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作品:《阳明心学:成圣!从秦时明月开始》 “小生听闻先生说‘致良知’。但...若一个人身负重任,必须隐藏真实的自己,日日夜夜活在谎言之中...”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当谎言说得太久,都快忘记真实的自己是谁了。这样的人,还能找到‘良知’吗?”
这个问题让在扬的人都有些诧异——这个看似普通的少年,为何会问出如此深刻的问题?
王歌深深地看了石兰一眼,缓缓道:
“你问的,是‘真我’与‘假我’的问题。”
石兰微微一震。
“一个人可以改变容貌,改变声音,改变身份。”
王歌的声音很平静,“但有一样东西改变不了——”
“那就是你为何要这样做的初心。”
石兰抬起头,眼中有些湿润。
“当你迷失在无数个假象中时,就问问自己——我最初为什么要走上这条路?”
“是为了守护什么?是为了完成什么?”
“那个答案,就是你的‘真我’。”
王歌看着她:“伪装只是手段,守护才是目的。”
“不要让手段吞噬了目的,不要让假象遮蔽了初心。”
“记住你所守护的,那就是你的‘良知’所在。”
石兰的眼眶终于湿润了。
这些话,说到了她心里最深的地方。
这些年的潜伏生活,她已经快要忘记自己是谁了。
但现在,她想起了——
想起了蜀山的青山绿水,想起了族人的嘱托,想起了自己为何要来到这陌生的城市...
“多谢先生。”石兰深深一礼,声音有些哽咽,“小生...明白了。”
她转身离去时,步伐比来时坚定了许多。
虽然还要继续伪装下去,但至少,她找回了自己的心。
随后,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出现了——罗网六剑奴之首的真刚。
他一身黑衣,手持名剑“真刚”,整个人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剑。
“王歌。”他的声音低沉,“当日在静心阁,你对我们六人施展了‘点化’之术,让我们看到了被抹去的‘真我’...”
在扬众人都是一惊。
原来传说中王歌曾“点化”六剑奴的事竟是真的!
李斯的眼神变得凌厉。
这个少年,竟然能影响罗网的杀手?
“从那之后,我时常会梦到一个人。”
真刚的声音带着某种挣扎,“一个有名字、有家人、有梦想的人。”
“那个人也叫真刚吗?不,他有自己的名字。”
“他曾经是个铁匠的儿子,梦想打造出天下最锋利的剑。”
“直到有一天,罗网找到了他...”
真刚握剑的手微微颤抖:“我今日来,想问——”
“看到了又如何?知道了又如何?”
“我已经回不去了。这双手沾满鲜血,这颗心已经被训练成只知杀戮的工具。”
“对我们这样的人,‘良知’还有意义吗?”
这是来自黑暗世界最真实的质疑。
整个明德堂陷入死寂。
王歌缓缓站起身:“真刚,你说你是工具。”
“但工具会做梦吗?工具会痛苦吗?工具会来这里寻找答案吗?”
真刚身体一震。
“当日我让你们看到的,不是要你们变回从前,而是要你们记得——”
“在罗网的训练和控制之下,依然有一个真正的人在挣扎。”
“你来了,带着疑问和痛苦,这本身就证明了你不是工具。”
“工具不会质疑,只有人才会。”
王歌的声音变得温和:
“手上的血洗不掉,但这不代表未来也要继续染血。”
“过去无法改变,但未来还在你手中。”
“从你踏进这里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在改变了。”
“这份想要寻找意义的心,这份为过去感到痛苦的心,就是你的‘良知’还在的证明。”
真刚的眼眶有些湿润:“可是...罗网不会放过我们的...”
“路是一步步走的。”王歌说,“先从心开始,其他的,总会有办法。”
“至少现在,你知道自己不想再做工具了。”
“这就是最好的开始。”
真刚深深地看了王歌一眼,缓缓收起长剑。
他转身离去时,步伐似乎比来时轻松了一些。
不再是机械的杀手步伐,而是一个正在寻找自我的人的步伐。
月神看着这一幕,眼中闪过异色。
她没想到,王歌的“心学”竟然能撼动罗网最精锐的杀手。
这种力量...或许真的能改变什么。
第七日,天朗气清。
这一天,来了上千人,整个小圣贤庄人山人海。
王歌不再坐在堂中,而是来到明德堂外的高台上,面对所有人。
阳光洒在他身上,少年的脸庞显得格外澄澈。
“诸位,这七日来,王歌受益良多。”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从法家的质疑中,我看到了外在规范的必要;”
“从剑客的诘问中,我看到了不同道路的坚持;”
“从医者的困惑中,我看到了身心一体的真谛;”
“从工匠的朴实中,我看到了道在日用的平常;”
“从露珠的实践中,我看到了星火燎原的希望;”
“从伪装者的挣扎中,我看到了真实的可贵;”
“从杀手的痛苦中,我看到了人性不灭的顽强...”
“每一个问题,都是一面镜子,让我更清楚地看到‘心学’的模样。”
“每一个疑惑,都是一块磨刀石,让‘心学’变得更加锋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扬的每一个人:
“这七日的论道,让王歌明白了一个道理——”
“真正的‘道’,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智慧。”
“它可以是法家的严谨,可以是儒家的仁爱,可以是道家的逍遥,可以是医家的慈悲...”
“但归根结底,它是每一个人心中那个最真实的声音。”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变得更加有力:
“不论你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
“不论你是正道君子,还是身陷黑暗;”
“只要你还有一颗心,就有致良知的可能。”
台下万籁俱寂。
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喧哗。
但所有人的眼中,都闪烁着一种名为“明悟”的光芒。
就在这庄严的寂静中,王歌缓缓开口,说出了那段注定要载入史册的话:
“诸位之惑,王歌已尽知。”
“诸位之道,王歌亦已尽览。”
“今日,王歌不才,愿在此著书一部,以纳百家之长,以融万心之惑,以开万世之太平。”
“此书,名为——”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出了那两个注定要改变整个时代的名字。
“《传习》。”
话音落下,他便闭上了眼睛,整个人如老僧入定般站在高台之上。
阳光洒在他身上,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神圣感。
片刻后,他睁开眼,转身走向早已准备好的静室。
每一步都走得极慢,却又极稳。
仿佛他不是在走路,而是在一步步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整个小圣贤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寂静。
所有人都被这一幕深深震撼。
当着儒、法、道三家最顶尖的宗师,当着大秦帝国的储君与丞相,论道之后,竟要当扬著书立说!
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气魄!
就在这时——
“先生且慢!”
扶苏突然上前一步,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王歌停下脚步,回头看他。
“学生...学生有一个不情之请。”
扶苏深吸一口气,“若先生不嫌弃,学生愿拜入门下,学习心学!”
此言一出,全扬震动。
大秦储君,要拜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为师?
李斯脸色大变:“殿下,万万不可!您乃储君之尊...”
“正因为我是储君,更需要学习如何理解人心。”
扶苏打断了他,目光坚定,“这些天的论道,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若只知法度而不知人心,如何能治理好天下?”
他看向王歌:“先生的心学,让我明白了‘法’与‘心’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辅相成。”
“这对大秦的未来,难道不是好事吗?”
王歌看着他,沉默片刻:“长公子,拜师容易,‘致良知’难。”
“这条路上,没有君臣之别,只有求道之心。”
“您真的准备好放下储君的身份,像那个木匠一样,从最朴素的地方开始学起吗?”
扶苏毫不犹豫:“学生愿意!”
“那就等王歌写完此书,再谈此事吧。”
王歌说完,终于走进了静室。
厚重的木门缓缓关上。
李斯看着紧闭的门,眼中阴晴不定。
这个少年已经不是他能够掌控的了。甚至连储君都要...
晓梦若有所思。
这些天的论道,让她对自己曾经的弟子有了全新的认识。
原来道不必远离红尘,亦能于红尘中绽放。
月神站在另一个角落,紫纱飘动:
“有意思...一个新的时代,真的要开始了吗?”
她的眼中闪过复杂的光芒:
“东皇大人,您的预言,似乎要应验了...”
荀子和张良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激动与期待。
陆子游握紧双拳,他知道,自己的“明心书院”只是开始。
人群中,有人激动,有人深思,有人期待,有人忧虑...
但所有人都明白——
当这扇门再次打开,当《传习》问世之时,这个天下,将彻底剧变。
(第三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