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工级制度
作品:《四合院:截胡秦淮茹每日变强》 “瑞华妹子,择菜呢,这是我家谭平安和谭宁丽,来,安安,小丽,叫二大妈!”
“二大妈!”
“二……二大妈!”
看着两个孩子紧紧跟在谭翠兰的身边,尤其是怯懦懦的谭宁丽已经伸出细嫩的双手,亲热的搂着谭翠兰的脖子,杨瑞华仿佛看到了外星人一样。
好家伙,这出门一趟,回来就领回来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这哪是收养?
这是批发去了吧?
“瑞华,和谁……哎呦,易家嫂子,这孩子……”
听到杨瑞华的声音,走出了屋的闫埠贵,看到谭翠兰一家三口的样子,眼镜都差点掉地上了。
“他二大爷,这是我儿子谭平安和女儿谭宁丽,以后还请您这个老师多多照顾两个孩子,我这里先谢谢了!”
“哦,好说……好说……”
虽然人还是那个人,脸还是那张脸,可是看到谭翠兰的时候,闫埠贵仿佛看到了一个陌生人一样。
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把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生机勃勃的谭翠兰,和曾经死气沉沉,没有一丝活力的易大婶联系起来。
难道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还有改造人生的功能?
精神恍惚之间,闫埠贵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说些什么。
好半天,看着已经走到了院子另一头的谭翠兰,闫埠贵这才低声和自家媳妇嘀咕起来。
“你说这谭翠兰,有了孩子怎么感觉都年轻了很多一样?”
“你也这么感觉?”
夫妻俩对视一眼之后,从对方眼里的惊讶,确认了不是自己的错觉。
好半天之后,闫埠贵的嘴里就开始幸灾乐祸起来。
“你说要是老易看到了之后,会是什么感觉?哈,院子里以后就热闹了!”
“什么感觉也没用,反正人家谭翠兰如今已经一个人当家了!”
对于易中海没有什么好印象,先天就站在女人这边的杨瑞华,没有理会自己男人的幸灾乐祸,从内心为谭翠兰感到高兴。
谭翠兰平日里在院子当中,几乎从没有和别人红过脸,所以大家都对她印象不错。
就算是偶有嫌弃,也都是受到了易中海的拖累。
如今看到她那股从内到外的生机勃勃,向来喜欢八卦的杨瑞华,都为她感到高兴。
当然,高兴归高兴,该八卦照样八卦。
然后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整个院子里没有上班的人,就全都已经知道,谭翠兰竟然光速领养了一儿一女回来。
下了班回来的周安康就看到自家门前的小院子,一改往日穿廊的地位,竟然成了院子里大老娘们的聚集地。
看着乖巧老实的谭家兄妹,安静怯懦的坐在谭翠兰的两旁,紧紧地揪着他们新妈妈的衣角,周安康哪里还不明白,谭翠兰的心愿已经达成了。
“这两个孩子不错,看着就是老实善良的,目光清正透彻,不是白眼狼!”
在村里呆了一辈子,刘小兰自有一套识人之术,虽然周安康不知道依据科学不科学,可是目前来看,刘小兰的判断还算靠谱。
点了点头,周安康也算是赞同了岳母的判断。
看到母亲和丈夫都这样认为,秦淮如也好奇的打量着对面的兄妹,而她一旁的何雨水,眨巴着大眼睛,一时间对于新邻居还有些认生。
本身都是内向的孩子,哪怕放学回来都快一个小时了,可何雨水也没有上前交朋友的想法。
对此周安康并没有干涉的打算。
孩子的世界大人非常难以理解,他们会有自己的一套交际方法,大可不必强行干涉。
再说虽然第一印象不错,但是周安康还是打算在观察观察。
毕竟不仅仅是何雨水,他孩子未来出生之后,也是要在这个院子里成长的,他可不想自家孩子打交道的都是棒梗那样的家伙。
虽然未必如一些同人小说中描述的那么坏,可贾家三兄妹的现实做法,却着实算不上什么良善好人。
和那些生怕自家孩子吃亏的家长不同,在周安康看来,自己的孩子只要不学坏,其他的都不算紧要的事情,就算是吃亏了,只要能够汲取教训,也算是成长的经验。
幼年时期,吃亏也损失不了什么,如果一点亏都不吃,到了社会上估计也没有人愿意交往。
反而在年轻的时候多吃点亏,吸收了经验之后,变得聪明一些,成年之后,到了社会上反而不会轻易上当受骗。
不管再怎么说,所有家长都不希望自己孩子吃亏,却都希望自己孩子的朋友老实憨厚,人就是这样的矛盾。
对于谭翠兰突然地爆发,周安康内心里是感到惊讶的。
毕竟整部电视剧剧终之后,知道谭翠兰离世,易家都没有达成收养的目的,可见夫妻俩是没有做出统一决定,谭翠兰也没有能够圆了自己的梦想。
只不过是现在有了自己的到来,可和易家除了之前的冲突之后,交集也没有多少,怎么就连谭翠兰的性格都改变了?
想了一会儿没有找到原因,周安康也就撂到了一边就不再去想。
反正四合院本身就是一部民间剧情电视剧,又不是什么玄幻神话类别的,对于整个世界的推进没有多大的影响,又不会影响周安康的人生,又何必刨根问底什么都要弄个明白?
谭翠兰收养了两个孩子之后,对于四合院的影响并没有多么严重,尤其是那些在轧钢厂上班的人来说,谭翠兰的行为,都还不如厂里颁布地新规定对他们来的影响大。
从工业部下达了一纸公文,宣布了生产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整个红星轧钢厂、铸造厂、炼钢厂全都成为了试点。
文件规定,从今以后所有车间不再沿用之前的一车间、二车间之类平行设定。
而是按照全新的标准,对工人进行技术水平认定,然后按照工人的水平,进行初级、中级、高级三种等级来划分车间。
而且从今以后,所有工人的技术提升,全都由工厂成立的中、高级技术工人组成的教导组,来进行同意地传授,全面废除之前所谓的传帮带模式的师徒制度。
当工业部的文件传达到轧钢厂的时候,立即在工人群体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尤其是那些老资格的工人,一个个都是脸色阴沉,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
毕竟以他们的年龄来说,很多都已经把徒弟培养出师,就等着享徒弟地福呢,结果工业部直接打破了他们的梦想。
而且文件当中,措辞非常严厉,对于那些试图抵抗新制度的人,轻则给予处分,重则给予开除的惩罚。
而且文件还特意说明,新国家新气象,绝对不能任由这种变相剥削的存在,让那些年长者来压榨和剥削年轻人。
并且为了不让那些老工人,以传授技能为由来轮功劳,文件专门规定,教导组的人员都要接受年轻工人的监督,每个月进行一次不记名投票选举,如果得票率低于三分之二的,不得进入到教导组。
并且为了对教导组老工人进行补偿,但凡进入到教导组的工人,每个月将会额外领取十万元的补贴,算是国家对于他们的奖励。
这样一来,传授技能就成了有偿行为,就不用那些年轻工人来承担人情。
文件一经颁布之后,立即受到了所有年轻工人的欢迎。
尤其是三个月之前,轧钢厂历经扩招,所有新进入厂子里的年轻人,都被车间主任们指派了教导师傅。
这种没有关系的情况下,强行捆绑的方式,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
毕竟受到过去的老观念影响,大家都有一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认知。
所有的徒弟,轻则逢年过节上师傅家拜访,重则就像易中海之前谋划的那样,未来还要给师傅养老。
这种一辈子都无法脱离的剥削行为,哪有人会心甘情愿的接受?
除了年轻学徒非常关注的全新学习方式之外,最让全体工人重视地就是全新的工级制度推行了。
在此之前,轧钢厂给工人们发工资,基本上都是非常笼统模糊的,按照大家的手艺和工作年限,来进行工资定档。
看似也比较公平,可是里面多少掺杂了一些滥竽充数之人。
或者还有一些变相弄虚作假的人。
比如三级工件一共有八种类型,可是某些人就专攻其中两三个,所以每次加工的时候,他们就只挑这两个加工,其他的六个就完全不去做。
这样一来,他们拿着三级的工资,但是却干着二级半的活,也算是另类的钻了政策的空子。
而如今,由国家统一考核进行定岗,如果想要拿三级工资的话,那么三级所有八种零件就必须全都能够准确无误的加工出来,杜绝了任何钻空子的行为。
为了给大家一个适应地时间,工业部把考核的日期放在了半个月之后,让所有人有一个准备的过程。
而且非常清晰的告诉所有人,没有任何限制的等级考核也就这一次。
以后的工作当中,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等级考核,将必须按照工作年限,一级一级的往上提升。
除非是做出重大贡献,或者领导破格提名,才会有打破逐级考核的机会。
虽然开了一扇特别通行的大门,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重大贡献肯定不容易达成,而领导破个提名,也是大部分可望不可即的存在。
如果不是领导特别亲近的关系,或者给了厂子里做出特别贡献的,没有那个领导会轻易动用这样的推荐权利。
于是乎,因为一纸公文的下发,整个轧钢厂都陷入到了热火朝天的业务大练兵之中,所有人恨不得一天能够有二百四十个小时,来练习自己的技能,然后在接下来的考核当中,得到一个理想的工级。
好在考核同样拥有成品率的要求,否则轧钢厂光是大家练手的钢坯都会发生紧缺。
巨大的热情和积极性爆发之后,整个轧钢厂的生产效率竟然翻了一番,弄得赵存正不得不又欠了丁虎一个人情。
整个大院里但凡是在轧钢厂车间上班的,全都投入到了考核的大事当中,一天天到了晚饭的时候,大家都还窝在厂子里相互讨论学习着。
周安康这样的在整个大院里就成为了异类般的存在。
别人都在辛苦加班学习,唯独他老神在在的,每到了下班时间,就会按时准点的回到院子里。
“哎呦,安康啊,还是你们保卫科舒服,看看咱们院里那些工人们都忙得四脚朝天,只有你每天都是悠哉悠哉,一点都不着急!”
看着周安康走进大门,正坐在前院里和一群大妈聊天的贾张氏,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忍不住对着周安康阴阳怪气的说着酸话。
同样是年轻人,贾东旭这段时间忙得回家倒头就睡,连脚都没有精力去洗。
看到儿子这样努力,贾张氏半是自豪也半是心疼,看到周安康如此安逸,顿时就有些忍不住了。
非常清楚贾张氏的为人,周安康就没有把她的话放在心上,只是给她了一个白眼,毫不客气的就怼了回去。
“我说张婶,东旭忙那是为了给你多挣钱,我又不靠工级领工资,忙得着么?”
“而且,我下个月就停职参加考试了,就算是参加了考级,也没有任何用,何必白费劲呢!”
“考试?考什么试?”
还不知道周安康要参加高考,一听说他竟然要停职,一群妇女们瞬间就把目光转移过来,一个个都把耳朵竖得坚挺,生怕错过了什么八卦消息。
反正迟早都要被大家知道,周安康并没有隐瞒的打算,只是之前没有机会说而已。
此时正好话赶话说了出来,当即就大方的把自己地打算说了出来。
“国家不是下发文件,通知今年实行新的高考制度,所有的大学将会进行全国统一招录,所以我要参加高考,准备上大学!”
一知半解的听了一番,大家对于大学还不是多么了解,但是却也抓住了他们关注地重点。
一大妈孙锦绣立即做出一副关心的样子,向着周安康询问起来。
“你要去上那什么大学,那厂子里的工作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