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太孙大婚(一)(五千字大章)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对于身为父亲的朱高炽来说,儿子朱瞻基大婚,他很高兴。
对于身为监国太子的朱高炽来说,太孙朱瞻基大婚,他也很高兴。
而且,整个大婚,不用从国库里出一分钱,搞得一直抠抠搜搜的夏元吉都跑来问朱高炽,说要不然咱们多少从国库里拿点钱出来吧。
……
因为这是大明第一次皇太孙大婚,也是历朝历代第一次皇太孙大婚,历朝历代也没有可参考的例子。
所以,礼部考虑了很久,在征求了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的意见之后,将迎亲的地方定在张怜儿家中。
实际上,一开始朱棣的想法是大婚前就把张怜儿提前接到宫里,找个宫殿安置下来。
可朱瞻基说了,他与张怜儿相识在民间,如果从张怜儿家中迎亲,迎亲的队伍可以直接在应天城内游行,也可以真正做到“与民同乐,普天同庆”。而且也是告诉大明所有百姓,皇室娶亲,不在门楣,不重家世,只看人品。
大孙子都这么说了,朱棣也只能答应。
张怜儿也成为大明一朝唯一从自己家里被迎亲队伍接走的皇后,当然了,这是后话。
寅时三刻,也就是现代计时的凌晨三点四十五分。
刚眯了没一会儿的张怜儿被丫鬟叫醒,随即开始梳妆打扮。
与此同时,东宫里的朱瞻基也已穿戴整齐,赤色衮冕加身,九章纹样在烛光下熠熠生辉。
关于朱瞻基穿什么,礼部的官员请示过朱棣,朱棣的回答是“冕服如皇太子,玉圭如亲王”。
冕冠前后各九旒,每旒九颗五彩玉珠。衮服九章,青衣(深蓝)五章,龙在肩,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每袖各三。
玉圭则是九寸二分五厘。
总的来说,就是高于亲王半格、低于太子半格。
此刻迎亲队伍已经准备妥当,前导仪卫有锦衣卫大汉将军三十六人,着金甲,持金瓜斧钺。
五城兵马司指挥萧然亲自带人负责净街,保证从皇城到张怜儿家中一路畅通。
教坊司乐工一百零八人,奏《炎精之曲》。
礼部尚书解缙持节主婚,翰林院学士和钦天监官员分别捧制敕和时辰牌。
朱棣下旨,特许百姓靠近三步之内观礼,但安排朱高燧在沿途布置了便衣锦衣卫暗中保护。
后世《明实录·太宗实录》载:“永乐十三年八月,皇太孙亲迎,仪注杂糅古今,军民塞道纵观。自三代以降,未闻天家婚仪如此近民者”。
……
“儿子,该出发了。”朱高炽和太子妃也穿上各自的礼服,站在朱瞻基的房门口,等候朱瞻基出来。
按照流程,朱瞻基要带着迎亲队伍,先去奉天殿拜见朱棣,然后从奉天殿出发,从洪武门出皇城,绕行三山街,夫子庙,最后抵达张怜儿家中。
晨光未起,奉天殿前却已灯火如昼。
奉天殿内,朱瞻基身着九旒衮冕,在礼官唱赞声中向御台上的朱棣行三跪九叩大礼。
“孙儿叩请皇上圣安。”
朱棣端坐龙椅,他微微倾身:“起来吧!太孙,今天来奉天殿,所为何事啊?”
按照流程,朱瞻基回答道:“孙儿要去讨媳妇了,特来请皇上准许!”
朱棣眉眼带笑:“好,朕的大孙子,今天要大婚了!去吧,别耽误了时辰!”
然后朱棣对御台下的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说道:“朕的大孙子今日大婚,你们几个做长辈的,可有什么话要说?”
汉王朱高煦上前一步,抱拳笑道:“皇上,瞻基这孩子从小就有主见,如今娶亲也要从民间迎,倒是随了咱们朱家的脾气!”
他转身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压低声音:“待会儿拦门时,可别被你媳妇家的小姨子们难住了!要是进不去门儿,找你三叔手底下的锦衣卫帮忙!”
朱瞻基失笑:“二叔放心,侄儿早有准备。这普天之下,没有咱们朱家男人进不去的门!”
赵王朱高燧则从袖中掏出一只小巧的木盒,递给朱瞻基:“三叔没什么好送的,就把这个送给你。”木盒打开之后,里边躺着一枚精巧的玉佩,“这是你奶奶留给三叔的玉佩,今儿送给你,给你添个彩头!”
朱高煦一愣:“老三,这玉佩我记得娘给了你两个,你怎么就送一个?”
朱高燧瞥了一眼老二:“行了,你这个啥都没送的人就不要多说话了,也不怕别人笑话你。”
朱瞻基则是一脸郑重,徐皇后留给赵王的玉佩,何其珍贵。他双手接过装了玉佩的木盒:“侄儿谢过三叔。”然后向前一步凑近朱高燧,“三叔啊,二叔也给我送了东西了,都在东宫库房搁着呢……”
朱高燧一听,瞪了朱高煦一眼:“老二,你不厚道!你送东西不跟我说!”然后笑着看向朱瞻基,“大侄子,你放心,三叔还给你备着厚礼呢!”
太子朱高炽站在一旁,眼眶微红,半晌才道:“去吧,别让人家姑娘等急了。”
御台之上的朱棣见状,大手一挥:“行了!吉时已到,太孙出宫迎亲!”
……
张府。
张怜儿已经梳妆完毕了,坐在那里,她恍惚间又听到了爷爷的咳嗽声。
那个总爱念叨“咱们的馄饨连燕王都夸好”的老人,终究没能亲眼看着她出嫁。
张怜儿的指尖抚过枕边的桃木梳,那是去年爷爷亲手雕刻的,梳背上还刻着歪歪扭扭的“平安”二字。
“爷爷。”她对着梳子轻声道,“孙女儿要嫁人了。”
八名尚宫局女官鱼贯而入,领班女官展开嫁衣:“娘娘请看。”
张怜儿的目光被嫁衣袖口处吸引:“这是……”
袖口处,绣着三只小馄饨,针脚稚嫩的有点可爱。
女官笑着回答:“这是太孙殿下特意吩咐的,说是什么……和娘娘的定情信物!”
张怜儿耳尖一热,她想起多年之前,朱瞻基曾经开玩笑似的跟她说,将来要娶她做妻子,还要在嫁衣上绣几个馄饨。那时候张怜儿只当他是开玩笑,天潢贵胄,怎么会娶我这样一个馄饨姑娘呢?
“……皇上特别恩准了,让太孙殿下亲手绣上的!”女官又补充道。
张怜儿低着头:“知道了,你们觉得……他绣的如何?”
女官犹豫片刻:“嗯……绣的很认真!”
……
迎亲队伍在应天城巡游,路过西市张家馄饨铺旧址的时候,有一群人在那里等候多时。那些人瞧见朱瞻基的象辂经过之后,齐刷刷跪了下来。
朱瞻基很纳闷,为什么这些百姓要下跪?没这流程啊!
随驾的张勇贴近象辂:“殿下,这些人是当年南军阵亡者的家属,朝廷为南北军阵亡者同抚恤,皇上授意,让全天下百姓都知道这是殿下的提议。这些人,是来感激殿下给他们活命的恩典的!”
朱瞻基闻言,轻轻叹气:“那他们是……”
张勇低头回答:“他们自己来的,皇上准了,让他们在这里等候。”
历史上的朱棣在靖难之役之后,对跟随自己的燕军阵亡者加以抚恤,对朝廷南军阵亡者却不理不睬,甚至定为“附逆”,对其家眷不问不顾,任其自生自灭。
南军士兵多出自南方各省,还有北方的山东、河南等省,这也让历史上的永乐一朝一直在南方各省没有彻底收服民心。
甚至永乐一朝乃至之后的大明朝,数次爆发过起义,参加起义的人里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被朝廷“遗忘”的南军阵亡士兵家属。
朱瞻基的提议,竟然在不经意间避免了如此多的问题。虽然短时间内让永乐朝的财政出现困难,可相比较财政上的困难,无非是苦一苦夏元吉;但民心所向,却是千秋万代的基业。
朱瞻基从象辂中站起身来,对着跪拜的百姓深深一揖。这一举动让随行的礼部官员大惊失色,皇太孙怎能向平民行礼?
“殿下!这于礼不合啊!”礼部官员慌忙劝阻。
朱瞻基却正色道:“他们跪的是朝廷的恩典,我揖的是为国捐躯的忠魂。何来不合礼数?”
朱瞻基的声音传入那些百姓耳中,百姓们抬起头时,已是泪流满面。
这一幕,被随行的翰林院编修记入了后来的《太宗实录》当中。
当队伍行至夫子庙时,又一群特殊的迎亲者出现了。
应天府学的学子们,他们身着儒衫,手持《诗经》,齐声诵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领头的正是国子监祭酒胡俨,这位向来古板的老臣,此刻却带着几分难得的笑意:“老臣携应天学子,恭贺太孙大婚。愿太孙殿下与太孙妃琴瑟和鸣,如诗所咏。”
张勇继续低声解释:“殿下当年救了解缙大人,还推荐解大人主持修建《永乐大典》。这些人啊,都是解大人特意安排的。解大人说,殿下重文教、惜人才,当以诗书相贺。”
朱瞻基微笑着说道:“解缙这个死脑筋,难得开窍一次,还懂的搞这些。”
队伍继续前行,经过秦淮河畔时,河面上突然漂来数十盏莲花灯,每盏灯上都写着"百年好合"。岸边的茶楼里,几位穿着朴素的妇人正在抹泪。
朱瞻基默默看向张勇:“说吧,这是哪位安排的?”
张勇嘿嘿一笑:“永乐八年,殿下向皇上提议,废除贱籍,让这些人得以从良。如今她们有的嫁作人妇,有的自食其力,今日特意来为恩人祈福。”
“皇上安排的?”朱瞻基问道。
张勇摇摇头:“好像是内阁杨大人安排的。”
说“杨大人”,那就是杨士奇;若是说“东杨大人”,那就是杨荣。
朱瞻基脑海里浮现出杨士奇的模样,无奈的摇头苦笑:“这老头儿……”
“殿下可知……”张勇继续说道,“您当年救下的那些女子,如今有三人开了绣坊,五人做了女塾先生,还有十二人……”
朱瞻基摆摆手打断了他:“不必说了。她们过得好,便是最好的贺礼。”
……
当迎亲队伍终于到达张府的时候,门口已经摆好了“拦门宴”。
朱棣特许,太孙大婚,可以增加一些民间嫁娶的环节,尤其是点名要保留“拦门宴”这个环节。
原本拦门的应该是张怜儿的兄弟,可她是独女,所以热心的新晋成国公朱佶自告奋勇,带着成国公家的子侄们扮演了拦门的角色。
朱佶手拿一根擀面杖,拦在门前。
“殿下!”朱佶笑容满面,“微臣奉旨拦门!”
朱瞻基辨认了半天,才确认拦门的这位是他去年路过滁州的时候,有过一面之缘的滁州千户朱佶。
“你……”朱瞻基指着朱佶,“你怎么在这里?”
朱佶恭恭敬敬朝着朱瞻基行礼:“回禀殿下,皇上说了,您大婚之后,微臣就是您的亲卫百户了。趁着微臣现在还不归您管,特许微臣在此拦门!”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低声继续说道,“殿下,微臣这是奉旨拦门,您别为难微臣啊!”
张勇轻轻咳嗽了几声:“卑职听说,是成国公自告奋勇要来拦门的……”
朱佶一瞪眼:“不带你这么拆台的啊!”然后又看向朱瞻基,“殿下放心,若是让微臣去边塞为大明守城门,那别人是休想通过的。若是让微臣来张府守门,嘿嘿……还是很容易通过过的!”
朱瞻基走下象辂,打量了一下朱佶背后在张府门口布下的“阵法”,犹豫片刻:“你确定?”
朱佶挺直腰板,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殿下,咱们大明军人的规矩,过三关才能进门!”
第一关,文试。
朱佶命人抬出一张案几,上面摆着笔墨纸砚。
“殿下,请写下一副对联,上联要含‘馄饨’两字,下联要含‘太孙’两字。”
围观的百姓发出善意的笑声。
朱瞻基提笔蘸墨,略一思索便挥毫写下:“一碗馄饨结良缘,半世太孙得佳偶。”
字迹刚劲有力,赢得满堂喝彩,朱佶也是竖起大拇指:“殿下好文采!”
第二关,武试。
朱佶命人搬来一个石磨:“殿下,这是张家祖传的磨面石。请殿下单手转三圈,以示力能扛鼎之勇。”
单手?三圈?
朱瞻基只能挽起袖子,单手握住磨盘把手,一用力……
石磨他娘的纹丝不动。
朱瞻基脸色微变,这才发现磨盘底下被人用铁水浇死了。
“朱佶!”朱瞻基哭笑不得,“你这可是在作弊呀!”
朱佶一脸无辜的解释道:“殿下明鉴,微臣哪敢啊!这是皇上特意吩咐的,说殿下要是连这个都转不动,以后怎么转得动江山?”
靠,又是老爷子的主意。
众人哄堂大笑,朱瞻基摇头苦笑,突然想起临行前二叔对他的叮嘱,说是进不了门,就找三叔的锦衣卫。他一回头,看见一位随行的锦衣卫千户已经悄悄走到他身后不远处了,手里还拿着一个绸布锦囊。
朱瞻基接过锦囊,我去,有点重啊。他打开锦囊瞅了一眼,只见锦囊里满满都是一颗一颗的金豆子。
那锦衣卫千户附耳对朱瞻基说了几句话,朱瞻基微笑着点头,然后从那锦囊里掏出一把金豆子来对朱佶说道:“这关算我输了,买路钱可够?”
最后一关最为特别。
朱佶突然从怀中掏出一把面粉,在朱瞻基面前猛的一扬,雪白的面粉纷纷扬扬洒落。不过朱佶抛洒面粉的时候特意调整了力度和方向,面粉基本没落在朱瞻基身上。
倒是把张勇扑了个满头满脸。
“殿下,得罪了!”朱佶朗声道,“这是皇上特意吩咐的,要让殿下记住,再尊贵的身份,也是吃着百姓种的面粉长大的!”
朱佶的声音很大,不光朱瞻基听见了,在场所有人都听见了。
随后,朱佶单膝跪地,高声道:“恭请太孙殿下入府迎亲!”
张府大门缓缓打开,院内张灯结彩。
朱瞻基整理衣冠,在礼官的引领下迈步入内。
穿过前院时,他注意到廊下挂着一排竹筛,筛中还残留着些许面粉——那是张老爷子生前用过的家伙什。
“殿下请稍候。”女官拦住欲直入内室的朱瞻基,“新娘子要由全福夫人搀出来呢。”
所谓的“全福夫人”,不是说一个叫“全福”的夫人,而是传统婚俗中象征圆满福气的女性,要父母公婆健在,夫妻恩爱无离异,儿女双全,兄弟姐妹关系和睦,家业兴旺之人。
全福夫人是皇家从百官家眷中选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户部尚书夏元吉的正妻廖氏。
不多时,内室的珠帘轻响。只见一位鬓发如银的老妇人搀着新娘子缓步走出。
张怜儿身着翟衣,手持却扇,凤冠上的珠帘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朱瞻基有点看的痴迷了,他认识张怜儿十几年了,此刻隐约看到了当年跟着朱棣去张家吃馄饨的时候,那个小丫头总是悄悄给他那碗里多加两个馄饨的场景。
“殿下。”张怜儿透过珠帘轻唤,声音里带着掩不住的笑意,“看够没有?”
朱瞻基这才回神,上前接过红绸。红绸的另一端,牵在张怜儿的手中。
红绸两端,一对新人向着府门外走去。
经过厨房时,张怜儿忽然驻足,她松开红绸,从怀中取出那把刻着“平安”二字的桃木梳,轻轻放在灶台上。
“爷爷。”张怜儿对着空荡荡的厨房轻声道,“孙女走啦。”
当新人走出张府大门时,围观的百姓爆发出一阵欢呼。
朱瞻基没有重新登上象辂,而是换乘了一匹挂着红绸的白马,张怜儿则是被人搀扶着进入凤轿。
有人高喊"百年好合",有人抛洒花瓣,更有人学着朱瞻基先前的样子,对着新人深深作揖。
迎亲队伍接上新娘子之后,向着皇宫方向缓缓行去。在他们身后,应天城的百姓自发跟随,形成了一条绵延数里的人龙。
后世《明实录·太宗实录》描写了这空前绝后的一幕。
“太孙妃别家时,置梳于灶,观者无不泣下。”
“军民随行者数万,欢呼震天,自洪武开国以来所未见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