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 6 章

作品:《矿山青春

    第6章第一堂课


    星期一上午第一节课,林清雨早早地就起床了。她要上大学生活中的第一堂专业课——《普通地质学》。


    "清雨,你起得也太早了吧!"张小梅揉着眼睛说,"才六点半呢。"


    "我有点紧张,睡不着了。"林清雨一边整理书包一边说,"万一上课听不懂怎么办?"


    "不会的,我们都是从零开始学嘛。"刘晓红安慰她,"而且王主任说了,普通地质学是入门课程,不会太难的。"


    "就是,你想那么多干什么。"陈雅琳也坐了起来,"走吧,我们一起去吃早饭,然后提前到教室熟悉一下环境。"


    四个女孩匆匆吃完早饭,来到上课的教室。这是一个阶梯教室,能坐一百多人,比她们想象的要大很多。


    "哇,这教室好大啊!"张小梅感叹道。


    "是啊,比我们高中的教室大多了。"刘晓红也很惊讶。


    她们选了中间靠前的位置坐下,林清雨掏出笔记本和钢笔,准备认真听课。陆陆续续地,其他同学也进来了,很快教室里就坐了大半。


    八点整,上课铃响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教授走进教室,他个子不高,但精神很好,眼睛炯炯有神。老教授走到讲台前,放下手里的教案,环视了一下教室里的学生。


    "同学们,大家好!"老教授的声音洪亮有力,"我是刘振华教授,今年六十二岁,在这个讲台上已经站了三十五年了。"


    台下的学生们都专心地听着,教室里很安静。


    "今天是同学们第一次上《普通地质学》课,也是你们接触地质科学的开始。"刘教授继续说道,"在正式开始讲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是地质学?"


    一个男同学举手站起来:"地质学就是研究石头的科学。"


    "研究石头?"刘教授笑了,"这个回答不完全正确,但也不能说完全错误。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张小梅犹豫了一下,举起手:"老师,我觉得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


    "很好!"刘教授点点头,"小梅同学的回答更准确一些。地质学确实是研究地球的科学,但具体研究地球的什么呢?"


    林清雨想起王主任前几天的介绍,鼓起勇气举手:"老师,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构造、地球上的矿物和岩石,还有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很好!林清雨同学回答得很全面。"刘教授赞许地看了她一眼,"看来同学们在入学教育时听得很认真。"


    林清雨心里很高兴,第一次在课堂上受到老师的表扬。


    "现在我来给大家正式定义什么是地质学。"刘教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历史的知识体系。"


    林清雨赶紧把这个定义抄在笔记本上。


    "这个定义听起来很复杂,但简单地说,地质学就是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刘教授举起三根手指,"第一,地球是由什么组成的?第二,地球是什么样子的?第三,地球是怎样变化的?"


    刘教授走到讲台前,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虽然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你们真正了解地球吗?"


    "地球有多大?"刘教授问道。


    "直径一万多公里。"一个男同学回答。


    "更精确地说,地球的赤道直径是12756公里,极地直径是12714公里,平均直径是12742公里。"刘教授在黑板上写下这些数字,"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体积是10830亿立方公里。"


    林清雨仔细地记录着这些数据,虽然只是一些数字,但她觉得很神奇。


    "那么,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刘教授继续问道。


    这个问题把大家难住了,教室里一片沉默。


    "我们无法像剥洋葱一样把地球剥开来看,那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呢?"刘教授笑着说,"这就需要用到各种科学方法,比如地震波研究、重力测量、磁场测量等等。"


    刘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地球剖面图:"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厚度很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5公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7公里。"刘教授指着图说,"相对于地球的大小,地壳就像鸡蛋壳一样薄。"


    "地幔在地壳下面,厚度约2900公里,主要由高温高压下的硅酸盐矿物组成。地幔虽然是固体,但在高温高压下具有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在最中心,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铁镍合金,内核是固态的铁镍合金。地核的温度可达5000-6000摄氏度,比太阳表面还要热。"


    林清雨听得入迷了,原来地球内部这么复杂!她在笔记本上认真地画着地球内部结构图。


    "现在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内部结构,那么地球表面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刘教授问道。


    "有高山、平原、海洋、河流..."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很复杂。"刘教授说,"但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占71%。"


    "陆地上的地形可以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类型。这些不同的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涉及到地质作用了。"


    刘教授在黑板上写下"地质作用"四个字:"地质作用是指能够改变地球面貌的各种自然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大类。"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刘教授解释道,"比如地震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火山爆发就是岩浆活动的表现。"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刘教授继续说,"比如河流的冲刷、风的吹蚀、冰川的挖掘等等。"


    "正是在这些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地球表面才形成了今天这样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林清雨觉得很神奇,原来那些她从小就见惯了的山山水水,都有这么深奥的科学道理。


    "那么,地球上的岩石和矿物是怎么来的呢?"刘教授提出了新的问题,"这就要讲到岩石的分类了。"


    刘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根据成因,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比如花岗岩、玄武岩等。"刘教授指着三角形的一个角说。


    "沉积岩是由风化产物、生物残骸等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沉积、压实、胶结形成的岩石,比如砂岩、石灰岩等。"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的岩石,比如大理岩、片麻岩等。"


    "这三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形成岩石循环。"刘教授在三角形的三边画上箭头,"岩浆岩可以风化形成沉积岩,也可以变质形成变质岩;沉积岩可以变质形成变质岩,也可以熔化形成岩浆;变质岩同样可以熔化形成岩浆,或者继续变质。"


    林清雨仔细地记录着,觉得这个岩石循环的概念很有意思。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第一节课就要结束了。


    "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的结构、地质作用、岩石分类等。"刘教授总结道,"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希望大家课后好好复习。"


    "下次课我们将详细学习矿物学的基础知识,请大家预习教材第二章。"刘教授布置了作业,"另外,我建议大家平时多观察身边的地质现象,培养地质思维。"


    下课铃响了,刘教授收拾好教案准备离开。


    "老师!"林清雨鼓起勇气叫住了刘教授,"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


    "什么问题?"刘教授和蔼地问。


    "老师,您刚才说的那些地质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观察到吗?"林清雨问道。


    "当然能!"刘教授笑了,"地质现象无处不在。比如你们脚下的地面,是什么岩石组成的?学校里的建筑用的是什么石材?这些都是地质学要研究的问题。"


    "我建议你们这个周末到学校附近的山上走走,仔细观察那里的岩石,看看能发现什么。"刘教授建议道。


    "谢谢老师!"林清雨高兴地说。


    走出教室,四个室友聚在一起讨论刚才的课程。


    "刘教授讲得真好!"张小梅兴奋地说,"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地球内部还这么复杂。"


    "是啊,那个岩石循环的概念特别有意思。"刘晓红也很感兴趣。


    "我觉得地质学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多了。"陈雅琳说,"以前总觉得就是挖矿找石头,原来还有这么多科学道理。"


    "刘教授建议我们周末去山上观察岩石,我们一起去吧!"林清雨提议。


    "好主意!"大家都同意。


    就这样,林清雨的第一堂专业课圆满结束了。虽然有些内容还不太理解,但她已经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好这门课程,成为一个合格的地质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