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我选择当人
作品:《写歌续命?我降维打击,杀穿娱乐圈》 【嘶……这已经不是电影之争了,这是路线之争,文明之争啊!突然感觉后背发凉。】
罗德尼身份被揭开,让这场本就白热化的对决,瞬间被拔高到了一个全新维度。
而与此同时。
《阿甘正传》的口碑,还在持续发酵。
那根开场的羽毛,成了全球特效行业绕不开的话题。
各大专业论坛上,无数顶尖特效师,用最先进的软件,试图复刻那个镜头。
可无论如何调整参数,渲染出的羽毛。
都缺少了那种,在风中飘摇,充满宿命感的“生命力”。
就在这时,一篇本·卡特的深度专访,出现在全球最权威的特效杂志《Cinefex》官网上。
没有艰涩的技术术语,没有复杂参数。
通篇,都在讲一个故事。
一个,关于“减法”的故事。
“所有人都问我,那根羽毛是怎么做的。”
“他们想知道渲染引擎,想知道多边形数量,想知道光追算法。”
“可这些,都不是重点。”
“为了让那根羽毛拥有‘生命感’,我们团队花了三个月,什么都没做,就是每天去公园里,观察真的羽毛。”
“我们研究空气动力学,研究不同湿度下,空气对羽毛轨迹的影响。”
“研究光线,在清晨,在正午,在黄昏,是如何穿过每一根羽丝,又是如何在其上,留下不同的反射。”
“捕捉了上万个瞬间,只为找到那种独一无二的,宿命般的轻盈。”
“最后,我告诉我的团队,忘掉技术。”
“想象自己,就是那根羽毛。”
专访最后,本·卡特留下一段,足以被载入特效史的话。
“《奥林匹斯》的技术,是加法,是无休止的堆砌炫耀。”
“而我们的技术,是减法,是专注,是为了更好地讲述一个故事。”
“他们用最顶尖的技术,去构建凡人无法企及的神殿。”
“而我们则用技术,去服务一根,随时可能落在你我肩上的羽毛。”
“因为神远在天边,而羽毛,就在人间。”
……
另一边。
华夏剧院内,《奥林匹斯》的放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观众们戴着特制AR眼镜,沉浸在那片由“柏拉图”构建的数字神域中。
每次神祇降临,都引发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叹。
每次宇宙舰队齐射,都带来无与伦比的视听震撼。
两个半小时的观影过程,像一场感官的极限马拉松。
观众不断发出“哇”、“天哪”、“不可思议”的惊叹。
肾上腺素,被完美地调动。
电影结束,灯光亮起。
全场起立,掌声雷动。
观众们摘下眼镜,脸上还残留着未曾褪去的震撼。
走出影院,激动讨论着。
“那段从量子泡沫拉到超星系团的一镜到底,简直是神迹!”
“那个纳米机器人重组成女神的镜头,我当场就跪了!太美了!”
“这电影,我得再刷十遍!不,一百遍!”
然而,当坐上回家的车,当那股由视听轰炸带来的生理性亢奋,逐渐褪去后。
一种诡异空虚感,却悄然涌上心头。
刚走出影院,还在跟朋友眉飞色舞讨论特效的年轻人,突然愣住了。
“诶,等等……”
“那个主角,叫什么来着?”
朋友也愣住了。
“好像……叫……普罗米修斯?”
“不对,普罗米修斯是那个基金会的名字。”
“那叫啥?宙斯?阿波罗?”
两人面面相觑,竟没有一人,能准确说出主角名字。
他们记得电影的每个特效镜头,却记不住任何一个角色的脸。
这种诡异观后感,迅速在网络上蔓延开来。
《奥林匹斯》口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
技术满分。
情感零分。
【《奥林匹斯》观后感:我“哇”了128次,打了57个哈欠,现在脑子里只剩下一堆光污染,以及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在哪?我刚才看了个啥?】
【楼上的总结精辟!这电影就像一个智商180,情商-180的顶级学霸,在你耳边念了两个半小时论文,你觉得他牛逼,但一点也不想跟他做朋友。】
【这不叫电影,这叫技术演示文档PPT,还是带动态效果那种。】
【我悟了,《奥林匹斯》和《阿甘正传》,一个让你用脑子看,一个让你用心看。我选择当个没脑子的傻子。】
……
本·卡特的专访,在特效界引发了剧烈海啸。
无数从业者,将那句“技术为人文服务”,奉为圭臬。
其理念,成了最新的行业标杆。
而另一边,芬奇助理,敲开了办公室门。
脸上,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复杂。
“先生。”
“维塔数码和工业光魔内部,有超过一半的顶级特效师,都将本·卡特那篇专访的最后一句话,设置成了自己的桌面壁纸。”
芬奇没有说话。
看着监视器里的奥林匹斯山。
久久,一言不发。
……
与此同时,全世界影迷,在等待一个人的声音。
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以中立、深刻、毒舌而著称的骨灰级影评人——昆汀·斯科特。
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评价,将为这两部电影,盖上最后一戳印章。
在沉默了整整二十四小时后。
昆汀·斯科特的推特,更新了。
没有长篇大论。
只有短短几行字。
【好莱坞用《奥林匹斯》,向我们展示了电影工业的极限,它让我们仰望神。】
【而江漓用《阿甘正传》,让我们看见了自己。】
【仰望,令人敬畏。】
【但看见自己,令人流泪。】
最后,总结道。
【《奥林匹斯》,是拍给神看的电影。】
【《阿甘正传》,是拍给人的。】
【我选择,当一个人。】
这条推文,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选择当人#的话题,在短短一小时内,被顶上全球所有社交平台热搜榜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