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化身愤青
作品:《四合院:截胡秦淮茹每日变强》 看向面前的两个老师,周安康表情非常肃穆,国家如今正值起步发展阶段,所有很多领域都未必能够有精力去照顾。
这就需要相关领域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去自主的研究和发展。
很显然,大部分人的观念都还沉浸在过去旧社会的旧观念当中,一时没有转过弯来,清晰认知到,相关领域该如何发展。
“老师是干什么的?就是教导孩子道理的,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当中,慢慢培养和教育他们正确观念的,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所以,学校和其他机构不一样,学校是教导他们对错和正邪是非观念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而解决问题是政府的责任,不是你们学校应该做的事情。”
“因此,两位老师啊,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情,解不解决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了什么,这才是重要的。”
“国家设立这个学校,就是为了培育孩子的,不要总是想着把所有的责任甩给家长,如果人家家长自己都能够教育好孩子,那么学校还有存在的必要么,你们还有工作的机会么?”
虽然周安康的话说的毫不留情,但是带班老师和闫埠贵,还有闻询走过来的老师都深受震撼。
可不就是如周安康所说的那样,如果家长都能够教导好孩子,那么谁还麻烦的把学生送到学校?
某种程度来说,家长和老师即是相连的一体,又是矛盾的对立,甚至家长都还有抢老师饭碗的嫌疑。
“行了,今天就当是和老师侃大山,聊一下教育的理念,怎么称呼你?以后我家雨水还要老师多多照顾!”
争论归争论,但是对老师客气的时候,周安康也不介意给人家面子。
他可不是血气方刚的年轻小子,前脚告了闫埠贵,后脚都能够面色坦然再打招呼,这点理念上的争论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明显不太适应周安康这种就事论事的态度,没想到刚才还和自己针锋相对的家长,如今竟然和颜悦色的询问自己的姓名,愣了一下之后,带班老师还是习惯性的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啊……我……我叫杨敏学!”
“杨敏学同志你好,我叫周安康,何雨水的大哥!”
“哦,你好,你好!”
慌乱之中,杨敏学也没有醒悟,何雨水的大哥怎么能够姓周。
直到周安康离开之后,他反应过来,这才扭头看向了一旁的闫埠贵。
“闫老师,这位家长刚才说他叫周安康?”
看着杨敏学疑惑的眼神,闫埠贵秒懂他的意思,当下笑着解释了起来。
“杨老师,我和周安康、何雨水都是一个四合院里的住户,何雨水那个小丫头和哥哥相依为命,生活比较困顿,然后这位周安康同志出于好心,基本上和收养了没有什么区别。”
“可以说,除了依然还住在自己家里之外,日常所有的消耗,都是这位周安康同志负担着!”
一听周安康竟然和何雨水只是邻居关系,竟然都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无论是杨敏学还是周围的其他老师,顿时肃然起敬。
就连刚才和周安康争论,心里有些不得劲的杨敏学,瞬间也烟消云散,留下了的只有对于周安康的敬佩。
在如今大家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能负担一个邻居家孩子的一切,甚至还出钱供她上学,不得不说,周安康的义举着实让人钦佩。
看到杨敏学的面色缓和下来,闫埠贵出于收拢人情的想法,又进一步的解释了一句。
“这位周安康同志还是一位烈属,本人更是自幼在根据地长大,绝对是根红苗正,对于鬼子和白匪,那是深恶痛绝,所以为人性格多少有些刚烈。”
虽然没有说透彻,但是闫埠贵为周安康解释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
人家自幼是在根据地长大的,本身又是烈属,完全根红苗正,有点愤世嫉俗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尤其是涉及到组织的一些做法,完全就是先天正义的选择。
毕竟对于周安康来说,那是自己人,是家庭,是出身,而对于他们这些人,只能算是阵营,算是势力。
大家都是成年人,虽然是老师,不是政客,可是很多世俗人情道理都是想通地。
“怪不得呢!”
杨敏学恍然大悟一般,就说周安康动不动就拉上组织,原来人家是自己人啊!
别看现在京城是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中心,可是对于某些人来说,尤其是那些根红苗正的人来说,这个所谓的首都,也就是一个办公的地方。
真正的龙兴之地,永远在陕北!
甚至连那条小船,目前所占据的地位,都比这个刚改了名字的首都重一点。
没有时间的沉淀,一些政治领域的存在是完全发挥不出它的厚重。
或许等到半个世纪之后,这里的分量才能够上去吧。
虽然最后看似以和解的方式结束,可是对于教育界的现状,周安康是非常不满的。
尤其是想到未来小鬼子竟然堂而皇之的开始策反教育领域,甚至都把手伸进了核心区域,掀起了所谓的毒教材风波,发展了一大批二鬼子,周安康的心绪就难以平复。
又想到后世以美帝为首的西方,把宣传领域渗透的和筛子一样,竟然需要全民进行反间谍活动,更是实行了所谓的净网行动,结果网络依然没有净化,可是言论却带上了镣铐。
周安康皱着眉头回到房间里,满腹憋屈的他,仿佛瞬间化身愤青,立即拿出稿纸,直接开始写出了一篇名为《警惕媚外思想,把知识分子的意气关进笼子里去》的文章。
“自一百多年前,腐朽的清政府拉着整个中华民族开始朝着深渊滑落,一时间,神州倾覆,战火纷纷,百姓被迫流离失所……”
“在此国难危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抬头看世界,以更高的维度,来探索、寻求、总结拯救华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