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七千对二十万?还是一万对五千万?
作品:《大唐:人在碎叶城,弟弟李太白?》 到了高宗,武后时期,监军便逐渐变的常态化了,但权利仍受到限制。
到了如今靠政变起家的李隆基,为了加强对边镇,对军队的控制,监军已成了固定职位,且大多数由皇家家奴的宦官担任。
杨思勖作为李三郎起家亲信中的亲信,和高力士一文一武是他的左膀右臂,自然给了极大的权限和信任,不然也不可蹦五年时间便打造了二百多艘战舰。
现在更是给李牧派遣监军来控制他的大宛军,这便是很符合他的手段了。
但是,现在作为监军的刘英杰和他的手下在路上牺牲了,他也为刚刚监军的死亡悲伤过了,让他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心情。
他以为刘英杰是忠贞之士,他是应该悲伤的,却没想到是绑向自己脖子上的锁链。
如今锁链断了,他自然是应该高兴的。
所以,李牧如今就是这种高兴和悲伤混杂的情绪,不上不下的。
至于杨思勖的计划,则是让李牧有一种被历史的回旋镖再次击中的感觉。
他主张沿着恒河征服天竺的,因为恒河流域是印度最精华的地方,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人口众多且河网密布,也不会经常决堤,稻子更是一年三熟!
不像黄河这个老母亲脾气暴躁,动不动就猛抽儿女一顿。
控制这里几乎就不会为钱粮发愁,直接搜刮就好了,反正种姓制度下,三哥也根本也不把自己当人,不然哪里会有三嫂之说?
但是,想要征服印度哪里会这般容易?
这便是他当时的锅,给李隆基画了一种天竺很好推的错觉。
但其实真的哪有那么容易?
第一便是天气,每年的六月到九月是印度的西南季风期,是降雨最为猛烈的时期,占印度全年降雨量的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九十。
他就算是三月份越过开伯尔山口,在前驱上千里来到恒河上游占领一座城池,攻打城池,制作火药,这倒是对他而言没太大的难度。
毕竟,这天竺并没诞生出民族意识和中央集权,还是松散的各管各的邦国制度,谁进来了都能作威作福一番。
从最早的雅利安人入侵,在到塞种人,大月氏,波斯人,粟特人........
这些民族,哪个不是被汉人爹给揍的满地找牙,然后在东亚活不下去了,这才被驱赶到中亚,或跑到印度次大陆来称王称霸?
现在李牧这个爹来了,以一千五百大唐铁骑攻打城池,并控制一块地方自然不在话下。
但问题出就出在杨思勖这边,他只要前期稍微有一点攻击不顺利,拖延到六月份,那么李牧的火药之利几乎就算废了。
一个后世能够承载接近二十亿人口的大陆,他杨思勖想要在三个月靠火药,靠一万水陆舰队征服一大半,这还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利?
而且人家并不是毫无办法,吐蕃人可就在高原上虎视眈眈,他们冲下来可就相当于在家门口打仗。
这种速胜论不是天方夜谈是什么?
征服印度最好的时间,应在每年的十月份到次年的六月份!
而且,是需要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打,是因为这里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人口真的是太多了!
你前面打下来后面又叛了,那不是一直在做无用功?
难道他要一直靠堆京观来吓人?
要知道,得益于两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天竺母亲河,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在他这两年派人不断的探查和统计下。
他已知道了其人口总量几乎是不下于东亚的汉人人口的,最少加起来四五千万人口李牧还是估算出来了。
虽然,三哥一般非暴力不合作,也没有反抗残暴统治的传统,脑回路也确实够清奇,但你要知道,你只有一万军队啊大哥?
作为风帆舰队,杨思勖用舰队进行远征,确实要考虑季风的影响。
从广东向南越过马六甲海峡在到印度,他必须要在而东南季风便是每年的十一月份启程南下,这就完美错过了攻击印度的窗口期。
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在孟加拉湾附近打下一片区域进行统治,稳扎稳打,收集物资,躲过雨季在十月份北上,如此是最为合适的。
而按照杨思勖信件的语气,似乎就是要在几个月荡平整个恒河流域!
料敌要从宽啊!
而现在,他到底要不要出兵?
好处的是杨思勖的监军死了,现在没人能逼他出兵。
坏处是,杨思勖这样冒进非常危险!
刚刚的悟法和尚也说了,他们是遭遇的伏击,很显然对于大唐攻打印度,他们各个土邦是有心理准备的,是要反抗的,甚至还有人还在其中暗中联络的。
毕竟四五年了,大食商人一直在广州港做贸易,你大唐造舰队他们如何又不知道?
吐蕃人插一手几乎是肯定的,毕竟,恒河流域算是他们的家门口!
他们也不是没打印度的主意。
只是他们一直在雪域高原上,实在是对印度这种夏季极为炎热潮湿的地方不感兴趣!
但大唐控制了这里就不一样了,相当于把他们从四面八方给包围了起来,这还不着急才怪了!
而且,之前张守珪曾经和他有过约定,他需要进行配合作战。
如今碎叶镇已有了七千兵马的驻军。
张守珪要在开春前,以两千兵马留守碎叶,亲自带着四千骑兵和一千费尽心血训练的重甲铁骑,通过热海运兵,突袭突骑施所在的伊犁河谷老巢。
而他需要配合张守珪,带领一千五百骑兵沿着怛罗斯一线向北,兜住突骑施的后路,两人一起彻底的解决葱岭以西北方这个大患,如此的话,汉人在整个中亚北方在无威胁!
这个时间点,通过葱岭的通道被大雪封山,苏禄根本不会想到张守珪这么大胆,敢直接以五千骑和李牧手中的一千五百骑总共不到七千骑兵去攻打号称二十万骑的他们。
七千骑兵对二十万骑兵?
苏禄根本不会想到张守珪李牧敢用手里的这点兵马,在没有安西都护府大部队配合下去灭他!
而如果他现在遵守杨思勖命令,现在出兵天竺,那与张守珪的约定自然是无从谈起。
毕竟,他手上真的只有一千五的骑兵!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路,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