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29块的电饭煲,你跟我聊涂层?大妈一句话让网友破防!

作品:《国家禁产,你说你这是民用科技?

    “啪!”


    是久婶猛地一拍大腿,从条凳上豁然站起!


    她胸口剧烈地起伏,一双熬出了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那几位西装革履、一脸“专业”的专家。


    “你们……”


    久婶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子压不住的火气。


    “你们这些城里来的文化人,懂个P!”


    这一嗓子,石破天惊!


    久婶中气十足的嗓音把坐惯办公室吹空调的专家吼的一趔趄。


    在场的《龙新闻》团队全愣住了,摄影师的镜头都晃了一下。直播间里,刚刚还在跟着专家分析的弹幕,瞬间停滞。


    “啥叫质量下滑?啥叫不惊艳?!”,久婶的嗓门一下子提到了最高,但其实根本没费力,中气十足就是这样的,提高嗓门无需费太大力气。


    “我告诉你们啥叫好东西!”


    她一把抄起灶台上那个29.9龙币的电饭煲,因为用力,指关节捏得发白。


    “这是以前!”


    “俺们家做饭,烧的是柴火!”


    久婶指了指某个墙角,并没有什么柴火,但是能看出来似乎堆过东西的痕迹,因为明显这部分墙角的墙颜色,和周围不同。


    “一顿饭下来,满屋子都是烟,熏得人直流眼泪!”


    “娃儿写个作业,脸上都能抹下一层灰!”


    久婶又指向了另一个墙角,距离不算远,这次看不出任何痕迹,久婶家的孩子以前应该是在灶台不远处写作业。


    林晓然有些好奇为何久婶孩子写作业的地方为何在灶台,又为何变了,然后突然反应过来:


    “原来没有微光牌台灯的时候,孩子想看的清楚一点,肯定还是灶台旁边。”,林晓然如是想着,又看向了久婶孩子的里屋。


    屋内的灯光昏昏暗暗,更看不清,也就灶台旁边有个稍亮的管灯,顺便额外有点灶台的火光补充一下……


    现在有了微光牌台灯,久婶孩子才能搬进里屋写作业。


    林晓然想到这点不由得感慨的点点头。


    “现在!用上了程老板这个锅!按一下,不呛烟,不费柴,比烧柴火省心多了!煮出来的米饭,喷香!我娃都能多吃一碗!这叫质量不好?!”


    久婶的话,像一记记耳光,扇在专家的脸上。


    那位家电专家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技术原理”、“涂层寿命”,可看着久婶那通红的眼睛,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久婶根本不给他们机会。


    她又猛地一指墙角那个桶状的小太阳取暖器。


    “还有这个!你们说它廉价!”


    “是!它就几十块钱!”


    “可到了冬天,山里头冷得能冻掉耳朵!我娃写作业手都冻僵了!有了它,烤着手,烤着脚,身上暖烘烘的!他再也不喊冷了!”


    “你们城里人用的那种几百上千的取暖器,又是摇头又是加湿的,我买得起吗?!就算买得起,我这破房子用得上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吗?!”


    “能取暖!就够了!”


    句句都是大白话,句句都戳在心窝子上。


    林晓然的心头猛地一颤,她好像突然触碰到了这些产品背后,最滚烫的灵魂。


    久婶喘了口气,又转身指着院里那辆沾满泥水的蓝色电驴。


    “我不知道啥叫‘光辉1号’!我也不想知道!我就晓得我这辆‘微光电驴’,199块!”


    “就靠它,我每天天不亮把菜拉到镇上,一天能多卖几十块钱!几十块!够我两个娃吃一个星期的饭!”


    “以前我那辆破自行车,叮当响,下个雨我都不敢出门,怕摔了,怕链子掉了!这车!这车淋了多少回大雨了?啊?!你们看它坏了没?好好的!”


    “你们知道山路多难走吗?真以为我们村没人试过外面的大牌子摩托车和电驴吗?要你们说的那些大牌子能行,早就全村铺开了!借钱我都买!”


    她走到专家面前,几乎是指着对方的鼻子。


    “你们说它塑料壳子不好?是用回收料做的?”


    “可它轻啊!我一个老婆子,万一倒了,我自个儿就能扶起来!你们那种用新料做的,死沉死沉的,我扶得动吗?!”


    一番话,把专家们所谓的“缺点”,说成了最无可替代的优点!


    久婶越说越激动,声音都带上了哭腔,眼圈憋得通红。


    “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在你们眼里,是垃圾,是不值钱的玩意儿……”


    “可在我们山里人眼里,这就是命!是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的宝贝!”


    “便宜!好用!耐摔不坏!这就够了!我们就要这个!”


    “你们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在我们家,在这里嫌这个廉价,嫌那个不好看!”


    “俺们家不欢迎你们!”


    久婶一口气吼完,猛地一甩手,直直指向院子大门,下了逐客令。


    “你们这些瞧不起穷人东西的人,都给我走!”


    “走!现在就走!”


    久婶越说越委屈,泪水汩汩的往外冒,又掩着面,不想被她眼里的这些城里体面人看笑话。


    她竟是要把《龙新闻》的整个采访团队,连同那几个专家,全部赶出去!


    现场的空气完全尬住了,直播间里,弹幕们倒是不嫌尴尬,指数级增长。


    “卧槽!婶子霸气!”


    “这才是真实的声音!专家懂个P的用户体验!”


    “说得我眼泪都下来了,这才是真正的‘用户需求’啊!”


    “真的给我看哭了啊!唉,这次你们啊,诶呀……”


    “那几个专家脸都绿了,哈哈哈哈,公开处刑!”


    “站着说话不腰疼,这句话骂得太对了!”


    几位专家面面相觑,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尴尬到了极点。


    他们习惯了用数据说话,用行业标准来评判一切。他们可以分析出材料的成分,可以计算出工艺的优劣,却从未想过,一个产品对于一个特定的用户,竟然可以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情感和生存的希望。


    在久婶这番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控诉面前,他们那些“专业”、“客观”的分析,显得如此苍白,如此可笑。


    “婶子,婶子您别激动……”


    林晓然连忙上前,想打个圆场。


    “您误会了,我们没有那个意思,专家们只是从技术的角度……”


    “我不管啥角度!”,久婶直接打断她,铁了心,“俺们家不欢迎!你们走!”


    林晓然一阵头大,这下采访彻底搞砸了。


    一直沉默的程光,此刻却对着久婶,轻轻点了点头。


    那是一个赞许的,带着暖意的点头。


    久婶的脾气再爆,对着程光却是一点火气都发不出来。


    她只是连连摆手,然后对着程光,深深地鞠了好几个躬,嘴里不停地道歉:


    “程老板,对不住,对不住……我不是说您……我就是……就是听不得他们那么说您的好东西……”


    程光扶住她,示意她不必如此。


    最终,《龙新闻》的王牌记者团队,和那几位专家大拿,就这么灰溜溜地被一个山区农妇“请”出了院子。


    程光自顾自的用搪瓷杯,大口大口的喝着温煦的大杯热麦茶。


    这是刚才临走时候,久婶好说歹说非要送给他的,还特意说了只送给他。另外还附赠了一件久婶自己织的棉衣,程光当时就穿上了,别提多舒服了,久婶一看程光居然真的愿意收下,顿时破涕为笑、哈哈大笑。


    一行人站在泥泞的院坝里,山里的寒风“呼”地一吹,几个穿着单薄西装的专家都忍不住打了个哆嗦,脸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摄像机小哥还在一丝不苟的拍着,嗯,他倒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穿上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带的棉衣。


    完全不影响继续拍摄嘛!


    所以,不要停下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