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谈工作也方便点。
作品:《说好的修仙你让我造核聚变反应堆》 电话,电话打不通,微信短信也不回。
如果不是你妈说你被你跟你外公和舅舅与参与了什么研究项目。
我都以为你被绑架了。”
有些僵硬的被宋宁抱在怀里,一瞬间的迷茫过后,李夏还是有些生硬的推了开了宋宁。
“我不是给你来信了。”
“一个没头没尾的挂号信,说我毕业的时候就会回来。
我以为我这次提前申请结业你都不知道。
知不知道我有多担心你?”
“担心我?以什么身份?”
李夏的话让宋宁的猛然一僵,片刻后才有些疑惑的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双手。
“怎么感觉有点不对。”
“她们是谁?”
顺着宋宁的视线,扭头看向身旁的左右护法,李夏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
“上面安排的保镖,你的答辩通过了么?”
“通过了。”
“哪走吧?”
“去哪?”
“回家!”
京城的远海天著。
李夏家冷清了一年的别墅终于热闹了起来。
跟随李夏一起消失了一年的老李也回来了,李慧清也难得没有去公司,在家里等着李夏。
等宋宁再次亲自下厨做好了一大桌饭菜后,老李浅尝几口后,瞥了眼一旁神色有些别扭的李慧清,对着宋宁嘿嘿一笑。
“你别说,这国宴大厨的手艺吃惯了。
在尝到小宋你这种家常手艺,还别有一番风味。”
宋宁闻言将手里围巾一脱,对着老李忍不住翻了一个白眼。
“咋,你们这是搞研究,还是去度假?
这后勤都上了国宴的标准?”
“跟你说你也不懂。
一个小小的本科生,知道什么叫国家重大专项科研项目么?”
“爸,大哥怎么没过来?”
“他也跟着我一起陪小夏忙活这个项目,忙活了一年,项目通过验收后,就急着陪你大嫂去了。”
一旁宋宁闻言惊奇道:
“你们这是搞什么项目这么神神秘秘的?”
“知道神秘你还问?”
不怀好意的瞥了眼宋宁后,老李扭头宝贝式的从怀里掏出了一本鲜红的证书。
宋宁好奇接过,打开后顿时精神一震。
“金灿灿的奖章旁边,是一行简短的文字说明。
东大最高科学奖,获奖人:李夏同学。
这不对吧,怎么一点风声都没有?”
“你想什么风声?
告诉全世界我李广元的外孙女注定名留青史,成为一代科学巨擘?”
宋宁拿着证书,有些紧张的咽了一口口水。
虽然知道李夏天才的有些不正常,但天才成这个样子还是令人难以置信。
“现在小夏是什么身份?院士?”
“李院士,李夏院士。”
默默嘀咕了两句老李嘿嘿一笑,有些敌意的滋溜了一口小酒。
“小夏年纪还太小了,不适合和他们那些老家伙一样天天泡在实验室里。
专家组的意见,还是想让小夏更多的接触社会,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不过职称什么的都已经内定好了。
等在过两年,14岁评正高级,16岁入选院士候补名单,18岁当选。
等到她二十的时候直接入委!”
“那个委?”
“学部委!”
宋宁闻言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以前打螺丝的时候自己可能还不知道这些代表着什么。
但是脱产在京城大学进修了几年,学术上的认知可是知道了不少。
“小夏,NP问题的论证通过了?
怎么不见上刊?”
一旁的李夏闻言淡淡道:
“太过先进,不便展示。
咱们公司那边明天会有国家基金会的人前来洽谈入股。
这次回来也是跟你们商量一下公司的股份问题。”
“那个公司?”
“夏宁科技。”
夏宁的话让一旁的李慧清眉头一皱,目光有些疑惑的在宋宁和李夏两人之间扫视了片刻后,奇怪道:
“夏宁科技不就是你们之前搞系统搭建的时候,为了避税建立的公司么?
国家基金的人来谈什么?”
“系统去年就搭建好了。
只是它的普适性太高,不适合现在面对社会开放,上面打算将它用在产业升级上。
他们是来谈入股合作的。”
李夏的话让李慧清感觉有点不对。
看了看果然如此的宋宁和李夏外公,忽然感觉自己这个当妈的对自己女儿的认知还没有宋宁知道的多。
吃完饭后,李慧清二话不说将宋宁的行李又扔给了宋宁,让他搬回自己家去,让拎着行李的宋宁傻眼了。
“我家一年都没住人了,你让我搬哪?”
“先去酒店住两天,明天叫人收拾一下就能住了。”
扭头大门一关,不一会老李嘟囔的声音就传了出来。
“你不是说没那个意思么?
咋我和小夏就出差了一年,扭头你们还同居了起来。”
“家里太冷清了,多个人多点人气,谈工作也方便点。”
说着李慧清就有些强硬的转移了话题。
爸,刚才小夏说的夏宁科技和基金会是怎么回事?”
。。。。
京城商务中心大厦。
虽然名义上自己还是宁夏投资证券投资部的负责人,不过宋宁还是第一次跟着李慧清来到公司。
占地数千平的办公楼内,一个个西装革履,一身精英风范的工作人员疾步往来。
让穿着西装的宋宁感觉跟整个公司的气扬好像有些不搭。
连带身上的西装都感觉有些紧巴。
“这里是,投资部?主要负责项目筛选、投资决策及组合管理,由我和挖来的孙经理一起负责。
旁边的是负责数据支撑的研究部,和风险管控的管理部,行政部等。
只是这两年,公司除了一开始投资的那几个案子,和你负责的证券投资获得了超额收益外。
其他的风险投资大多都成了烂账。
虽然公司资产一直在增长,但是人吃马嚼之下,自己储备都快见底了。”
“啊?”
“啊什么?”
“你的意思,整个公司一百多号人,忙活了两年,还没我一个人赚的多?”
宋宁的话让李慧清有些尴尬的点了点头。
“这两年公司也遇见了一些机会,只是随着部门的成立,所有的投资决策趋于理性之后。
有些机会,反而没有了当初一言堂时,动不动翻倍入局的勇气。
而投资部门自己筛选的标,有些看起来还不错。
不过都是在成长阶段,还没到变现的时候。
搞来搞去,就导致了公司现金储备乏累。
我们公司一直用的都是自有资金投资,没有对外进行过募资。
这两年要不是不时从你掌管的股票账户内转移的分红,可能公司都没钱发工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