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礼部易主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按照之前朱棣的安排,太子朱高炽留守京城监国理政,一应政务无论大小皆可由太子决断。如果太子拿不定主意的,就派人送到朱棣这里。
离开应天的第十二天,朱棣御驾抵达徐州,在这里休整一日,下榻徐州州治官署。时值六月,黄河水势渐涨,朱棣还顺便巡查一下黄河堤防。
抵达徐州的当天晚上,应天送来加急奏报,是朱高炽发来的。
书房里的朱棣只看了折子一眼,脸上的表情就由轻松变为凝重,然后吩咐王彦将杨士奇等人召到书房来。王彦刚要出门,又被朱棣喊住。
“让太孙也来吧。以后这种事,太孙都要参加。”
王彦躬身行礼:“遵旨,奴婢这就去请。”
一盏茶功夫过后,杨士奇、杨荣、宋礼这三位伴驾大臣都来到朱棣书房,朱瞻基因为住的近,在杨士奇等三人来到之前,他已经在书房等候多时了。
“皇上,深夜召见我等,不知有何……”
杨士奇话说一半,看见原本坐在那里的朱瞻基站起身来,走到朱棣旁边,从桌子上拿起一本折子来。
然后,在得到朱棣眼神允许之后,朱瞻基拿着折子走到杨士奇身边,将折子递到杨士奇面前。
杨士奇看了一眼朱棣,然后双手从朱瞻基手中接过折子,只是看了一眼,脸色也变的凝重。随后,他将折子递给杨荣、宋礼二人手中,让他们也看一看。
“……礼部尚书吕震于昨夜病故……”
吕震去世了?
杨荣将折子还给杨士奇,然后杨士奇将折子捧在手里,双手将其奉还于朱棣案前。
书房内一时间寂静无声,只听得烛火轻微的噼啪声。
对于朱棣而言,吕震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官员。
他谄媚逢迎,善于揣摩上意。去年朱棣北征草原的时候,吕震为讨好皇帝,还干过伪造祥瑞的事儿,被朱棣好一顿臭骂。
他专横跋扈,排除异己,曾经诬告翰林侍读李时勉“诽谤朝政”,若不是杨士奇为李时勉说了句公道话,李时勉怕是早就死在狱中了。
永乐十年,吕震主持会试,被人揭发其舞弊受贿,录取其党羽子侄,只是朱棣当时并未深究。
他贪腐奢靡,生活腐化,府邸盖的比某些王爷的府邸都要豪华,还私吞礼部祭祀经费,甚至克扣朱棣给外国使臣赏赐。之前有一回,琉球的贡使跑到朱棣面前,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大明皇帝赐给他们的东西,实际拿到手的不到皇帝赏赐数量的一半儿,而且能拿到手的那一半,还要给礼部“上供”才能到手。
尽管吕震有诸多劣迹,但朱棣仍重用他,让他出任礼部尚书,原因很简单。
这老家伙,是真能办事儿啊。他精通礼制、熟悉外交,是永乐朝诸多重大典礼的实际操盘手。
他不结党,像是一个“孤臣”一样,是朱棣用来打击建文旧臣集团的工具。
其实这也是朱棣很多时候用人的逻辑。
……
朱棣的目光扫过众人,沉声说道:“吕震这人,虽有过失,但他终究是朕的老臣。朕让他执掌礼部多年,如今突然病逝,这礼部……不可一日无主事之人。”
杨士奇点了点头:“皇上圣明,眼下太孙大婚在即,礼部诸多事务繁杂,皇上需尽快择贤继任,以免贻误朝廷大典。”
朱棣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朱瞻基:“太孙,你的意见呢?”
朱瞻基略微一思索,恭恭敬敬的回答:“皇上,礼部执掌礼仪、科举、外交,责任重大。当务之急,其一,是要妥善处理吕震身后事,以示朝廷恩典;其二,尽快遴选合适的人来接掌礼部,确保礼部事务不会停滞。”
朱棣默默点头,又看向杨士奇:“你可有推荐的人选?”
杨士奇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回答朱棣的问题:“臣以为,翰林学士胡广,为人持重,学识渊博,熟悉礼制,可堪此任。”
“胡广……”朱棣小声念出了这个名字,又看向杨荣,“你呢,有什么推荐人选没?”
杨荣拱手回答:“皇上,胡广确为良选,此外,金幼孜金大人亦可备询。他熟悉军礼,或可兼顾。”
“金幼孜……”朱棣又小声念了一遍,然后转头再次看着朱瞻基,“太孙,你也说说,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问我?朱瞻基有些疑惑,他和朝臣的交集并不多,唯一熟悉的几位大臣,还都是朱棣为他指派的老师。可朱棣问他了,他也得回答,哪怕说个“杨师傅所言极是”呢。
没等朱瞻基开口,朱棣又补充了一句:“解缙,如何?”
杨士奇和杨荣都有些吃惊,朱棣的嘴里说出解缙的名字,显然是有些出乎他们意料了。
历史上的解缙早在永乐九年就死了,现在得益于“太孙党”的护身光环,解缙已经安稳的活到了永乐十三年,而且还当上了礼部侍郎。
杨士奇和杨荣一直没开口,显然是在思考朱棣的用意。
宋礼?他不关心这个,朱棣也不会询问他的意见,他对这件事儿的唯一参与机会,就是朱棣会不会让工部帮忙去给吕震修坟立碑。
这就叫专业对口。
“解缙做了吕震这么久的副手,而且,他也算是咱们大明朝的文坛领袖了。科举、外交、礼仪,这些他都懂。最关键的是……礼部,需要一位老臣……”朱棣像是在自言自语。
老臣?解缙才四十六岁,他怎么能成老臣呢?在场众人听到朱棣的自言自语,都有些纳闷。尤其是杨士奇,他眼瞅就五十一了,解缙这个四十六的是老臣,那他杨士奇是什么?
然后,朱棣缓缓看向朱瞻基。
朱瞻基脑子转得快,瞬间明白了。
朱棣说的“礼部需要一位老臣”,不是说现在的永乐朝需要一位老臣来出任户部尚书,而是说将来朱瞻基继位,需要一位这样的老臣。
通俗而言,若解缙现在执掌礼部,到朱瞻基登基时正值经验巅峰,可避免新君继位时的青黄不接。
而且,吕震突然去世,但太孙大婚典礼已筹备过半,也需要需熟悉流程之人接手。这大概也是朱棣没有考虑和解缙差不多同龄的胡广的原因。
而且,胡广缺少礼部实际经验,金幼孜嘛……就像刚才杨荣说的,金幼孜更偏向军事礼仪,适合协理而非主政礼部。
当然了,以上这些种种猜测,都是朱瞻基自己的看法。
实际上,朱棣最看重的只有一点:解缙是太孙的人。
你别人跟我叭叭叭说半天胡广有多好,金幼孜有多好,我不听不听,王八念经,反正我就认准一点,解缙是太孙的人,他那条命都是太孙救的,他会更听太孙的话,他天然就会亲近于朱瞻基。
解缙,就是朱棣为朱瞻基留下的第一个文臣。
……
“太孙?解缙如何?”
朱棣再次开口,让有些失神的朱瞻基反应过来。
既然已经明白了朱棣的良苦用心,朱瞻基也不会拂了朱棣的“好意”。
“孙儿觉得解缙可以。”朱瞻基回答道。
朱棣又看向杨士奇。
杨士奇也是人精,趁着这个功夫已经猜出朱棣的用意了,随即拱手回答:“臣以为,解缙可以。”
朱棣点点头,又看向了杨荣。
杨荣拱手行礼:“臣附议。”
朱棣琢磨了一下,还是继续转头,看向工部尚书宋礼。
你大半夜把人叫过来了,不问问人家的意见,多少有点不礼貌了。
实际上,对于宋礼来说,谁当礼部尚书和他关系都不大,所以在朱棣的“疯狂暗示”下,宋礼也表示解缙很合适。
朱棣见众人都无异议,便拍板道:“既然都觉得没问题,那就这么定了。杨士奇,派人去告诉太子,让解缙以礼部侍郎职,暂代礼部尚书,等太孙大婚以后再正式擢其为尚书。”
杨士奇拱手:“遵旨。”
朱棣顿了顿,又补充道:“传旨应天,追赠吕震为太子少保,赐谥……等朕回去再说。工部……”朱棣指了指宋礼,“……协助吕家治丧,督办墓室规制、碑文镌刻等。”
宋礼闻言,立即躬身应命:"臣遵旨。"
“对了,杨士奇……”朱棣又像是想起什么似的,指着杨士奇,琢磨了片刻才开口说道,“给太子拟一道手谕,让他督促解缙尽快接手礼部事务。此外……”朱棣意味深长的看了朱瞻基一眼,“……关键是要让解缙明白,他这个尚书是怎么来的。”
朱瞻基心头一凛,他知道,朱棣又在给他铺路布局了。解缙但凡知进退,日后必定会成为朱瞻基的重要助力。
……
杨士奇等人走后,朱瞻基留下,朱棣有话要对他说。待书房门关上,朱棣示意朱瞻基坐到自己身边。
“大孙啊,知道爷爷为什么要你参与这件事么?”朱棣一边说,一边盯着朱瞻基的反应。
朱瞻基恭敬答道:“孙儿不知。”
朱棣笑了笑,又在朱瞻基脑门上轻轻敲了一下:“少在你爷爷面前装,猴崽子,爷爷还不知道你?呵呵,你就是个小狐狸,也玩不过……”
“也玩不过爷爷您这个老狐狸,对不对?”
朱瞻基突然接话,把朱棣逗的哈哈大笑。指着朱瞻基笑骂:“行行行,咱们朱家,一窝子狐狸,行了吧?啊对,除了你爹。”然后他又眯着眼睛琢磨了一下,摇了摇头,“不对,你爹也是只狐狸,比你这个小狐狸还精。”
“也对,狐狸没那么胖的……”朱瞻基一边说,一边又从怀里拿出那块金牌来,在朱棣眼前晃了晃,“爷爷,您该休息啦!”
得了,又被这小子给管上了。
朱棣无奈的摇摇头,站起来往睡觉的屋子走。
朱瞻基跟在他身后,伺候着他在床边坐下,又蹲下来给他把鞋脱了。
朱棣稳稳的坐在那儿,看着孙儿蹲在自己脚下伺候着自己脱鞋脱袜,欣慰的笑着。
不过他也没忘了正事。
“大孙, 你记住了,解缙此人,才学有余而城府不足……”朱棣笑呵呵的说道,“所以,你要善用他的长处,也要防着他的短处。”
“知道啦知道啦……”朱瞻基麻溜的帮朱棣脱掉了鞋袜,然后扶着朱棣上床就寝,“孙儿肯定把爷爷的话记得牢牢的,爷爷您也得赶紧睡觉了。嗯?……”朱瞻基嗅了嗅鼻子,“什么味儿?”
眼看朱瞻基抽着鼻子找味道来源,朱棣嘿嘿一笑,把脚伸到朱瞻基面前……
“爷爷!”朱瞻基找到了这股不明味道的来源,皱着眉头,“您几天没洗脚了?”
朱棣被朱瞻基的样子逗的哈哈大笑:“大孙啊,爷爷当年打仗的时候,别说脚了,身上都是臭烘烘的。爷爷还记得有一回,爷爷打完仗回到燕王府,你奶奶也是嫌臭,差点把爷爷撵到外边睡觉去,哈哈……你这个猴崽子……”
也难怪,朱棣今儿巡视黄河堤防,可没少走路,捂出一脚的汗来。
“王彦!”朱瞻基对着门外大喊一声。
王彦掀起门帘走了进来:“殿下,您有何吩咐?”
朱瞻基头也不回的说道:“去,打一盆热水来。”
片刻过后,王彦重新端着一个木盆走了进来,朱瞻基示意他把木盆放到床边儿,然后眼看朱瞻基开始卷自己的袖子……
“殿下殿下,这事儿让奴婢来吧……”王彦一看,太孙这是要亲自伺候皇上洗脚了,连忙出言阻拦,却被朱棣一个眼神瞪了回去。
“孙子伺候爷爷洗脚,你拦着干嘛呀?去去去,外边待着去。”朱棣不耐烦的朝外摆手,把王彦撵出去。
等到朱棣低头一看,朱瞻基已经捧着他的脚,慢慢的往木盆里放了,然后快接触到水面的时候停住,朱瞻基用手舀了一点水,轻轻淋在朱棣的脚上。
“爷爷,水温如何?”朱瞻基头也不抬的问道。
朱棣看着蹲在床边的大孙子,缓缓露出笑容:“不烫,正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