鲜。


    他刚登基时,就曾处置过几个严党大员,但终究没能彻底铲除他们。


    一来是为了维持朝堂平衡,二来……他手腕还不够老练,牵一发而动全身,玩不过这帮老狐狸。


    清流名声极好,向来以“忠直敢谏”自居,姬琰登基后便对他们颇为倚重。


    可最近,他渐渐觉得不对劲了。


    清流在科举舞弊案上遮遮掩掩,让他举棋不定;而在对待建州女真的问题上,他的主张与严党一致,可清流却巧舌如簧,硬是把他绕得晕头转向,迟迟无法决断。


    他总觉得哪里有问题,可又说不上来。


    杜文崇那个老狐狸,每次议事都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可细想之下,却是空谈居多。


    “陛下,严阁老和刑部赵侍郎求见。”贴身太监魏忠低声禀报。


    姬琰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烦躁,冷冷道:“宣。”


    他今日心情很不好。


    最近,朝中大批官员上书,要求彻查科举舞弊案。


    有的是严党的人,有的是无党派的清正官员。


    事情本来很简单,彻查便能水落石出,可清流却一再劝阻……


    这次会试是他登基以来的第一次科举,他极为重视,却被搅得乌烟瘴气!


    这帮人整天吵来吵去,就没一个真心为国的!


    少年天子的心性展露无遗,既想大展宏图,又处处受制于人,有力无处使。


    近来,他反思了不少,渐渐意识到,清流或许没有他想象中那么清,严党也未必如传闻中那般浊。


    帝王之术,他尚未参透,但对两党的态度,却在悄然转变。


    严颢和赵汝城缓步走入御书房,恭敬行礼。


    姬琰淡淡扫了他们一眼,心中不悦。


    “臣严颢、赵汝城参见陛下。”两人躬身行礼。


    姬琰淡淡点头:“免礼,两位爱卿有何事?”


    严颢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书,双手呈上:“陛下,这是昨日刑部大堂上,陆临川一案的审讯记录,各方均已签字画押。”


    贴身太监魏忠连忙转递。


    姬琰接过,随手翻看,起初神色平静,可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这……怎么可能?”


    他眼中浮现一丝不可思议。


    记录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当堂对质,杜明堂漏洞百出,连文章中的典故都答不上来。


    这案子,难道真有猫腻?


    他心中有些动摇。


    杜明堂是杜文崇的儿子,而杜文冲又是清流领袖……难怪清流党人竭力阻止彻查。


    姬琰面色阴晴不定,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赵汝城适时上前一步,又呈上一份奏折:“这是陆临川昨日当堂所作的《六国论》,用以自证,请陛下御览。”


    姬琰展开一看,刚读开头,便目光一凝。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二字,让他很轻易就联想到了近日朝中议论的事。


    稍通文事的人都知道,今人写古史,不可能只是为了伤春悲秋,定然另有所指。


    此文开宗明义,凝实雄浑,有大家之风,不错,就是不知道见识如何,是否有真才实学……继续往下看。


    策论文章与骈赋不同,更重经世致用、切中时弊。


    其核心在于洞察问题本质、论证严谨扎实,语言以简洁明晰为要,舍弃骈赋的浮华雕琢,直指现实要害。


    这篇《六国论》完美的契合了这点。


    姬琰读完之后,不由心头一震,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好文章!


    这等雄文,岂是抄袭之人能写出来的?!


    严颢见皇帝神色震动,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沉声道:“陛下,还有一事。”


    姬琰抬头:“讲。”


    严颢缓缓道:“昨夜,刑部大牢中,有人欲刺杀陆临川……”


    他简要陈述了一遍陆临川遇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