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破局之机

作品:《通天掀桌拒教,系统赐道成圣!

    “她必定已经证道成圣,并借此方式提醒于我。”


    通天微微一笑,果然不愧是盘古一族的轮回之主,平心确实拥有莫大的神通与法力!


    太上笑道:“通天师弟,碧游宫是你的地盘,不如你先来讲如何?”


    “此话不妥。”通天谦逊回应,“大师兄为兄长,理应先行。”


    “说得极好!”元始点头赞同,他所掌阐教最重礼仪,自然支持通天的说法。


    太上也不再推辞,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就由我先讲。”


    他开始讲道,却不讲《道德经》,也不讲《黄庭经》,而是从最基础的内容说起。


    通天与元始心知太上的用意。


    此次人教、阐教带来众多弟子,其中不少是初入门的新弟子。


    上来便讲述大道,讲解高深的法门,恐怕这些新入门的弟子听得云里雾里。


    所以,只能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说起。


    这也是太上与元始借通天碧游宫中时间法阵的主要原因。


    讲道的时间有一千万年,这已足够漫长。


    圣人开口讲道非同寻常。哪怕只是最简单的道理,也令诸多仙人心有所感。


    碧游宫内德天花纷纷飘落,功德金莲处处绽放,玄黄之气弥漫四周。


    太上端坐高台之上,脑后显现出巨大的功德金轮。


    那金轮缓缓旋转,隐隐传出玄妙道韵。


    元始与通天静静聆听太上的讲述,同时留意着众弟子神情变化。


    他们都清楚,基础最为关键。无论多么玄奥的道术法则,皆由基础演化而来。


    故而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更进一步说,


    基础知识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修士的“道”。


    太上的道,在于“有无之间”,讲究清静无为,崇尚“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莫与之争。”


    他只将最基础的内容娓娓道来,便将自己的道展现得淋漓尽致。


    唯有真正具备大智慧者,方能从中窥见真意。


    太上在高台上从容讲解。


    元始与通天则在一旁默默观察众弟子的表现。


    元始心中暗叹:“终究比不上通天师弟啊。同样都是弟子,偏偏他的弟子真的听懂了,不仅听进去了,还身体力行。”


    “我的那些弟子,越是修为高深,越显得不以为意。真是令人恼火。”


    是哪几位?


    正是慈航、文殊、普贤、惧留孙。


    除此之外,还有阐教副掌教燃灯也是如此。


    相反,那些刚入门的新弟子与其他十二金仙却听得如痴如醉,甚至有人已经进入顿悟状态。


    元始心中满是叹息。


    “奇怪,太上师兄的弟子能够专注倾听,那是情理之中;通天师弟的三十六位弟子也能领会其中深意,想必天赋卓绝。”


    “可为何,我自己的弟子就这般不成器?”


    元始满心无奈,只觉恨铁不成钢。


    要知道,这可是圣人亲口讲道。哪怕说的是最浅显的内容,也是难得的机缘。


    只要用心去听,定会受益匪浅。


    偏偏这四位金仙毫无反应,毫无觉悟。


    元始心头连连摇头。


    “师兄,这四位师侄,倒是有意思得很。”通天忽然传音过来。


    “如此难得的机缘摆在面前,他们竟视若无睹,你说他们有意思?”元始几乎被气得说不出话来。


    这难道是在讽刺我么?


    元始本想没好气地回应通天几句,可一抬头,见通天神色异常严肃,毫无玩笑之意。


    “师兄,你推算下四位师侄的命格,当真是大不简单!”


    “嗯?!”元始吃了一惊。


    他深知通天道行高深,尤其在推演之术上尤有独到之处。自己这些徒弟,与自己朝夕相处多年,通天竟还说他们“不简单”,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


    元始对十二金仙了如指掌。


    十二金仙又被称为十二首仙,这称号的由来,并非偶然。


    元始收徒极重根脚,他的道从无中生有,讲究“明悟天地至极,阐述天道至理”。


    换句话说,元始所走的是治世之道。


    广成子、赤精子等人曾为帝师,便是最好的证明:通过辅佐三皇五帝,彰显天地法则。


    既然是代表元始传道治世之人,


    自然需品行端正,形象高洁,光耀四方。


    否则,怎能在世间树立玉虚宫的威信?


    虽说元始择徒严苛,但前来求道者络绎不绝。


    玉虚宫虽坐落于昆仑山,然而昆仑何其辽阔?


    围绕玉虚宫而居的修士便有三千余人。


    他们虽未得入元始门下,却不愿离开这片修道圣地。


    圣人不仅要度化弟子,更要教化众生。


    元始身为圣人,肩负弘道之责,不可能只传授自家弟子。


    很多时候,他也需面向大众开讲大道。


    昆仑山三千散仙便因此抓住了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


    要知道,在洪荒之中,求道之路艰难无比。


    哪怕只是聆听一次讲道,即使不是《元始十二金章》这样的核心经典,对众多散仙来说,已是难得的福缘。


    久而久之,这些散仙皆归心阐教,尊奉元始神像。


    如此庞大的群体,自然需要有人统领管理。


    元始于是从众弟子中选出十二位仙人,皆是大罗金仙境界,故称十二金仙。


    他们在三千散仙面前,地位如首领一般,因此也被称为十二首仙。


    不论是十二金仙还是十二首仙,皆为元始亲手挑选。


    每一位的来历、根脚、过往,早已被他看得清清楚楚。


    可如今通天竟说出这样的话,莫非其中真有什么隐情?


    元始一向敬重通天的推演能力,见他神情凝重,心中不由一紧:


    “难道这些人身上,还藏着我未曾察觉的秘密?”


    太上讲道渐入精彩之处。


    众多弟子纷纷进入顿悟状态。


    慈航、文殊、普贤、惧留孙与燃灯也不例外。


    元始清楚,这扬顿悟对众弟子来说是难得的机缘。


    一旦他们从顿悟中醒来,道行与法力都会大幅提升。


    修士若想进入顿悟之境,极为困难。


    这需要极大的缘分。


    如今,三大圣人便是他们的缘法。


    但元始无暇顾及这些。


    他更在意的是,这五位仙人背后隐藏了多少隐秘。


    好在五人此刻沉浸于顿悟之中,全神贯注于太上的“大法”。


    他们身上的所有隐秘,都清晰映入元始眼中。


    圣人虽近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


    洪荒六大圣人中,无人愿意让其他圣人知晓一切秘密。


    就连天道级圣人鸿钧也未曾真正做到这一点。


    可若是圣人面对非圣之人进行推算,


    要弄清对方来历,并不困难。


    这五位仙人原是阐教门下,但其因果线竟隐隐连通两位大能。


    元始越推算越愤怒,这幕后之人竟似西方二圣!


    难道是他们暗中谋划?


    元始心中怒火升腾。向来只有他算计他人,何曾轮到别人来算计他?


    此事决不能善罢甘休。


    他传音说道:“竟然是西方二圣!”


    “我绝不会放过他们。”


    “西方二圣又能如何?”通天语气平淡。


    什么?!


    元始脸色愈发沉重,不是西方二圣所为?


    他顿时冷静下来。


    若非西方二圣,事情便更加棘手了。


    洪荒七圣之中,除西方二圣之外,再无哪位圣人与他有如此深的过节。


    那么答案只剩下一个——那位高居九重云之上,坐于蒲团之上的鸿钧!


    通天心头冷笑。


    他之前尚不清楚为何上洞八仙、李靖与灵珠子会现身。


    而阐教五仙的因果线却仍与西方教相连。


    须知元始原本的计划是要彻底覆灭西方教,绝不容其兴盛。


    然而眼下,事态明显偏离了他的掌控。


    有圣人在暗中布局。


    能在无声无息间算计元始与西方二圣者,唯有境界远超众圣的鸿钧。


    这才是真正的以洪荒为棋局,以诸圣万仙为棋子。


    即便是圣人,也在他的算计之中。


    “师弟,恐怕连西方二圣也难逃那位的布局。”元始冷声一笑。


    他终于看透了一切。


    那样的手段,也只有那位(鸿钧)才施展得出来。


    元始心中悄然升起杀意。


    这股杀意来得迅猛,却也散得迅速。


    他控制得恰到好处。


    唯独高台上的太上与通天两位圣人有所察觉。


    太上一边讲道一边用目光劝阻他。


    通天亦开口:“师兄,如今知晓是谁在背后布局便已足够。只需不让他的计谋得逞即可。路还很长。”


    元始心神微震:“是啊,时间还有很多!”


    圣人之元神寄托于天道虚空之中,只要天道不灭,他们便不会陨落。


    哪怕天道毁灭为王,他们的存在依旧不灭。


    即便不将元神寄托于天道虚空,他们依然是混元大罗金仙。


    元始终于想通了。


    鸿钧之所以能暗中布局影响诸圣,只因他的道行远超众人之上。


    他是洪荒中唯一真正踏足天道层次的圣人。


    在算计方面,天然占据优势。


    元始深知其中奥妙。身为天道,哪怕所言为偏理,那也是天规,是不可违逆的天宪。


    想要对抗鸿钧,唯有自身道行超越他才行。


    元始从未认为自己逊于鸿钧。


    能成为圣人的,无一不是具备大智慧、大毅力、大福缘、大法力之人。


    心中自认的天下第一,始终都是自己。


    鸿钧,不过是先行了几步罢了。


    他,元始天尊,终将追上。


    届时,再与他清算这一段因果。


    现在,只需隐忍,需寻找破局之机。


    而非冲动地前往三十三天之外,去找那位理论。


    那只是莽夫之举,素为元始所不屑。


    太上微微点头,目光中带着赞许,旋即重新沉浸于讲道之中。


    通天心中感叹。


    太上果真不愧为兄长,他的道处于有与无之间,走的是平衡之道。


    比起元始从无到有的极端,或他自己从有归无的极致,太上的道更适合三清弟子。


    无论是玉虚宫还是碧游宫中的门人,皆可从中获得最好的启蒙。


    若是由元始或者通天率先讲道,反倒容易让人先入为主,破坏此次大会初衷。


    通天尤其注意姜子牙。


    前世那个修仙废柴的形象太过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