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新天之

作品:《和我拼亲·朱门娇魂

    第七章红帖定亲日,清风拂玉阶


    赵祁楠被传召至乾清宫时,手里还捏着那本刚批注完的《论语》。太监李德全在前头引路,脚步轻快得不像往日,他心里隐约有了些猜测,却依旧维持着从容——自那日文华殿讲经后,他总觉得有双清亮的眼睛在暗处望着自己,只是没料到这“猜测”来得这样快。


    乾清宫的金砖被日头晒得温热,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里转着玉扳指,目光在他身上停了片刻:“赵祁楠,你可知朕召你何事?”


    “臣不知。”赵祁楠躬身行礼,脊背挺得笔直。他虽出身寒门,却没半分卑怯,眉宇间的清朗倒让朱元璋想起年轻时的自己。


    “朕的女儿,朱沐瑾,”朱元璋开门见山,“说要嫁你。”


    赵祁楠猛地抬头,眼里闪过一丝错愕。他并非不知公主身份,只是从未想过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会砸到自己头上。殿内静得能听见香炉里火星噼啪的轻响,他定了定神,缓缓叩首:“陛下,臣……”


    “你不必急着应。”朱元璋打断他,“朕知道你是读书人,讲究‘父母之命’,可你爹娘远在乡下,这事朕替你做主也使得。但朕得问你,你愿不愿意?”


    赵祁楠的指尖微微发颤。他想起昨日在桥头偶遇公主,她穿着鹅黄裙裾,站在锦鲤池边,像株刚抽芽的柳,眼里的光比池子里的波光还要亮。他也想起同僚说过,公主虽是金枝玉叶,却性子纯良,去年还偷偷给城郊的孤老送过棉衣。


    “臣……”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稳下来,“臣蒲柳之姿,能得公主青睐,是臣之幸。若陛下与皇后娘娘应允,臣愿以诚心待公主,此生不相负。”


    朱元璋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笑了:“好一个‘不相负’。李德全,取笔墨来。”


    他亲自提笔,在一张洒金红帖上写下“朱沐瑾”三个字,又递给赵祁楠:“把你的名字写上。”


    赵祁楠接过笔,墨汁饱满,落在纸上力透纸背。两个名字并排在一起,竟有种说不出的和谐。


    消息传到坤宁宫时,马皇后正和徐妙云说着话。徐妙云一听就笑了:“我就说公主上次见了赵编修,回来编络子都走神,原来是上心了。”她起身行礼,“恭喜母后,贺喜公主。”


    马皇后笑着摆手,心里却想起昨日朱沐瑾趴在她膝头说的话:“娘,我看他喂猫时,指尖比宫里的玉簪还干净。”——这孩子,看人倒有几分门道。


    而朱沐瑾此刻正在御花园里,抱着那只朱棣送的木凤凰秋千,听李德全眉飞色舞地说赵祁楠如何“叩首应承”,如何“下笔沉稳”。阳光透过海棠花落在她脸上,她忽然捂住嘴,怕笑出声来,眼泪却先一步涌了上来——不是委屈,是甜的。


    三日后,赐婚的旨意传遍京城。有人说公主下嫁寒门是“自降身份”,也有人赞朱元璋“不拘门第”,但这些议论传到东宫时,朱标只是笑着对朱樉说:“你看,瑾儿选的人,父皇都点头了。”


    朱樉哼了一声,却让人给赵祁楠送去了一把家传的匕首——那是他当年随朱元璋征战时用的,意思再明白不过:护不好我妹妹,仔细你的皮。


    远在北平的朱棣接到消息,当即让人打了套赤金的凤钗,又附了封信给朱沐瑾:“四哥在北平替你备了份嫁妆,是片海棠林,等你成婚时,让赵祁楠陪你来看花。”


    而赵祁楠在接到旨意的第二日,便去了趟城郊的义塾。孩子们围着他问:“先生,你要娶公主了吗?”


    他笑着点头,从怀里掏出几块糖,分给孩子们:“以后公主也会来看你们。”


    夕阳西下时,他走过那座曾偶遇朱沐瑾的白玉桥,见她正蹲在桥边喂锦鲤。她今天穿了件浅绿的裙衫,头发松松挽着,像个普通人家的姑娘。


    “赵编修。”她抬头看见他,脸颊微红,却没躲。


    “公主。”赵祁楠躬身行礼,目光落在她手里的鱼食上,“这些锦鲤,公主常来喂?”


    “嗯,它们认得我呢。”她抓起一把鱼食递给他,“你试试?”


    他伸手接过,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指尖,两人都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锦鲤却在池里争食,搅起一圈圈涟漪。


    “等成了亲,”朱沐瑾忽然小声说,“我带你去看我种的那片虞美人,开得可好看了。”


    赵祁楠望着她亮晶晶的眼睛,郑重地点头:“好。”


    晚风拂过宫墙,带着海棠花的香气。红帖上的两个名字,在月光下仿佛生了根,要在这大明的土地上,长出一世的安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