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双制实施,开市

作品:《大秦:开局扮演霍去病,打造仙秦

    风料峭。


    琅城内外,却已悄然涌动着一股勃发的生机。


    城北,新划定的“北门屯落”初具规模。


    夯土围墙拔地而起,圈定了一片新的家园。


    城西,是从四方流离汇聚而来的百姓,简易的木屋草棚连成一片。


    炊烟袅袅。


    城南,则是那颜、乌延等归附匈奴部族的新居。


    自上次之事后,那颜部的察格尔无力扭转局势,自杀了。


    其部落与乌延一起迁移到琅城周边。


    远远望去。


    洁白的毡帐与粗犷的木屋错落交织,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些也就短短一个半月。


    这座曾被杀人犯,马贼聚集的军堡,竟已容纳近万之众!


    琅城主道上,驮着货物的马队穿梭不息,满载粮草的木轮牛车吱呀滚动。


    中原孩童与匈奴小儿,虽仍带着些许陌生的好奇,追逐嬉戏于街巷之间,清脆的笑声还是刺破了寒意。


    曾经拔刀相向的紧张,已被一种小心翼翼的共存取代。


    这一切变化的根基,在于——


    嬴良他们提出的“军屯”与“民屯”并行的双制。


    ***


    回到大营议事厅内,炭火正旺。


    王虎风风火火地闯进来,手中高举一块新刻好的松木牌。


    脸上是掩不住的兴奋:


    “将军!将军!成了!”


    “新制户籍第一千户!登记完毕!”


    嬴良接过木牌,指尖拂过上面清晰的刻痕:


    “屯民乙部,赵氏,五口之家。前为逃户,今立军籍一等。以长子入军,得田三亩,衣粮自供。”


    他简略看过各个木牌,其上字迹方正,信息完备。


    嬴良颔首,眼中带着赞许。


    “干得不错。”


    另一旁,贾谦已伏案多时。


    起身后,也将一叠厚厚的文书整理齐整,恭敬递上:


    “将军,这是‘军屯民屯双制联动’第一阶段的细则布告,”


    “请您过目。”


    这份双制细则,是由嬴良提供大致思路,交给贾谦完善的。


    一个半月,贾谦一直处理这事,终于还是成了。


    嬴良接过,目光如电,快速扫过。


    随即他卷起布告,大步流星地走出营帐。


    中心广场,早已是人头攒动。


    中原百姓、归附的匈奴部民,以及新编的军户,


    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登上高台的嬴良身上。


    寒风卷动他的衣袍,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喧嚣。


    “此为我琅城新法——”


    “军屯、民屯,并立而行!”


    “以军护田,保境安民!”


    “以田养兵,粮秣无忧!”


    “凡愿归我大秦律法之下者——皆可得土地、粮种、安居之所!”


    “男丁入军序,以功绩换田亩,以勇武博前程!”


    “妇孺入民编,织布养马,各司其职,”


    “月供按品级,足额发放!”


    说完,嬴良的目光扫过台下形形色色的面孔。


    下一刻,其声音陡然拔高,字字铿锵:


    “秦人与匈奴,自此不再以刀兵对峙。”


    “而是——”嬴良停顿片刻。


    “同为护城之人,共筑家园!”


    话音落地!


    广场上一下陷入短暂的寂静,慢慢的是讨论声,最后声音越来越大。


    很快,整片场地沸腾了!


    其间,有一位须发皆白的中原老农,颤巍巍地挤出人群,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多谢将军赐的活命之恩!”


    “老汉一家……再不用荒野漂泊,等死了啊!”


    紧接着,一名身材魁梧的乌延部战士,猛地高举双臂,用生硬的秦语嘶声呐喊:


    “我!巴图!愿入秦军!”


    “只求一间暖屋!三亩薄田!”


    “教我儿子……识秦字!做秦人!”


    “愿从新法!为新城效命!”


    “愿从新法!”


    更多的声音汇聚成洪流,在凛冽的寒风中激荡回响!


    贾谦站在嬴良身后半步,望着台下那一张张激动、期盼的脸庞。


    只觉得这一个半月呕心沥血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


    他低声感慨:


    “若此法真能推行无阻……”


    “十年之后,这琅城……必成北疆一桩奇迹!”


    嬴良假装没听到,他的目光越过喧嚣的人群,落在等待登记造册的百姓和战士身上。


    任重道远,四字实实在在地砸在他的心头。


    数日后。


    果真如嬴良所想,一切不会一帆风顺。


    在一场小型的议事会上,南城一位颇有名望的乡老,佝偻着背道。


    “老朽……并非质疑军民共治之策……”


    “只是……中原人与匈奴人,”


    “终究是……自古有仇,习性迥异啊。”


    他顿了顿,观察着嬴良的脸色才继续道:


    “生活……饮食……婚丧嫁娶……样样不同。”


    “尤其是……交易!”


    乡老的声音带上了一丝急切:


    “匈奴人换物,只凭眼力,不论斤两!”


    “咱们中原人,”


    “重价轻物,斤两必较,一丝一毫也差不得!”


    “若强行混居互市……”


    “只怕……将来摩擦不断,终成大乱之源啊!”


    这问题,嬴良这几日在城中也多有发现。


    望着下方响起的一片嗡嗡的附和声,以及不少民户代表脸上的忧色。


    “是啊是啊!匈奴人连秤杆都不认识!”


    “他们只认牛羊马匹,哪懂咱们的斗升斤两?”


    “数都不会算,怎么交易?”


    “这……这根本是鸡同鸭讲!”


    如此的话语声不断传来,贾谦也皱紧了眉头。


    他凑到嬴良耳边,声音苦涩:


    “将军……这……这还真是个死结……难办啊……”


    嬴良依旧沉默。


    他缓缓起身,走下主位的高阶。


    目光扫过略显嘈杂的众人,最终落在角落。


    那里,散落着民兵操练后遗弃的一杆简陋木秤。


    他拾起那杆木秤,又从地上随手捡起两块大小相仿的石块。


    他走到厅中空地,一手托起木秤一手将两块石头,一左一右地轻轻放入粗糙的秤盘。


    木制的横杆,在微微的颤抖中,艰难地寻找着平衡。


    可嬴良的瞳孔却在这平衡中,闪烁出一丝丝的亮光。


    “千百年来,战火不息,诸国相伐,百姓流离失所,白骨盈野……”


    “为何?”


    嬴良说话间抬起头,目光如炬地扫过每一张脸:


    “因器不同!言不同!法不同!”


    他猛地举起手中那块象征着平衡的秤砣:


    “更因——衡不同!”


    嬴良的声音再次拔高。


    “我父嬴政,扫六合,废旧制!定天下度量衡!”


    “书同文!车同轨!”


    “方有我大秦,九州同脉,政令通达!”


    他的目光锐利如刀。


    “今日,我们在琅城同城同制,那明日——”声音斩钉截铁:


    “我便要你们——同市!”


    “匈奴人与秦民,可在城中开设互市!”


    “以马易盐!以刀易布!以粮易铁!”


    “凡交易者——同币!同称!同法!”


    “市场立规,秤砣画印,三司(市监、税务、治安)设账,日日核验!”


    “谁敢短斤缺两,欺行霸市——严惩不贷!”


    最后一个“罚”字,被嬴良说得如同惊雷般。


    一下,让议事厅内陷入一片死寂!


    针落可闻!


    可随即,哗然之声如同海啸般爆发。


    “互……互市?让匈奴人……和咱们……一起做买卖?”


    “这……这怎么可能?天方夜谭!”


    贾谦也是彻底呆住了。


    对于嬴良这番前古未有的举动,他嘴巴微张,脸上表情更是精彩纷呈。


    震惊、茫然、难以置信……最终化为一声近乎呻吟的低喃:


    “这……这真是你想出来的?我的将军大人……”


    “您这哪里是简单的互市啊,你这是开创先河啦!”


    “就算范蠡活在当世,对你也是自愧不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