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这科举适合我大秦呐

作品:《抖音通古代!开局创死秦始皇嬴政

    【至于最后的“世家”,我们可以理解为由血缘关系构成的政治集团。】


    【早在两汉时期,官员的选拔就为门阀士族提供了重要的权利庇佑,当时流行的选拔制度为“举孝廉”。】


    【于是,地方豪强大族通过操纵舆论,相互推举的方式,将家中的人送入到朝廷,而官员之间也普遍存在互相推荐晚辈的情况。】


    【如此,一代又一代,朝廷的大部分官位都在少部分的世家之间流传,底层的百姓几乎没有上升的通道。】


    【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门阀。】


    【不过在西汉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还处在发展阶段,还只是地方上的豪强大族。】


    汉武帝时期。


    刘彻听到这里,一双如炬的双目中闪过慑人的寒意。


    没想到这门阀世家在他西汉就已经初现雏形了。


    只是,虽然如今大汉朝堂上的官员大多数出自地方豪强,但也只有经济条件不错的地方豪强才能培养出有学识的人才。


    就是他真想从底层的大汉百姓中选拔人才,那也要底层的那些大汉百姓们真的有饱学之士啊!


    这一点,刘彻觉得自己还是能够容忍的。


    反正,他自信在他的手里这些地方豪强翻不出天去。


    只是,就是不知道这些地方的豪强以后会不会对我大汉造成危害了。


    【直到东汉时期,随着汉光武帝刘秀,因为出资支持了刘秀打天下的缘故,豪强大族的力量进一步发展。】


    【而后来的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其实就是门阀世家之间的混战拉锯,他们的力量已经开始显露獠牙。】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建武十五年。


    “地方豪强,世家门阀……”


    刘秀口中呢喃着这两个词,忽然暴起,生气地将手中原本拿着的简牍给撕成了几片。


    简牍掉到地上,些许几片之中还能窥见“河南、南阳、陈留郡和度田”等的字样。


    “什么大族,什么高门显贵,全踏马的都是一群趴在大汉朝身上吸血的蠹虫。”


    “老子就应该学那黄巢一样把这些蠹虫都杀了。”


    东汉的中央政府在审核了各地上交的建武十四年的上计工作之后发现了一些问题。


    即度田工作有问题,各地的耕地数据不真实。


    即案比工作也有问题,建武十四年的上计工作中,户口数据和民众年龄数据相对于十三年的发生了不正常的变化。


    针对这两个问题,刘秀下诏再进行一次度田,对今年已经获得的数据再次检查核对。


    但是,令刘秀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复查,就真的给他查出问题了,他大汉天下四分之三的耕地都在各地豪强的手中。


    并且,在陈留郡上交的核查报告中,竟然还敢光明正大地附赠一封暗含神秘暗语的简牍,上面写着:“颍川、弘农可以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正当刘秀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刘庄却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玄机。


    “这是陈留郡的郡守在告诉上计吏,汇报陈留郡的度田核查数据的时候可以参考颍川和弘农的情况进行汇报,但是不能参考河南和南阳的情况。”


    “为何?”刘秀还是没有想通其中你的关键。


    “爹,因为,河南尹和南阳郡是地方豪强大族和朝廷豪门贵戚云集的地方,乃皇城近臣与帝乡宗亲,谁敢查他们的田?”


    “所以,他们的度田核查数据根本就不可信。”


    刘秀这才知道,这天下看似是他的天下,但是除了洛阳帝都之外,这天下地方早就已经是各地豪强大族的天下了。


    “这些地方豪强必须要想办法遏制一下,否则尾大不掉,最终受害的还是我大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进一步巩固了门阀士族的权力。】


    【虽然它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合格官员的出现,但这种制度也加深了士族对政治的垄断,甚至强化了世家大族的影响力。】


    【门阀士族阶层的后代,因其良好的家族背景和政治资源,逐渐垄断了政坛,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这些门阀士族往往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佃农,不仅不从事生产,还不用纳税,并且不断地剥削劳动者。】


    【其势力之大,甚至能被文人们称为“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


    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


    天幕之下所有朝代之中,强势的帝王们看见这句话,纷纷不悦。


    “朕的大秦都没有传至万世呢,他们一个门阀家族倒是能传承千年。”


    “地方豪强?很牛吗?”汉武帝刘彻不屑,“看看是他们的脖子硬,还是朕的羽林卫剑利。”


    “世家门阀,这群该死的五姓七望……”


    【到了隋唐时期,门阀世家的力量空前强大。】


    【隋文帝杨坚正是认识到了世家力量的强大,所以才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但是这个时期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比如:不糊名。】


    【这就导致官员的升迁和选拔依旧被各大门阀所左右,选出来的还是那些世家子弟。】


    【唯一区别的只是选出来的是有学识的那批世家子弟,而不是纨绔废物。】


    【在这个时候,即便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样的大文豪也不得不“嫁”入豪门,才有可能入朝为官。】


    秦始皇时期。


    “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考试进用……”


    嬴政来回念叨着这一句话,突然,他转头望向李斯,


    “李斯,你说这科举制度能否取代军功爵制度?”


    他大秦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百年之内,兵强马壮,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除了其他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秦国的立国之策比山东六国更加先进。


    它就是大秦的——军功爵制度。


    军功爵制度不问出身,只要在战场上立下功劳,大秦就会按照军功爵制度上规定的给立功之人奖赏和封官受爵。


    这也就给了底层的老秦人一条阶级晋升的道路,有了这条道路,老秦人们只要在战场上立功,就能实现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