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我想去西北军营

作品:《不争宠的皇后突然无敌了

    寅时三刻,宁国公就睁开了眼睛。


    床帐外,一盏孤灯在案几上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在绣着松鹤纹的帐幔上,忽长忽短。


    “国公爷?”值夜的赵安听到动静,立即捧着温水进来。


    宁国公接过热巾子敷在脸上,滚烫的温度让他混沌的思绪为之一清。


    前晚崔令仪辗转反侧的模样又浮现在眼前。


    “去书房。”他沉声道,声音里带着晨起特有的沙哑。


    赵安欲言又止:“国公爷,这天还没亮……”


    “备茶,要浓些。”宁国公已经披上外袍,“让厨房准备些酥油茶和肉末烧饼,世子他们来了要用。”


    穿过回廊时,寒风卷着细雪扑面而来。戟荫院的书房里,铜炉里的银丝炭烧得正旺。


    他坐在书房的紫檀木圈椅里,望着窗外渐渐泛白的天色,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爹。”楚临渊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打断了宁国公的思绪。


    他身后跟着楚临岳和楚临漳。


    “元哥儿呢?”宁国公扫视一圈。


    “祖父,我在这儿呢。”楚景茂大步跨入,眉眼间还带着几分稚气,但举止已颇有将门之风。


    他身后跟着个捧着食盒的小厮,热腾腾的香气顿时充满了整个书房。


    宁国公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扬:“先吃些东西。”


    他亲手给孙子倒了杯酥油茶。


    楚临漳眼睛一亮,伸手就要去拿烧饼,被二哥一巴掌拍在手背上:“没规矩。”


    “二叔,您尝尝这个。”楚景茂机灵地递上酥油茶,成功转移了楚临岳的注意力,“加了杏仁的,姑姑说这样喝不腻。”


    提到楚昭宁,宁国公的手上的筷子一顿。


    他放下筷子,说道:“昨日宫中传出消息,明年三月选秀,昭宁恐怕会被点为太子妃。”


    “什么?”楚临漳手里的暖炉“砰”地掉在地上,炭火滚出来,在青砖地上烧出几个黑点。


    楚临渊眉头紧锁:“因为那只蝴蝶?”


    宁国公沉重地点头。


    书房里一时寂静,只有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其实他们昨天也收到了选秀的消息,却没想到楚昭宁会在名单上。


    按徽文帝的性格,肯定忌讳皇子们与掌兵权的家族联姻。


    如今这般反常,也不知道为的是什么。


    “昭宁自己怎么说?”楚临岳打破了沉默,他拳头攥得咯咯响。


    现在朝堂上暗流涌动,太子与三皇子已经开始暗中角力,各自拉拢朝臣、培植势力。


    朝中大臣也纷纷站队,一场关乎储位之争的腥风血雨正在酝酿。


    宁国公苦笑一声:“她说若入主东宫,她将拥有最好的资源,有更多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


    “胡闹。”楚临渊猛地拍案而起,“宫里是什么地方?那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龙潭虎穴。”


    楚临漳却若有所思地摩挲着下巴:“昭宁向来有主见,她既然这么说……”


    “你懂什么。”楚临岳厉声打断,“昭宁才十五岁,她能知道宫里那些龌龊事?当年先帝时的夺嫡之乱,死了多少贵女?”


    “我们楚家的女儿何必去蹚这浑水。”


    楚景茂一直沉默地听着,此刻突然开口:“姑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转过头来。


    “元哥儿,”楚临渊皱眉,“这不是小孩子该插嘴的事。”


    楚景茂却挺直了背脊,目光灼灼地看着父亲:“爹,姑姑说过,人生在世,当如鸿鹄高飞,岂能困于方寸之地。”


    他眼睛亮得惊人,“若入主东宫,姑姑的才华就不必再藏着掖着了。”


    “荒唐。”楚临岳猛地站起来,椅子被他带倒,发出巨响,“你们当太子妃是什么好差事?那是要命的买卖。”


    “二叔。”楚景茂毫不退缩地迎上楚临岳凌厉的目光,“善战者,求之于势。姑姑不是寻常闺秀。”


    “她三岁时就能把《孙子兵法》倒背如流,五岁就帮曾祖父分析战报。您觉得她会应付不了后宫那些手段?”


    楚临岳被问得一怔。


    他想起三年前的冬天,楚昭宁仅凭几份零散的军报就推断出西北可能会有异动,后来果然应验。


    这样的敏锐,确实非常人可比……


    “元哥儿。”楚临岳来回踱步,“这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宫规森严,稍有不慎就是灭顶之灾。”


    “你姑姑性子倔,在府里我们纵着,可宫里……”


    “二哥担心得太多了。”楚临漳突然插话,他拈起一块烧饼,“昭宁不是说了吗?反正早晚要嫁人,嫁谁不是嫁?反正我支持昭宁。”


    “再说了。”他顿了顿,眼睛一眯,继续说道,“就算是为了我们家在军中的人脉,太子也会善待昭宁的。”


    书房内再次陷入沉默。


    楚景茂突然开口:“祖父,我想去西北军营。”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劈在众人头顶。


    宁国公眯起眼睛:“为何突然提起这个?”


    “原本不是说等我十八岁再去吗?”楚景茂直视祖父的眼睛,“但姑姑以后可能需要助力。我在军中站稳脚跟,将来才能成为她的后盾。”


    楚临渊猛地站起身:“胡闹!你才十六,连国子监的课业都没完成……”


    “爹。”楚景茂平静地说,“我的成绩在国子监能排前十,现在该学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了。”


    宁国公突然笑了。


    他走到楚景茂面前,拍了拍孙子的肩膀:“好小子,有志气。”


    转向楚临渊,“伯湛,元哥儿说得对。乱世需武备,盛世也要防患未然。”


    楚临岳也跟着地插话:“我可以写信给旧部,让他们关照元哥儿。”


    楚临漳撇撇嘴:“二哥,你那帮兄弟都是粗人,元哥儿细皮嫩肉的……”


    “五叔。”楚景茂笑着打断道,“您忘了?我可是跟着曾祖父习武长大的。”


    宁国公眼中闪过回忆之色,昭宁和元哥儿小时候一起跟着老国公习武的场景历历在。


    楚昭宁除了跑得快,拳脚软绵绵的没一点力气。


    楚景茂却是个练武的好苗子,十岁就能和侍卫过招了。


    “元哥儿的武艺确实不错。”宁国公沉吟道,“但战场不是比武场。”


    “所以更该早点去历练。”楚景茂眼神坚定,“祖父,您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姑姑也教过我,实践出真知。”


    他早就想去军营了,只是家里一直说他年纪小。如今姑姑要入宫,他必须尽快成长起来。


    楚临渊看着儿子,突然意识到儿子可能已经长大了。


    他叹了口气:“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不必了。”宁国公一锤定音,“元哥儿年后就启程。伯湛,你去安排。我会给西北总兵写封信”


    西北总兵曾是他的亲兵,这份情谊足够保孙子周全。


    众人纷纷起身应是。


    宁国公看着儿孙们,心中那块大石终于落地:“此事就这么定了。昭宁的事,我们尊重她的选择。元哥儿去军营,是为家族未雨绸缪。”


    当众人散去时,宁国公独自站在窗前,望着院中那株老梅。


    他轻声自语:“雏鹰终要离巢,只是这风雨,比预想的要来得早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