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到底什么意思
作品:《我能看见东西价值,成了富贵花!》 门外传来敲门声,陈卓远立刻切断通话,把手机放回了原来的位置。
楼下,所有人都在等他回来。
九条凛子站起身,关切地询问道:“陈桑,您的伤口无碍吧?”
陈卓远点头回应:“没事,只是皮外伤,已经处理好了。”
语气平静,听不出波澜。
他落座时,眼睛不由自主地飘向许南珠的方向。
现在看她,他只觉得一阵心悸。
幸好他机灵,趁着刚才的混乱受伤,既让许南珠欠他一个人情,又刚好有机会把钢笔里面的东西处理掉。
许南珠似乎察觉到了他的视线,看向他,对他友好一笑。
陈卓远感觉背后冷嗖嗖的。
他必须害怕啊,因为他手上的带钩,是仿的!
接下来,大家便轮流将自己有意向出售的珍玩拿出来展示。
萨勒曼又是第一个出手,他带来的是一柄莫卧儿帝国时期的钻石匕首。
据他说,这是阿克巴大帝登基大典上使用过的礼器。
许南珠眯眼看了,是红色的,猜测他说的没错。
随后,其他人也依次展示了藏品:一张音色清脆的古琴、一枚十六世纪的精工珐琅怀表……
终于轮到陈卓远了。
这一回,他深吸一口气,没有逃避。
他先看了许南珠一眼,接着便从旁边的防弹箱里,拿出了许南珠在机场外见过的那根棍子。
“战国青铜错金嵌绿松石带钩。存世仅此一件的孤品。”陈卓远简单介绍了一句。
他不敢看许南珠,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希望她能看在自己“救”了她的份上,能嘴下留情。
只要她不说破,按照组织里那家伙的说法,没有人能凭肉眼看出破绽。
正当大家准备凑近细赏时,姜木青突然叫了一声:“怎么会?!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和我的一模一样!”
他慌忙从自己的箱子里,拿出了同款带钩。
他慌,陈卓远更慌!
这他爷爷的也太巧了!!!
不是说孤品吗?不是说这世间早已经消失了吗?
怎么会突然冒出一个一模一样的?
他看了眼姜木青,有些印象,好像是许南珠身边那个女生的弟弟。
和她是一伙的!
他几乎要将牙齿咬碎了,被发现作假,被赶出去也就算了,左右他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任务就会失败了!
他感觉,自己干这行十年,经历过火场逃生、极限拆弹、甚至从武装分子的围剿中逃脱,但是都从没像现在这样心慌过……
组织策划了这么久,用了不知道多少人脉资源,才换得他潜入一次的机会。
这次失败,那下次一定会难于登天了。
九条凛子显然很生气,她一直维持的礼貌性的微笑,现在都消失了。
她没有看向陈卓远,或者是姜木青,只是缓缓站起身,目光落在这两件带钩上。
沉默了十几秒,她才开口:
“真是……令人惊叹的巧合。”
语气平稳得很,却让人觉得压力十足。
她微微抬头,第一次看向陈卓远,然后再是姜木青。
“自交流会创办以来,我们秉持的最高原则,便是‘真’与‘信’二字。”
“诸位肯赏光前来,便是将自身的信誉与九条家的信誉置于一处,共同守护这片难得的清净之地。”
“但巧合已经发生,这便不能善罢甘休。我们必须分出真与伪。”
“因此,恐怕要暂时委屈二位,暂且将藏品留于台上。还要劳烦在座的各位,不吝赐教,畅所欲言,给真相一个交代。”
“而造假企图混入交流会的人,将会被永远驱逐。”
她的意思很清楚,是要让在场的人一起来鉴定真假了。
姜沐瑶凑到许南珠耳边,低声说:“看九条凛子的样子,这次是真的气着了。”
许南珠摇摇头,同样低声说:“你别忘了,今天所有进来的藏品,都是经过初筛的。”
姜沐瑶经她提醒,这才想起来的确有这件事,却又搞不明白,既然知道是孤品,看见两个一模一样的,为什么还要通过初筛呢?
“很简单,”许南珠解释:“她也没办法分辨真伪。”
所以干脆才让两个都通过筛查,让大家来分辨。
姜沐瑶又说:“我真希望姜木青那个是假的。”
八组人轮流上前,将两件带钩细细查看,从铜锈的层次,到错金的工艺,再到绿松石的风化痕迹,一一对比,都没能看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最后一位藏家将带钩放回桌上,摇了摇头,默默坐回自己的位置。
陈卓远稍稍放下心,看来组织没有骗他,这确实是高仿,足以以假乱真。
想到这,他下意识瞄了一眼许南珠,却刚好对上她的视线。
许南珠对他勾了勾唇角,似笑非笑。
陈卓远不禁思考,她这表情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他是不怕的,另外七组人都不能看出真假,她说是假的未必能让人相信。
许南珠和姜沐瑶,是全场唯二知道真相的人。
她此刻看陈卓远,就好像看一出戏。
陈卓远一定不是坏人,这她早有定论,可她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混进来。
看他上蹿下跳,不停擦汗,她觉得这出戏真的好玩。
突然也萌生了逗逗他的意思。
于是就对他露出一个不明意味的笑。
果不其然,陈卓远吓得额头又出汗了。
九条凛子见大家都束手无策,便又想出了个办法。
“既然如此,就请二位谈一谈,为何认定您手中的这件是真的?”
这就好像点燃了姜木青,他被质疑,顿觉受辱,猛地站起来说道:“这有什么好阐述的?!这东西就是我们姜家的!在我家库房不知道躺了多少年了!”
“我爸当初、当初是在……总之是花了天价弄回来的!几千万总是有的!”
他不敢说出他爸是怎么得到这个带钩的。
出门前,他爸就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提出处,这东西来源不太光彩。
那位欧洲的收藏家,追问道:“姜先生,请问您对这件带钩上的错金工艺,有什么见解?它是否符合贵国战国时期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