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杀了陈玄!!!先斩后奏
作品:《和建文长一样,朱棣杀进宫人傻了》 他失魂落魄地走在府衙的回廊下,脑海中反复回荡着那两句诗,和杨士奇那古井无波的眼神。
“黄袍非我愿,青史自流传……”
他反复咀嚼着,越品,心中越是骇然。
这不是一个偏安一隅的流寇能有的胸襟,更不是一个只求富贵的“赝品”能有的气魄!这分明是……开朝立代之君,才有的雄心!
必须立刻与葛诚商议!
他不再犹豫,加快脚步,径直走向了府衙西侧的一间偏僻静室。
……
静室内,葛诚正独自一人,对着一盏烛火,擦拭着一柄寒光闪闪的匕首。
见到程济面色苍白、脚步匆匆地闯进来,
他眉头一挑,阴恻恻地笑道:
“程大人,何事如此惊慌?
莫不是那杨老狐狸,把你给说动了?”
程济没有理会他的讥讽,只是将那份宣纸,一把拍在了桌案之上。
“你自己看!”
葛诚脸上闪过一丝不屑,懒洋洋地拿起宣纸:“故弄玄虚。一介将死之人,还能写出什么花……”
他的话,戛然而止。
那双本是轻浮的三角眼,在看到纸上那四句诗的瞬间,猛然瞪得滚圆!如同白日见鬼!
“横槊安北境,利剑拓南天。黄袍非我愿,青史自流传。”
他逐字逐句地念了出来,声音从最初的轻蔑,到中途的惊疑,最后,化为了难以置信的颤抖!
“这……这是那赝品写的?!”
葛诚猛地抬头,死死盯着程济。
程济苦涩地点了点头,将杨士奇方才那番“不议也罢”的言论,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
静室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唯有烛火“噼啪”作响。
许久,葛诚才缓缓坐下,他看着那张宣纸,眼神中第一次,褪去了所有的轻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恐惧的凝重。
“程兄,”他喃喃道,“你我……或许都小看他了。”
程济长叹一声:
“何止是小看!此人胸怀之广,志向之大,远非你我,甚至……远非陛下所能想象!”
两人相视无言,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彻骨的寒意。
他们都是聪明人,正因为聪明,
所以才更能理解这首诗背后所代表的,那恐怖的可能性!
“他不是要议和,更不是想逃亡。”
程济的声音干涩,
“他……他是要将这天下,当成他的棋盘!”
葛诚的脸色变得无比狰狞,他猛地一拍桌子,压低了声音,如同恶鬼低语:
“越是如此,此人……就越留不得!”
程济心中一凛:“你的意思是……”
“不能再等了!”葛诚的眼中爆发出狠辣的光芒,
“程兄,你我皆是陛下的心腹,当为陛下分忧!陛下宅心仁厚,或有不忍,但我等做臣子的,必须替他行这雷霆手段!”
他死死地盯着程济,一字一顿地说道:
“此人,绝不能让他与陛下见面!”
“为何?”
“为何?!”葛诚冷笑道,
“你难道还没看出来吗?
纵观整个历史,有如此胸襟的哪个不是有丰功伟绩的帝王?
况且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有吞吐天下之志!而陛下……陛下虽是正统,却优柔寡断!若真让他们二人相见,一番言语之下,谁能保证陛下不会被其蛊惑,做出错误的判断?!”
这番话,如同利剑,刺中了程济心中最深的担忧。
他知道,葛诚说的是事实。
他们的那位主君,耳根子太软了!
葛诚见他动摇,立刻趁热打铁:
“此人如今已是心腹大患!若不趁他在兖州根基未稳之时,将其彻底铲除,待其羽翼丰满,你我,乃至陛下,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他凑到程济耳边,声音如同毒蛇吐信,定下了一条万劫不复的毒计!
“程兄,听我一言。
此事,已非陛下能决断。你我,必须替他决断!”
“第一步,你我调集心腹死士,将那驿馆围死,把杨士奇与樊诚,连同他们带来的百余护卫,全部就地格杀,一个不留!
伪造成……意外身亡!”
“第二步,”葛诚的眼中闪烁着疯狂的光芒,
“待那陈玄听闻使者死讯,前来城下问罪之时,你我便在城楼之上,埋伏三百刀斧手!
只需将他诱至城下……便可一举,将其射杀!”
“此事,你我二人来做,不必上报陛下!
待生米煮成熟饭,那陈玄一死,他那五万乌合之众群龙无首,自然不战自溃!
届时,你我便是为陛下,立下了不世之功!”
程济听得浑身冰冷,他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
这是在瞒着君主,行刺杀之事!
但他看着桌上那份气魄万千的诗文,再想到自家主君那多疑寡断的性格……
他知道,葛诚说得对。
他们,赌不起!
最终,程济缓缓地,重重地点了点头。
葛诚见状,脸上露出了残忍而又得意的笑容。
他拿起那份宣纸,放到烛火之上。
“好诗,当真是好诗……”
火苗,舔舐着纸张,将那“青史流传”的字迹,一点一点,化为灰烬。
“只可惜,”
葛诚看着那最后一缕青烟消散在空气中,声音冰冷如铁,
“为了陛下,也为了你我……就让这首好诗,成为他们的绝笔吧。”
“何时行动?”
“那替身听闻三日之后便能赶到城下,就在三日之后。”
…
夜色如墨,笼罩着刚刚经历了一扬血腥清洗的南京城。
紫禁城,武英殿内,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燕王朱棣身着一袭玄色四爪龙袍,负手立于殿前。
他虽未正式登基,但整个皇城,已然尽在其掌控之下。
殿内,靖难宿将张玉、朱能等人肃立两侧,长子朱高煦侍立在旁,唯有角落里那身着黑袍的僧人姚广孝,闭目垂首,仿佛入定。
数日之内,天翻地覆。
一名兵部官员手捧文书,快步入殿,单膝跪地,声音中是难以抑制的兴奋:
“启禀殿下,大局已定!京畿九府、山东、北平诸路,已有十三路知府、二十七位将军上表劝进!北方形势,已尽在掌握!
南京城内外,所有军权皆已归于殿下调遣!”
汉王朱高煦闻言,脸上露出狂喜之色:
“父王!北地归心,京城在握,大事已成!
那黄口小儿,如今不过是丧家之犬,何足为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