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异国的他

作品:《白日梦的尽头

    江熠抵达异国的那个清晨,时差带来的困顿,被街头满是艺术张力的建筑冲得七零八落。他拖着行李箱,在古老又陌生的街道慢行,砖墙上的涂鸦、橱窗里奇思妙想的雕塑,都让他眼睛发亮,指尖不自觉在手机备忘录记下灵感碎片。


    安顿好住处,江熠第一时间给国内的伙伴们发消息。贺苏言秒回一串加油表情包,末尾补了句“老街区艺术展的筹备,我盯着呢,你别光看风景,记得挖点硬货回来”;楚槿年发了段语音,咋咋呼呼:“江熠你可算落地了,知夏写《老街区:故事与光》都入魔啦,天天拉着我在老街区找素材,你在那边要是看到啥好玩的,赶紧拍视频,等你回来给你当素材库”;许知夏则是温柔的文字:“异国的太阳也会照到老街区的故事上,盼你带着星光回来,我们的书和你的艺术展,要一起让老街区发光呀” 。


    江熠看着消息,嘴角扬起笑,而后将目光投向窗外异国的天空。他开始穿梭于当地艺术工作室、小众展览馆,跟不同肤色的艺术家交流。有次在街边艺术市集,他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木雕艺人,老人粗糙的手握着刻刀,把一段朽木变成活灵活现的故事。江熠看得入神,用蹩脚的外语交流,竟也聊了许久,末了老人送他一枚木雕小挂件,说“艺术无国界,带着它,把你的故事也刻进木头里” 。


    日子在忙碌与新奇中流逝,江熠却也会在某个深夜,因想念老街区的烟火失眠。他翻开手机里存的老街区照片,青石板路、小酒馆的灯、伙伴们的笑,像电影片段在眼前晃。他把对家乡的思念,融进艺术创作里,画布上开始出现老街区的轮廓,与异国的建筑奇妙融合,笔触里藏着牵挂与期许。


    而国内,贺苏言为艺术展跑断腿,跟场地沟通、找本地艺术家合作,楚槿年和许知夏穿梭在老街区的旮旯,收集老住户的故事,听着老人们讲过去的年月,把那些泛黄的回忆,变成书中鲜活的章节。他们各自忙碌着。江熠在异国的艺术圈逐渐打开局面,他的画作因融合了东方老街区韵味与西方艺术风格,在小型展览上收获不少关注。有位画廊经纪人找到他,想帮他策划个人展,江熠却婉拒:“我这些作品,是为家乡老街区的艺术展准备的,得带着它们回去,和伙伴们的梦想一起落地。”


    国内,贺苏言在沟通场地时遇到难题,老街区的旧厂房改造审批流程繁琐,他急得嘴上起泡。楚槿年得知后,拉着许知夏发动老街区住户一起联名请愿,老人们拄着拐杖签字,说“这是给咱老街区争气的事儿,得支持” ,这份饱含温度的请愿书,终于让审批有了转机。


    江熠得知消息,在异国街头兴奋地跳起来,给贺苏言发消息:“兄弟,我这边新画了幅《老墙新光》,把老街区的墙和异国的星空结合,等回去挂艺术展上,肯定炸场!” 贺苏言回他:“就等你带着这些宝贝回来,咱让老街区的艺术展,把那些说‘老地方没活力’的人嘴都惊掉。”


    楚槿年和许知夏收集故事时,碰到一位守着旧书店的阿婆,阿婆拿出压箱底的老街区照片,每张背后都记着年月和故事,“这是民国时的街头艺人,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小饭馆开业” ,这些珍贵素材,让《老街区:故事与光》的脉络愈发清晰。江熠在异国收到阿婆照片的电子档,盯着那些泛黄老照片,手指摩挲屏幕,仿佛能触到旧时光的温度。他连夜调整创作计划,在《老墙新光》旁添了幅《旧影新生》,把老照片里的民国艺人、小饭馆场景,用拼贴艺术与异国现代艺术符号融合,画布上,过去与当下、故乡与异乡的界限愈发模糊,却又奇妙共生。


    贺苏言那边,艺术展场地审批通过后,又马不停蹄对接布展团队。老街区旧厂房里,工人们拆除多余隔断,露出斑驳红砖,贺苏言站在中央,想象着江熠的画作挂在这里的模样,突然一拍脑袋,联系本地手艺人,要在厂房角落复原老街区小酒馆的吧台,“到时候让参观者能坐着喝杯咖啡,沉浸式感受老街区的氛围” 。


    楚槿年和许知夏跟着阿婆在旧书店泡了好几日,阿婆颤巍巍打开一个铁皮盒,里面是泛黄的信纸,“这是我老伴年轻时给我写的情书,好多都提到老街区的事儿” 。许知夏小心翼翼展开信纸,老旧的纸张带着岁月的脆响,字里行间是对老街区的眷恋,还有青春的悸动,这些文字,成了书中最动人的情感注脚。


    江熠在异国的创作进入冲刺期,画室里堆满画具和草稿,他常常对着窗外的月亮发呆,算着回国的日子。有次参加艺术交流沙龙,外国艺术家问他创作灵感,他指着画布上老街区的轮廓:“这是我生长的地方,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还有等着我的伙伴们,都是我永远的灵感源泉。” 台下响起理解与共鸣的掌声,江熠知道,艺术真的无国界,而故乡的羁绊,只会在异国的打磨下愈发深刻。


    国内,老街区也因艺术展和新书的筹备热闹起来。年轻人听闻有艺术展,自发来旧厂房当志愿者;老住户们互相分享故事,等着被写进书里、画在展上。贺苏言看着这股子热乎劲儿,给江熠发消息:“老街区的根活着呢,等你回来,咱这事儿成了,就是给老街区续新魂。” 江熠回了个加油的表情包。江熠盯着手机屏幕,指尖在聊天框停留许久,那些没说出口的对许知夏的思念,化成轻轻的叹息。异国的夜很静,他翻开画本,许知夏笑眼弯弯收集故事的模样、在小酒馆说要让老街区故事发光的神情,一一在纸上浮现。他用铅笔细细勾勒,把思念揉进线条里,画的边角处,悄悄落了句“知夏,老街区的月光,照得我想你” 。


    国内,许知夏整理阿婆给的情书时,忽然想起江熠。她摸着信纸,仿佛能感受到江熠在异国创作时的温度,不自觉在笔记本写下:“江熠,你在远方收集艺术,我在故乡收集故事,可怎么收集,都缺了和你并肩的那段时光。” 写罢又抿抿嘴,把本子藏进包里,继续跟着阿婆挖掘老街区的珍贵记忆,只是偶尔望向窗外,会盼着江熠回来的消息。


    江熠在艺术交流会上,看到外国情侣牵手走过,脑海里瞬间闪过和许知夏在老街区漫步的画面,那些笑着讨论书中情节、憧憬艺术展的时刻,让他心底发软。他匆匆结束交流,回到画室,把对许知夏的思念泼墨在画布上,老街区的路灯下,一对身影依偎,影子被拉得很长,那是他想象中,回国后要和许知夏一起走过的路。


    贺苏言瞧出江熠的心思,某天发消息逗他:“你小子,别光琢磨艺术展,知夏为书忙得脚不沾地,你这跨国思念,得想办法让她知道。” 江熠回了个害羞的表情,当晚就给许知夏发了条语音,声音带着异国的风:“知夏,我在这边画了好多老街区,也画了好多你,等我回去,带你看我的思念,也听你讲那些藏在故事里的光。” 许知夏听着语音,耳尖发烫,握着手机笑。许知夏把手机贴在胸口,心跳声和江熠的语音在静谧里打转。她翻开《老街区:故事与光》的草稿本,在“时光胶囊”章节末尾,悄悄添了句:“异国的风捎来思念,原来有些故事,没说出口,也能让人心尖发颤。”


    江熠发完语音,盯着聊天框的“对方正在输入中”,从忐忑等到笑意爬上眼角——许知夏回了张手绘:老街区的墙根下,她和江熠并肩坐着,头顶是他画里常出现的异国星空,脚下影子缠成同心结。配文写着“你的思念在画里,我的故事里全是你” ,江熠看着,画室的台灯都变得温柔,颜料盘里的色彩,像极了此刻心里的缤纷。


    国内筹备渐入佳境,贺苏言带着志愿者给旧厂房刷墙,楚槿年把阿婆的故事整理成插画脚本。许知夏抱着装满素材的箱子往旧书店走,路过老酒馆时,透过玻璃看见贺苏言和工人调试灯光,突然想起江熠说的“艺术展要让老街区发光”,忍不住笑,脚步却更轻快——她要把这些烟火气,全变成给江熠的惊喜。


    江熠在异国接到画廊邀请,对方想收购他那幅“路灯下的身影”,他摇头:“这幅得挂在老街区的展上,那里有画里的人,和等画的故事。” 他开始打包画作,把对许知夏的思念、对老街区的热爱,都裹进帆布包,连异国买的艺术小物件,也想着分给国内的伙伴,像在搬运一场跨越山海的奔赴。


    许知夏收到江熠寄来的画稿小样,展开是她在旧书店整理照片的侧影,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肩头,江熠在角落写“故乡的光,总在你身上” 。她红着眼眶笑,把小样夹进书里,决定在新书发布时,把这份跨国的浪漫,当作彩蛋讲给所有人听。江熠在异国的创作愈发顺遂,可回国的日子却因画廊合作的意外延期一推再推。他站在画室落地窗前,望着飘着细雨的异国街头,给许知夏发消息的手悬在半空——要怎么说,才能让她明白,这场奔赴被耽搁,不是遗忘,而是想把艺术展和她的书,打磨得更完美?


    许知夏盯着手机里编辑好的“等你”,最终按下发送。她抱着江熠寄来的画稿小样,在老街区的梧桐树下徘徊,把对他的牵挂,写成书中“等待与奔赴”的章节。老住户们围坐听她讲这段跨国羁绊,阿婆递来热乎的桂花糕:“姑娘,好的缘分,不怕晚。”


    江熠在异国日夜赶工,把对许知夏的愧疚,化作画布上更浓烈的色彩。那幅“路灯下的身影”被重新润色,老街区的墙添了斑驳雨痕,许知夏的侧影却愈发清晰明亮,像在风雨里固执发光。他把画传给贺苏言,说:“替我挂在展上吧,就算我暂时回不去,光也得先照到老街区。”


    艺术展开幕那天,老街区旧厂房挤满人。贺苏言举着江熠远程连线的手机,让他“看”现场的热闹。许知夏站在“路灯下的身影”前,红着眼圈笑,打开新书,把“等待与奔赴”章节念给江熠听。江熠隔着屏幕,听着许知夏温柔的声音,画里画外的光重叠,恍惚间,他仿佛真的站在老街区的旧厂房里,看她泛红的眼眶,听满场为梦想与等待鼓掌的声音。


    贺苏言举着手机绕场,给江熠看那些因艺术展而来的面孔——有年轻的创作者,眼睛里闪着对艺术的向往;有老街区的住户,指着画里的墙回忆往昔。江熠在异国的画室里,握着笔的手微微发颤,他知道,这场带着遗憾的奔赴,依然在老街区点燃了光。


    许知夏念完章节,抬头对着手机笑:“江熠,你看,老街区的故事没停,我们的光也没灭。就算你没回来,这些思念、这些为梦想努力的痕迹,都成了最亮的星。” 老住户们跟着拍手,阿婆又递来桂花糕,塞进许知夏手里:“吃口甜的,日子也甜。”


    艺术展结束后,许知夏把“路灯下的身影”照片和书中“等待与奔赴”的书页,做成纪念卡,寄给江熠。江熠收到时,异国的冬雪刚落,他捧着纪念卡,在飘雪的街头笑,而后把卡放进画具箱,继续在画布上描绘老街区与许知夏——他知道,只要心里装着归期,等待的时光,也是奔赴的旅程 。


    后来的日子里,老街区常收到江熠从异国寄来的画,画里有时是许知夏在旧书店整理故事的专注,有时是老街区新冒的花苞与旧墙共生的奇妙。许知夏把这些画布置在书吧,吸引更多人来听老街区的故事,江熠的思念,就这样在故乡的土地上,开出了满墙繁花,等待终会在某个春日,迎来真正的重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