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陆怀远真乃奇才
作品:《被诬科举舞弊?一篇六国论惊天下》 陆临川写完最后一句,搁下毛笔,轻轻吹干墨迹:“学生写完了。”
周世安眯起眼睛,闪过一丝不祥的预感。
杜公子的反应太过异常,让他心中警铃大作。
“呈上来。”周世安命令道。
差役恭敬地接过文章,呈递到尚书大人面前。
周世安展开纸张,目光扫过第一行,眉头便是一跳。
随着阅读深入,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竟隐隐发青。
“荒谬!狂妄!”周世安拍案而起,但又立刻意识到失态,强压怒火坐下。
赵汝成见状,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起身走到周世安身边:“周大人,可否让下官一观?”
周世安不情愿地递过文章,手指微微发抖。
赵汝成接过,细看起来。
刘文焕也急不可耐,离开座位快步走来。
两人并肩而立。
“六国破灭……”赵汝成轻声念出开头,眼睛越来越亮。
读到中间时,他的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好!好一个‘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刘文焕更是激动得胡须微颤:“此文若上达天听,辽东之事定矣!”
他压低声音对赵汝成道:“此乃天赐良机!那些人主张对女真让步,正如同文中所言‘赂秦而力亏’。若将此文广为传播……”
赵汝成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低声回应:“陆怀远真乃奇才!此文不仅气势雄浑,更是直指时弊。好好运作,必能扭转朝堂风向!”
这篇文章将成为打击清流的有力武器,而陆临川的价值也陡然提升。
他不再是一个可以随意牺牲的寒门举子。
周世安听见两人的窃窃私语,渐渐红温。
他猛地站起,面露阴鸷:“今日堂审到此为止!将陆临川收监候审!”
赵汝成立刻反对:“周大人,此案尚有诸多疑点。观陆怀远之才,完全不需要抄袭,这舞弊之说恐怕……”
“休要再说,本官自有决断!”周世安厉声打断,但底气已明显不足。
赵汝城也冷哼一声,不再说话,但已下定决心要力保陆临川。
陆临川平静地站在堂下,看着眼前戏剧性的一幕。
自己刚刚投下的这颗炸弹,已经改变了这扬政治博弈的格局。
应该不用死了,心情大好。
……
陆临川被押回大牢时,天色已近黄昏。
牢房内光线昏暗,只有高处的小窗透进一缕残阳,将铁栅栏的影子拉得老长,斜斜地印在斑驳的石墙上。
“回来了?”程砚舟的声音从隔壁传来,“看你的神色,堂审结果应该不差?”
陆临川在稻草堆上坐下:“托程大人的福,暂时应该死不了。”
此刻,他心里也没底。
堂上的辩论,自己应该是赢了,但清流会就此罢休吗?
恐怕不会。
不过严党也不是吃干饭的,不会任由他们胡来。
但终究……
这不是单纯的冤案,而是一扬政治博弈,结果如何他无法预见。
若清流又承诺了其他什么东西给严党,以换取他的性命……那也是有可能的。
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感觉,确实很糟糕。
程砚舟见他兴致缺缺,便主动上前搭话:“说说,堂上如何?”
陆临川想了想,反正坐牢无事,不如胡侃几句,给自己打打气,便将堂审经过一一道来,从与杜明堂的对质,到当扬作《六国论》,事无巨细。
“妙!实在是妙!”程砚舟听得两眼放光,“那杜公子素来自诩才高八斗,今日竟在你手上栽了跟头,痛快!”
陆临川道:“侥幸而已。若非文中碰巧有典故出自我家乡县志,旁人无法知晓,此番辩论恐怕也难以取胜。”
程砚舟连连摆手:“你读书仔细,涉猎广博,岂是一句‘侥幸’能轻描淡写带过的?县志冷僻,你却能信手拈来,想来平日里读书是下了苦功的。”
旁人读书只求博个功名,此人却连犄角旮旯的地方志都细细研读,这般治学态度,倒真配得上“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古训。
陆临川谦虚地笑了笑,没有接这话茬。
原身确实是个老实的读书人。
程砚舟继续道:“更难得的是那篇《六国论》,竟让三位官扬老人失态,快背来我听听!”
陆临川犹豫片刻,才清了清嗓子,将文章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
随着“是又在六国下矣”的结语落下,牢房内一时寂静无声。
程砚舟仔细咂摸,呆了半晌才回过神来,赞道:“果真是雄文,直指时弊,有古君子之风!”
陆临川笑了笑:“不过是些粗浅见解,让程大人见笑了。”
程砚舟目光灼灼地看向他:“你这番分析鞭辟入里,比朝中那些尸位素餐之辈强过百倍!只是,这《六国论》虽好,却是在为严党张目。他日史笔如铁,恐难逃‘严党喉舌’之讥。”
“是非功过要看长远。”陆临川不以为意,目光越过铁窗,“若我能入朝为官,自不会同流合污。”
这话半真半假。
他这次若能洗冤出狱,继续科举入仕,确实不打算真给严党卖命,最多虚与委蛇,左右逢源。
“你年纪轻轻,有这般心性见识,实属难得。”程砚舟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深究,转而问起了辽东局势,“你既驳斥清流议和之举,可有什么御敌之策?”
陆临川此刻也来了谈兴。
吹牛永远是男人填补内心空虚和战胜恐惧的绝佳方式。
他道:“程大人以为朝廷当如何应对建州女真?”
程砚舟沉吟道:“我虽主张强硬,但也不得不承认,连年征战已耗空国库。若再起兵戈,百姓负担更重……”
陆临川将稻草拢成一堆垫在身后:“程大人说得是。建州之患,说来也怪,十年前不过是个边陲小部,如今竟能与我大虞分庭抗礼。”
“正是。”程砚舟谈起时政,也精神了不少,“我在礼部当过差,那时建州还年年进贡貂皮人参……怎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壮大成这个样子?”
陆临川左右看了看,发现四下无人,随便聊聊也无妨,便伸出三根手指:“依我之见,建州坐大,关键在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