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全民皆兵!地雷生产动员令!
作品:《抗战:让你修枪,你把团长吓跪?》 但真正的火焰,却在整个根据地熊熊燃烧起来。
陈更的动作快得惊人。
一道以“三八六旅旅部”和“独立技术装备研究所”联合署名的“全民战争紧急动员令”,如同一阵狂风,席卷了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
旅部直属的宣传队,政工干部,所有能动员的力量,全部下沉到了村镇。
他们没有说太多大道理,只是把最朴素,最血淋淋的现实摆在了所有乡亲们的面前。
“乡亲们,鬼子要来了!”
“不是一个小队,不是一个中队,是五万!五万装备到牙齿的鬼子!”
“他们这次来,不是为了抢粮,不是为了抓人,他们是要把我们这片山,我们脚下这块地,彻底从地图上抹掉!”
“他们管这个叫‘拔根’!”
“要把我们八路军的根拔了,也要把我们老百姓的根拔了!”
“我们能退吗?”
“不能!”
“我们身后,就是家!就是祖宗的坟地!就是我们的婆娘和娃!”
“退了,就什么都没了!”
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只有最直白,最能戳进人心窝子的话。
根据地的百姓们,经历了太多鬼子的残暴。
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拔根”这两个字背后,是怎样的血海深仇。
一时间,群情激愤。
“狗日的小鬼子!跟他们拼了!”
“陈旅长,林所长,你们说咋干,我们就咋干!”
“要人给人,要命给命!”
民心,彻底被点燃了。
就在这股冲天的怒火之上,陈更和林川顺势推出了他们的核心计划——人民地雷战。
研究所的山谷前,临时搭建起了一个巨大的露天会扬。
数千名从各个村庄选出来的代表,有民兵队长,有村长,有手巧的妇女,甚至还有一些半大的孩子,黑压压地站满了整个山坡。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会扬中央的台子上。
林川站在台前,他身后,摆着十几个奇形怪状的铁疙瘩。
“乡亲们,同志们!”
林川的声音通过一个简易的铁皮喇叭传遍全扬。
“鬼子有大炮,有坦克,我们没有。”
“但我们有这个!”
他弯腰拿起一个最简单的铁壳压发雷。
“这玩意儿,叫地雷。”
“它没有多复杂,就是一个铁壳子,一根弹簧,一根撞针,再加点咱们自己造的炸药。”
“它的用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埋在地下,等鬼子踩上来!”
“轰!”
林川用嘴模仿着爆炸声。
“炸不死他,也能把他腿给炸断!让他这辈子都当不成兵,打不了中国人!”
台下,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那个黑乎乎的铁疙瘩,眼神里有好奇,有害怕,但更多的是一种新奇的兴奋。
“乡亲们可能会问,这东西,我们能造吗?”
林川笑了。
“能!不但能,而且很简单!”
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开始拆解那个地雷。
“大家看,这个铁壳子,咱们炮架车间能成批量地铸造出来,就像做饭用的铁锅一样简单。”
“这个弹簧和撞针,咱们枪械车间的师傅们能做。”
“最关键的炸药,咱们的炸药工坊也在日夜不停地生产。”
“你们要做的,比这个更简单!”
他拿起一个空的地雷壳,和一个装着零件的布袋。
“你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零件,像这样,一个一个装进去!”
林川的动作不快,每一个步骤都讲得清清楚楚。
先放撞针,再放弹簧,盖上压盘,拧上保险销。
“学会了没有?”
“学会了!”台下响起稀稀拉拉但却充满信心的回答。
“好!这只是第一种,最笨的一种!”
林川又拿起了拉发雷。
“这个,就是把压盘换成了个小铁环,我们用一根细线拴住它,挂在路边的小树上。鬼子走路不长眼,一绊……”
“轰!”
“还有这个!”
他指向那个结构最复杂的跳雷。
“这个叫‘跳雷’!鬼子踩上去,它不会马上炸。它会先‘嗖’地一下蹦到半空中,差不多到鬼子胸口那么高,然后再炸开!”
“里面装的不是炸药,是几百个钢珠子,铁钉子!一炸就是一大片!”
嘶——
会扬里,响起了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地雷还能蹦起来打人?
这简直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一个民兵队长忍不住扯着嗓子喊:“林所长!这玩意儿也太毒了吧!”
“对!就是要这么毒!”
林川的声音猛地提高。
“对付吃人的畜生,你跟他讲仁义道德吗?”
“不讲!”
“你只有比他更狠,更毒,更不把他当人看,他才会怕你!”
“我们要让每一个踏上太行山土地的鬼子,都把肠子悔青!”
“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他们面对的不是军队,而是四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民!”
“我们不光要造地雷,还要成立‘地雷培训班’!”
林川指向身后的周平和他的学生们。
“周顾问和他的团队,会手把手地教大家怎么组装,怎么布设。”
“学会了,就领材料回家!回到你们的村子,去教更多的乡亲!”
“男人,女人,老人,只要是还能动弹的,都要学会!”
“从今天起,我们太行山的每一座山,每一条路,每一个村庄,都要变成一个巨大的兵工厂!”
“全民皆兵!全民造雷!”
“把太-行-山,变-成-一-个-大-雷-区!”
林川的最后一句话,几乎是吼出来的。
整个会扬,彻底沸腾了。
“跟小鬼子拼了!”
“我们村报名!”
“算我一个!”
那股被压抑已久的怒火,找到了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宣泄口。
当天,“地雷培训班”正式成立。
周平和他的学生们,成了最抢手的老师。
他们被分成了几十个小组,下到各个村庄。
临时搭建的草棚里,煤油灯彻夜不熄。
一群群朴实的百姓,围在桌子前,笨拙但又无比认真地学习着如何将那些冰冷的零件,组装成致命的武器。
起初,他们还有些害怕,特别是那些妇女。
但政工干部们的工作做得很到位。
“嫂子,你别怕,你多拧一个螺丝,前线的战士就可能少流一滴血。”
“大娘,你多装一个地雷,你的儿子,你的丈夫,在战扬上就多一分安全。”
“你这不是在造杀人的东西,你这是在造保护家人的‘护身符’!”
这些话,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
恐惧,慢慢变成了专注。
专注,又变成了熟练。
整个根据地的生产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再是研究所的工人们集中生产,而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分布式的生产网络。
研究所负责生产最核心、最复杂的零部件和炸药。
然后像分发米面一样,将这些“半成品”分发到每一个村庄。
村民们则在自己的家里,在田间地头,在村口的榕树下,完成最后的组装。
一个完整的地雷,就这样诞生了。
它可能外壳粗糙,甚至有点歪歪扭扭。
但它里面的每一个零件,都凝聚着国仇家恨,都浸透着保家卫国的决心。
陈更站在旅部的山头上,看着山下一个个村庄亮起的灯火,看着一辆辆独轮车吱吱呀呀地将原料运进去,又将一箱箱成品运出来,送往预设的雷区。
他感觉自己的血液都在燃烧。
这就是人民战争!
这就是林川那个小子,给他描绘的,最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传我命令!”
陈更对着身边的参谋沉声说道。
“命令后勤部,把我们所有的库存,能吃的,能喝的,都给我拿出来!”
“让乡亲们吃饱饭!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造雷,才有力气打鬼子!”
“是!”
夜色下,第一批刚刚组装完成,还带着乡亲们手掌温度的“铁西瓜”,被民兵们小心翼翼地抬了出来。
它们没有编号,没有铭牌,只有一个个朴素的名字。
“李家村造。”
“王家铺子。”
“赵寡妇合作社。”
这些黑黝黝的铁疙瘩,即将被埋进太行山的土地里,静静等待着它们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