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江而治?不,划半球而治!◎


    金朝的亡国,以一种十分惨烈的方式落幕,堪称历代亡国场景中最悲壮的一个。


    金朝皇位传九代,计一百二十年。


    最后的二十年岁月,自野狐岭之战爆发以来,一直在抗击蒙古。


    宣宗南渡,弃燕京而走,南迁至汴京。


    完颜珣是远枝庶子即位,卫绍王之侄,没有受过一天正经的帝王培训。


    本来吧,这皇位的大馅饼万万掉不到他的头上,还是因为权臣胡沙虎行废立计,才侥幸一登大宝。


    古来叔叔抢侄子皇位的不少,但侄子抢叔叔皇位的……还真是罕有听闻。


    即位之后,韬光养晦,翦除权臣,开始了励精图治。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传来了一个惊天噩耗。


    成吉思汗分兵三路攻金,势如破竹,几乎荡平所有河北郡县,金朝只保留了中都、真定、大名等十一座城池还在掌控范围内。


    好在成吉思汗只是来打秋风,掳掠一遍,挣点钱花花,来年还是要回草原上去的,并无长期驻扎之意。


    所以,金宣宗谦词厚礼一求和,成吉思汗眼看有利可图,也顺理成章退了兵,带着战利品潇洒离去。


    这次蒙古退兵了,但下次呢?


    亡国之危迫在眉睫,金宣宗很勤奋,一下支楞了起来,试图振作国祚,每天处理政务直到深夜,通宵达旦,史称“勤政忧民,躬亲细务”[1]。


    奈何实在是脑子笨,能力有限,越努力情况就越糟糕,越糟糕就越急,越急就越进行完全错误的努力。


    导致一错再错,错上加错,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加上又性情多疑,对臣下极尽猜忌苛刻,出了事还毫无担当,特别喜欢让臣子背锅,搞得朝野人人自危。


    下一款类似金宣宗的君王,已经是明末的崇祯帝了……


    如此瞎忙活,结果可想而知。


    一通操作猛如虎,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非但没把金国从亡国深渊里拽出来,反而飞起一jio,把国家踹得更深了。


    属于是挖好了坟,还特意往坟头多添了点土……


    眼看国家江河日下,内忧外患蜂起,宣宗急得五内俱焚,一蹬腿,归天了,将满目疮痍的局势留给了继承人。


    第三子完颜守绪在灵前即位,是为金哀宗。


    完颜守绪是个混血,母亲明惠皇后王云,是金国百年来唯一的汉人皇后。


    开局即绝境。


    刚登基就发现,如今只剩半个河南、三分之一的陕西、以及山西的一点边角料,加起来才二十多万平方公里。


    这已经不能叫帝王了,只是一个稍大点的地方太守。


    金国传统的猛安谋克武装,也已全部腐朽,根本不堪一击。


    更为糟糕的是,金宣宗之前搞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北丢南补”战略,在北方蒙古那边丢的土地,打算从南宋补回来,同时与蒙古、宋、西夏三线开战。


    结果,三线全部惨败。


    外交关系也因此搞得很僵硬,其他势力眼看金国亡国在即,都急不可待地准备落井下石,压根不打算联合抗击蒙古。


    一句话,都是老皇帝犯下的孽啊……


    面对如此亡国绝境,完颜守绪不甘于坐以待毙,决定放手一搏。


    结果,还真被他找出了一条中兴之路。


    ——至少在当时,金国人真有那么几年,看到了中兴的希望。


    完颜守绪招纳黄河以北的归正人,建立了一支亲兵,“忠孝军”。


    这支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来自已经沦陷的蒙古境内,千里迢迢,投奔过来。


    他们的成分极其驳杂。


    有不甘家乡沦陷、不愿事敌的汉人或女真族青壮,有被蒙古人从中亚地区掳走,运到中原来当炮灰、侥幸逃脱的中亚人,还有因为不服蒙古明目张胆的民族歧视,不愿屈膝为奴,决心为自己一战的回纥、羌人、党项各族[2]。


    虽然身份各异,但也有两个共同点。


    因为是归正人,所以都很了解蒙古敌军的作战方式。


    同样也因为是归正人,所以,忠孝军的每一名成员,心里都很清楚,自己被蒙古一方恨之入骨,余生只能绑在金国这条船上,冲锋陷阵,至死方休。


    不可以被生擒,也不可以投降。


    在蒙古人看来,这些归正人都是变节者,一旦被抓,将会遭遇地狱般的悲惨待遇。


    忠孝军这样的特殊武装群体,只能出现在末世年代。


    也只有真正的末世,才会将这样一群已经家破人亡、无亲无故,甚至已经被国家抛弃的人,重新团结在一处。


    横刀立马,不求功名,唯一的归宿就是死亡,要在死前再为自己一战。


    金末战争二十年,造就了一批经历惨痛的归正人。


    他们的去向,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就近投金,比如忠孝军,另一种,则跋涉了更远也更艰险的路,选择去投宋,比如张世杰。


    张世杰在崖山死战,和十万军民一道殉国。


    忠孝军在三峰山和蔡州为金国就义,面对敌人的屠刀,杀到只剩最后一人,也没有后退。


    无论如何,绝不会再投降蒙古。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被蒙古征服的地区,有尊严地活下去,他们是蒙古军的奴隶、是炮灰、是任意屠杀玩乐的对象,但不是「人」。


    要么选择屈膝跪下,要么就再度拿起刀剑,亡命出走,无尊严,毋宁死。


    当然,即便跪了也不一定能活。


    比如有一次,成吉思汗在大胜班师途中,嫌弃投降的八万汉军累赘,直接想把他们全部杀死。多亏耶律楚材在军中随行,第一时间赶来劝阻,才救下了这八万人[3]。


    同样是一死,何不奋力一搏?


    心知必死,故决然不畏死。


    唯不畏死,方可所向披靡。


    忠孝军最巅峰时,也只有区区数千人,不曾满万,但作战极其精锐彪悍。


    提控官陈和尚,小时候和哥哥一道被蒙古军掳掠到北方。


    后来,兄弟二人归正投金,护送母亲一路南下,冲破蒙古追兵的包围圈,合力拖着一辆板车,硬是将母亲运过了黄河。


    陈和尚带领忠孝军,打出了许多漂亮的反击战。


    在大昌原以四百骑大破蒙军八千,收复太原,解围卫州,大胜倒回谷。


    一时间,俨然成了这个国家的大英雄。


    加上完颜守绪为政勤俭宽仁,肃清吏治,广开言路,数年之内,朝野风气为之焕然一新。


    金国上下一片欢腾,所谓“举朝刻日期中兴”,都认为天子英明,国家中兴有期,收复山河已经在望。


    ……


    然而,蒙古人没有再给他们喘息的时间。


    国力的悬殊之别如同天渊,也远远不是完颜守绪的勤政,和数千忠孝军的奋勇作战,所能够弥补的。


    正大八年,蒙古三路大军分兵灭金,金国的亡国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一路上,蒙古军遭遇到了至为激烈的抵抗,河中战场更是成了绞肉机。


    河中地处险要,乃是通向关陕之地的门户,早在金宣宗时期,就被蒙古人攻占过一次。


    当时,汉人守将侯小叔——原是当地一名船夫的儿子,结坞堡抵抗蒙军,金宣宗闻讯,特意授以将职,以示嘉奖。


    他深感帝王恩义,决定倾身报国,阵前斩杀了劝他降蒙的亲兄,以示死守决心:“我舟人之子,致身至此,何故出降!”最终持节战死[4]。


    四个月后,金国又夺回了河中城。


    这一次,蒙古军再度大举来攻。


    守将完颜讹可在城破后,率军民展开了最后的巷战,力竭被擒,宁死不降,被分尸杀害,河中遂陷落,汴京门户大开。


    另一边,拖雷已经带着蒙古兵借道南宋(强行借道,虽然对方没同意,但直接打穿的那种),一路飞奔,即将兵临汴京城下。


    在外驻守的陈和尚收到战报,带着忠孝军出发,另一名将领完颜合达,也带着金国的其他军队主力,北上回援汴京,一道来救金哀宗。


    援军与蒙古兵连日鏖战,行军进度大大减缓,在行到三峰山的时候,携带军粮已经全部告罄。


    此时,他们距离汴京只剩不到百里。


    陈和尚带头冲锋,振臂长啸,激励众人奋勇作战,一鼓作气杀出三峰山,直抵汴京城下。


    这一下,真的起了效果,援军大为振作,居然反过来将蒙古逼入下风,打得对方嗷嗷叫,并把拖雷等人合围到东面一块高地上,准备一波全歼。


    因为血战太久,人马疲惫,实在是无法再继续支撑支撑,陈和尚选择了就地扎营,信心满满,决定明日再战。


    然而。


    当一个国家走到了穷途末路,就连天意都不会站在它那边。


    当夜,下起了一场剧烈的暴风雪,天气转为剧寒,积雪浩浩荡荡,一直到齐腰深。


    也有人说,这是蒙古的托雷请一名巫师作法,向上天祈雪,所换来的……


    这是河南一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大雪,偏偏发生在了这个国运的转折点上。


    金兵僵立在大雪中,已经很久没有进食,四肢也没有一点暖意,许多人纷纷冻毙,面无人色,根本无法握弓作战。


    而蒙古人却早已习惯了如此极寒的天气,顿时如鱼得水,策马长驱,化为死神的镰刀,无情收割着毫无抵抗力的金兵。


    这一战,完颜守绪苦心经营多年的金国精锐主力,全军覆没。


    不仅忠孝军荡然无存,就连高级将领也无一幸免,陨落如雨。


    「铁枪」张惠为诸军断后,慷慨赴死,高英与其夫人一同战死。


    骑兵主将杨沃衍,拔剑斩杀了蒙古的招降使者,望汴京拜且哭曰:“无面目见天子,惟有一死耳”,随后自缢殉国[5]。


    主帅完颜合达被蒙古军俘获,因拒绝投降被杀害。


    陈和尚知道,今日就是为国捐躯之时,却不愿就此不明不白地死于乱军之中,于是挺身而出,告诉蒙古兵:“我金国大将,欲见拖雷。”


    托雷接见了他。


    陈和尚昂然道:“汝可速杀我!”


    “我忠孝军总领陈和尚也,大昌原之胜者我也,卫州之胜亦我也,倒回谷之胜亦我也!”


    “我死乱军中,人将谓我负国家,今日明白死,天下必有知我者!”


    托雷见他如此忠烈,很欣赏,想要逼降他。


    但陈和尚不肯下跪,于是命人砍断他的腿,又一刀削开脸,裂口从嘴角一直划到耳边,欲令他屈服,陈和尚却始终噀血痛斥,至死不绝[6]。


    ……


    前线的战报传来,完颜守绪在汴京为死难将士举办了一场大祭,痛哭甚哀。


    他没有过多的时间哀悼,因为此刻,蒙古大军已然兵临城下。


    蒙古现在已经换成了窝阔台大汗,这回,大汗本人御驾亲征,给完颜守绪开了一封劝降书。


    要他“黜尊号,拜诏书,称臣,去冠冕,剃发易服,自领西京留守。”[7]


    每一项都极尽侮辱之意,但最侮辱的,莫过于这一条“剃发易服”。


    蒙古人是剃发的,叫做“改易巾髻”,金朝初年也曾推行过类似政策,后来很快终止。


    但眼下,这群过了一百年,已经完全被中原汉文化改造渗透,彻底汉化的金人们,却根本不剃发。


    不仅不剃,反而将此视为奇耻大辱。


    蒙古大军一路南侵,到处逼人剃头,引发群情激愤,许多金人宁可自杀,也不愿剃头、改换衣冠。


    徐州守将徒单益都,拒绝蒙古人的招降,并疾呼:“今大事已去,岂有改易髻发、夺人城池以降外方乎!”而后战死。


    汴京陷落,一名狗汉奸崔立为了讨好蒙古主子,以便效仿从前的张邦昌,当一个傀儡君主,便开始满城推行剃发。


    世袭谋克蒲察琦断然拒绝:“今日易巾髻,在京人皆可,独琦不可。琦一刑部译史,袭先兄世爵,安忍作此?”而后自缢。


    另有,汴京留守乌古孙奴申、御史大夫裴满阿虎、户部尚书完颜珠颗、奉御完颜忙哥、大睦亲府事乌古孙仲端、大理裴满德辉、右副点检完颜阿撒、参政完颜奴申之子麻因……[8]


    一干人等,因为不愿剃发受辱,全部自杀。


    这些女真人,虽然名义上还拥有一个女真名字,但在文化认同上,已经和汉人没有任何区别了。


    普通人尚且不愿剃发易服,何况完颜守绪一国之君?


    蒙古一方开出如此的投降条件,与亡国何异?


    满朝文武群情激愤,攘袂奋起,汴京军民更是开始上街游行,纷纷表示蒙古欺人太甚,跟他拼了!


    一百年前,同样在汴京这个地方,同样有一群忠愤填膺的大臣与百姓。


    但徽钦二人接亡国条款的时候,还接得怪爽快的,一点羞耻之心也没有。


    金国百官正打算叩首上书,让陛下千万不要学徽钦这两个反面典型,却惊闻一个消息——


    蒙古使者唐庆一行人全部死了!一个不留!


    百官:???


    厉害了我的陛下!


    虽然名义上,蒙古使者是被几名士兵闹哗变所杀,但是……几名士兵事后不仅活蹦乱跳,没任何处罚,反而还受到褒奖,连升三级,摇身一变,成了完颜守绪的亲卫。


    明眼人都能看出是怎么回事吧。


    就很有一种掩耳盗铃的美。


    好似侯安都手一伸,咕嘟咕嘟,把前朝帝子推进江心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