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天策立卫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但是在这条时间线中,郑和归国的时间被拖延到次年开春、河面解冻以后。
同样,与历史原本轨迹发生变化的事情,还有太孙幼军的组建。
历史上的朱棣,在永乐九年册封朱瞻基为太孙之后,便效仿洪武旧例,为朱瞻基组建了一支太孙幼军。在这条全新时间线中,由于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完全失去夺嫡的野心,朱棣也没有急着通过组建幼军来稳固朱高炽、朱瞻基一脉的皇位继承权。
所以,直到永乐十三年的年底,这支早就应该出现的幼军才正式成立。
这支幼军的人数参照京卫标准,满编五千六百人,至于首任指挥使的人选……
……
“人家是超品国公,怎么能屈尊当你一个亲卫百户呢?”朱棣懒洋洋的坐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所以,爷爷思来想去,觉得他做幼军的指挥使,最合适。一来,人家也是名将之后;二来,年龄也合适,爷爷总不能找个老头子去你的幼军里当指挥使吧?”
此刻,朱瞻基站在朱棣面前,在朱瞻基旁边还跪着成国公朱佶。
“成国公,你意下如何?”朱棣又问了朱佶一句。
这里插一句话,目前直属太子朱高炽的武装力量是东宫的府军前卫,主要职责是东宫宿卫和太子仪仗,名义上也是一卫兵力,但实际上只有四千人左右。而且这支府军前卫的军官是由朱棣亲自任命的,太子朱高炽无法私自调动。
而朱棣为朱瞻基组建的太孙幼军,满编五千六百人,辖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各级的大小军官人选,除了指挥使是朱棣直接任命的,指挥使以下的两个佥事、五个千户、五十个百户的人选,朱棣都不想管了,打算让朱瞻基自己去安排。
而唯一由朱棣直接任命的指挥使,看样子,朱棣还想征求一下朱瞻基的意见。
这边朱棣询问朱佶的意见,朱佶直接一个头磕在地上,声音铿锵有力:“臣愿为太孙效死!”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目光转向朱瞻基:“太孙觉得如何?”
朱瞻基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拱手道:“成国公乃东平王之后,忠勇可嘉,孙儿无异议!”
朱棣点了点头,又看向朱佶:“行,那这事儿朕就不掺和了,幼军各级军官人选,你们俩商量着来。至于幼军士兵来源,从京城三大营里抽调一千精锐充作骨干,年龄控制在二十五岁以下。”
“再从宣府、大同的边军战死将士家中适龄子嗣中选一些人。”
“剩下的人,从全国范围选取,都要良家子。”
“至于各级军官人选,比如那些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朕先声明啊,选谁,你们自己看着来,不过朕建议从靖难功臣子弟里选。”
“至于幼军的待遇,嗯……五千多人,朕养的起!再说了,朕要给你的幼军里选的人都是精锐,这个精锐嘛,自然要跟别人待遇不一样!”朱棣盘算了一下,一拍桌子站了起来,中气十足的说道,“所以,就这么定了!幼军普通士兵月饷一两,出征期间再加一两,年节赏赐……嗯,绸缎两匹,战功卓著者,赐金花翎!”
朱瞻基和朱佶同时倒吸一口凉气。
“还有……”朱棣意犹未尽,“幼军将士,三日一肉,百户以上军官佩西洋镔铁刀,普通士兵见五品……不!见四品以下文官无需行礼。非谋逆罪,需太孙亲自签发令箭方可缉拿,其他人无权干涉……”
“爷爷!”朱瞻基下意识喊出了声,这待遇可太那啥了。
“急啥?没说完呢。”朱棣瞥了朱瞻基一眼,然后继续说道,“幼军战死者子嗣,直接入国子监武学,无需科举。”
朱瞻基听的也是心头发烫,这哪里是他娘的幼军?简直是朱棣给他打造的一支私兵精锐!
朱瞻基深吸一口气,正欲开口,却见朱棣忽然眯起眼睛,意味深长地补了一句:“对了,你这幼军得有个称呼吧,总是幼军来、幼军去的,听着就没气势。爷爷给你想了个称呼,你听听怎么样?”
殿内陡然一静,只有朱棣的说话声。
“大孙,听好了,你的这支幼军,就叫天策卫!”
朱棣的声音如洪钟大吕,在殿内回荡。
朱瞻基猛的抬头,眼中迸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天策?这他娘的可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的亲军名号!
跪在地上的朱佶更是浑身一颤,天……天……天……策卫?
不管是朱瞻基,还是朱佶,他们两个人都太清楚“天策”二字的分量了。
“怎么?嫌爷爷取的名字不够威风?”朱棣似笑非笑地捋了捋胡须,“你要抓紧时间把天策卫组建起来,明年你要带着你的天策卫,跟着爷爷一起北征!”
……
下午,御书房里,朱高炽愁眉苦脸的看着面前的折子。
汉王朱高煦接连突袭朵颜三卫中的泰宁卫多处营地,也就是朵颜卫和福余卫的营地没让他撞见,不然估计也是一锅端。
尤其是泰宁卫的主营地,更是被汉王亲率精锐捣毁,数千部众被朱高煦下令剥光了衣服驱赶到漫天大雪的草原当中,冻毙者十之八九。
此刻朵颜三卫虽然和鞑靼瓦剌勾勾搭搭的,可名义上还是依附于大明的。听闻营地被袭,族人被戮,泰宁卫的首领阿札施里派人到应天来觐见,哭诉汉王对他泰宁卫族人的暴行。
这会儿来“告状”的人已经进应天城了,估计下午就要进皇城来告状了。
朱高炽皱着眉头,看着折子上写的文字,他也不知道朱棣会不会因为这事儿对老二发脾气。
要不然,找朱瞻基商量商量?
这小子现在每天晚上忙着老二的事儿,白天也得让他为老二操点心。
如果老爷子真的对朱高煦发火了,起码朱瞻基在还能给灭灭火嘛。
到了第二天,朱高炽把泰宁卫的使者孛儿只斤·乌恩带到乾清宫的时候,傻眼了。
朱棣一身戎装,左手站着同样一身戎装的太孙朱瞻基,右手站着刚返回应天述职的张辅。
张辅旁边还站着一个将军,朱高炽觉着眼熟,一下子想不起来是谁。
不过没关系,孛儿只斤·乌恩看见那将军,眼睛都直了,显然是老熟人啊!
……
时间往前推一个时辰,大同都指挥使何成奉命回京,觐见朱棣。
何成行礼后,朱棣先问了一个问题:“我先问你个事儿,听说老二派人去独石口,见面给人家独石口的守将一个耳光,被独石口的监军看见了。监军上奏朝廷,说汉王跋扈……你知道这事儿不?”
独石口属开平卫,理论上直属朝廷五军都督府,可因为地理接近,实战中常受大同总兵节制。因此,何成这个大同都指挥使,算得上是独石口守将的上司。
朱棣的意思很简单,就是问问汉王朱高煦是不是派人去打了你手底下的人。
这事儿其实也简单,就是汉王在泰宁卫营地救回来一些被掳走的大明子民,然后派人把这些大明子民送回到独石口。因为这些人就是被蛮子从独石口掳走的,所以……
朱棣听到何成的汇报,若有所思:“那独石口的守将怎么说?”
何成双手抱拳:“末将来时已经问过了,那守将说没挨过打,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
“真没有?”朱棣眼睛微微眯起,“要是打了,你可得替你手底下人讨公道啊,朕给你撑腰,你实话实说。”
“皇上,这个真没有!”何成斩钉截铁的回答,“末将已经再三询问过独石口守将了,此事从未发生。”
朱棣点点头,其实他心里也清楚,这耳光估计确实打了,只不过独石口的守将也是个光明磊落的汉子,自己没护住的大明子民被劫走了,然后汉王替他把人救回来了,挨个耳光也是应该的。
“那这事儿就翻篇儿了,你……”朱棣琢磨了一下,“那个监军,回头你给他换了。”
朱棣心里也对那个独石口守将有了好感,估计那守将就是认为百姓被掳确属自己失职,汉王派人打他一巴掌,也让他心服口服,所以不愿诉苦。
至于打小报告的监军,那他娘的就是那帮文人嚼舌根,不如战扬真刀真枪来得实在。
“那汉王现在到哪儿了?”朱棣继续追问。
“回皇上的话,汉王殿下已经返回长城以内,目前还在休整。殿下计划年后出塞,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机会。”
何成的回答和之前朱高煦送回来的军报内容差不多,朱棣点点头表示自己听到了。
何成瞟了一眼站在朱棣旁边的朱瞻基,这小动作也被朱棣瞧见了。
“何成,你和太孙已经有……多少年没见面了?”朱棣一挑眉,“十三年了吧?”
何成抱拳:“回皇上的话,十三年了。”
朱棣点点头:“嗯,朕想起来了,你们上一回见面,还是洪武三十五年太孙南下路过徐州的时候。怎么,有话想对太孙说?”
“皇上,末将……”何成欲言又止。
“行了行了,赶紧的,有话就说,别磨磨唧唧。”朱棣满不在乎的站起来,“朕出去溜达溜达,你俩叙叙旧。”
紧接着,朱棣头也不回的出了门。
朱棣走了,何成便直接跪在朱瞻基面前:“太孙殿下,徐州一别,末将日夜思念殿下!……”话没说完,先磕个头,“殿下这些年来可好?”
朱瞻基一怔,看着眼前这个边军猛将,心里有点暖。
不过只是十三年前见了一面而已,不过只是当年关心了一下何成的家人而已,不过只是在何成家吃了一顿饭而已,这个傻的可爱的将军,竟然挂念到现在。
朱瞻基双手将何成扶起来:“何将军,快起来,多年未见,我也很挂念你啊。”
“殿下……”何成有些激动,“殿下大婚,末将也没什么好东西能送给您,只有这个……”他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狼牙挂饰,“这是末将在草原上得来的,原先是兀良哈头领小儿子随身佩戴的。末将想着这东西也是个稀罕物,就一直给殿下留着,还请殿下不要嫌弃……”
朱瞻基从何成手里接过那狼牙挂饰来,微微一笑:“我很喜欢。”
“还有……”何成又掏出一封信来,“去年,末将麾下百户赵铁山杀了代王的家眷,也是殿下救下赵铁山的性命。赵铁山知道末将要来应天,专门托末将带封信给殿下。”
赵铁山?朱瞻基小声重复着这个名字,也回想起来这件事。
他想起来了,就是那个杀了代王小舅子的军官,后来朱棣拍板,让赵铁山去了开平卫。
信打开,字儿……写的很认真。大概内容就是赵铁山知道自己职位低,没资格亲自向殿下感谢活命之恩,他便主动请缨参加了汉王寻边的军事行动,一定会多杀蛮子多立功,报答太孙殿下的救命之恩。
朱瞻基有些触动,这些边军将士们,真的是很淳朴。在他们的字典里——不对,他们甚至有的人都不认识字。可他们知道一个道理,就是有恩必报。
朱瞻基突然想到一件事。
“何将军,你儿子多大了?”朱瞻基问道。
何成一愣:“末将的儿子今年十九岁,殿下问这个是要……”
朱瞻基点点头:“皇上让我组建一支太孙幼军,要从边军选拔人选。不知道你儿子现在是……”
何成瞬间明白了朱瞻基的意思,满脸狂喜,双手抱拳:“殿下!犬子今年十九岁,现下是大同军中小旗!”
朱瞻基伸手覆在何成的胳膊上:“那你记得让他来。”
俩人正说着话呢,就听见朱棣骂骂咧咧的回来了。
怎么出门遛个弯回来,还搞的这么生气?
“他娘的,混账东西,王彦!去!把朕的盔甲取来!”朱棣大步流星回到乾清宫,看见朱瞻基还站在那里,又伸手指着朱瞻基,“你也回去!换一身盔甲再回来!就你去年北征穿那套!”
朱瞻基有点没反应过来,这是要干嘛呀?
紧接着,朱棣又看见了何成,快步走到何成跟前:“朕问你,你和泰宁卫的人打交道多不多?”
何成回想了一下:“有!末将宰过不少他们的人!”
“好!好!好!”朱棣连说三个好,然后拽着何成的手,“你先别走,留在这里,陪着朕和太孙见个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