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常家不能再留了

作品:《大明:逆父!请叫朕成祖永乐大帝

    徐妙云和裴云琰福身行礼。


    “你们倒是消息灵通,琰儿,去给朕取一件常服来。”朱棣一边说着,一边朝着正殿走去。


    裴云琰去给朱棣拿衣服,徐妙云则是去为朱棣更衣。


    沉重的冕服仿佛有千钧之重,朱棣踏入东宫正殿,那象征着无上权威的衮冕,此刻只让他感到窒息般的束缚。


    徐妙云没有多余言语,只是快步上前,动作轻柔却利落地开始为朱棣解开繁复的玉带、沉重的冕冠。


    玉珠碰撞的叮咚声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


    “陛下辛苦了。”


    徐妙云知道,这身龙袍代表的不仅是荣耀,更是足以压垮任何人的重担,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仓促而充满暗流的开端。


    裴云琰拿着常服进来,接过徐妙云为朱棣卸下的冕冠。


    呼……


    随着冕冠离身,束缚解除,朱棣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揉了揉被压得生疼的后颈,任由徐妙云为他褪下层层叠叠的十二章纹衮服,换上早已备好的轻便常服。


    柔软舒适的布料触碰到肌肤,才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下来。


    “外面……都听到了?”朱棣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目光看向徐妙云。


    徐妙云手上动作未停,轻轻点头,“山呼万岁,声震宫阙,宫里宫外,此刻怕是无人不知了,陛下……已无退路。”


    这一声陛下,不同于前两声,这一声既是事实的陈述,更是郑重的提醒。


    从奉天殿那声山呼开始,朱棣就不再仅仅是摄政王或太子,他是这万里江山的新主,是亿兆生民的君父。


    朱棣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刀,方才的疲惫被一股深沉的决绝取代。“退路?从当初摄政,踏入这奉天殿那一刻起,朕就没想过退路!要么君临天下,要么……粉身碎骨!”


    朱棣一边说着,一边带着二女去大殿。


    “陛下,以乾清宫那位对权力的掌控,绝对不会认命的,危险还没有结束。”徐妙云坐下来提醒道。


    作为朱棣的政治同盟,徐妙云有必要提醒朱棣。


    可别因为当上了皇帝,就以为大局已定。


    太上皇复位,在历史上不是没有。


    朱棣揉着眉心,“不仅是他,还有常家!常茂这颗钉子,不能再留了!蓝玉满门抄斩的余波未平,常茂仗着父辈余荫,行事跋扈,心怀怨望,留着必成大患!登基大典在即,朕需要安稳,常家……该有个了断了。”


    徐妙云适时地奉上一盏温热的参茶,柔声道,“陛下,事要一件件办,眼下最要紧的,是登基大典。这是向天下昭示新朝气象的关键,常家之事……需寻个稳妥的时机,一击即中,不留后患,操之过急,反易生乱,常家在军中的威望并不低啊。”


    朱棣接过茶盏,“你考虑得很周全啊,不过常家的羽翼已经在剪除了,就看常茂和朕谁先沉不住气了。”


    裴云琰好奇的询问道,“陛下,既然要登基,可定年号了?”


    “永乐。”


    朱棣缓缓吐出两个字。


    徐妙云和裴云琰听到这个年号,似乎都想到了什么。


    “永乐……似乎被用过,还是个反贼,叫方腊用的,殿下用这个年号会不会……”


    裴云琰小心翼翼的道。


    朱棣摆摆手,“永乐的核心寓意是长久安乐,精准贴合朕重塑政权形象、终结内乱、宣示太平的需求。


    对朕而言,年号的现实功能远重于是否被历史上的非正统势力短暂使用过。


    方腊的造反,才持续一年,而且是以失败告终,从未获得正统认可,影响力局限于局部地区,更未被视为禁忌符号。


    历来,年号的避讳通常针对前朝正统政权或重大敌对势力,方腊作为叛乱者,其年号早已随政权覆灭而被遗忘,不属于需要规避的范畴。


    更何况,历史上永乐这个年号被好几个人使用过,比如十六国的前凉张重华、南汉农民起义领袖张遇贤等等,朕用这个年号有什么问题?”


    朱棣并不认为这个年号有问题。


    历史上的朱棣也不存在因为年号被坑的原因。


    因为年号的确立并非文臣单独决定,而是一套严格的流程:通常由礼部或重臣先草拟若干备选方案,标注寓意、典故及合理性,最终由皇帝亲自审定、拍板。


    文臣拟定的年号是永清,永乐是朱棣把永清的清字改成乐字的。


    永乐年号的选择,是朱棣基于自身统治需求、政治愿景及文化传统做出的主动决策,体现了他对政权符号的精准把控,而非文臣操作的意外结果。


    更何况,朱棣文治武功都不差。


    他又不是跟朱元璋似的没读什么书。


    朱元璋不知道永乐年号被反贼用过还能理解。


    但朱棣不知道,这可能吗?


    就算朱棣不知道,朱高炽也不知道?姚广孝也不知道?


    定年号,不是写个年号送上去就行了的,要写清楚年号的典故、出处、寓意等等。


    历史上,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统治初期面临一定的合法性争议和社会动荡。


    使用永乐年号,未尝没有旨在向天下传递结束战乱、开启太平的信号,安抚民心,弱化夺权的冲突感。


    至于所谓朱棣这个年号被文臣坑了,据推测,极大原因可能是因为朱棣屠杀文臣、设东厂监控百官,得罪士大夫集团。


    后世文人通过野史放大其污点,包括强调用反贼年号这一不祥之举。


    例如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直言永乐年号犯重复,暗示朱棣文化粗疏。


    还有野史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的呢。


    还有的说马皇后没生养能力,五个嫡子全是抱养的呢。


    还有的说朱棣是朱元璋和一个朝鲜女子生的混血呢。


    朱棣如果不是嫡子,他能娶到国公之首的徐达嫡长女?


    更何况朱棣奉天靖难,建文三傻骂朱棣骂的难听,可就是没一句骂朱棣是小妾生的。


    朱棣奉天靖难檄文有句话说了: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母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忝居众王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