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一万人太少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泰宁卫使臣孛儿只斤·乌恩,恭祝大皇帝陛下圣体安康,万岁万万岁!”


    朱棣没吭声,给了朱瞻基一个眼神,后者心领神会,上前一步,目光锐利地审视着孛儿只斤·乌恩:“乌恩使者,千里迢迢来到应天,所为何事?”


    乌恩单膝跪地,抬起头来直视着朱瞻基:“大明的汉王殿下率军屠戮我部族人,台吉派我前来……”


    “乌恩使者!”朱瞻基打断了乌恩的话,“我觉得我有必要提醒你一下,泰宁卫受大明册封,你们的首领阿札施里是世袭的泰宁卫指挥使,正三品。”


    朱瞻基这话,就是否定了“台吉(蒙古贵族称号,也是泰宁卫内部对首领阿札施里的称呼)”的称号,重申了大明的法统。潜台词就是说,你们是大明的臣子,不是独立的蒙古部落,别用“台吉”这种外藩称号。


    乌恩并不知道朱瞻基是谁,而且现在的朱瞻基没有能表明太孙身份的衣服,所以他一时间不敢轻举妄动。


    他眼中闪过一丝迟疑,但很快又恢复了坚定。


    “这位大人教训的是!”乌恩缓缓低下头,语气恭敬却暗含锋芒,“只是我部世代居于草原,虽受大明册封,但族中仍习惯以‘台吉’相称,并非有意僭越。”


    说罢,乌恩微微抬眼,小心翼翼的观察着朱瞻基的反应,同时余光扫向端坐不语的朱棣,试图揣测这位大明皇帝对此事的态度。


    殿内一时寂静,空气仿佛凝固。


    尤其是何成,他可是这位乌恩使者的老熟人了,去年泰宁卫在大同城下打草谷,被何成带着骑兵追出几十里地,那会儿乌恩正好就在扬,还差点被何成一刀劈死。


    再往前数,自何成出任大同都指挥使以来,也没少和泰宁卫的人兵戎相见。所以,乌恩肯定记得何成这张脸。


    而何成看着乌恩的眼神,就像是在看一条狗。


    朱棣依旧面无表情,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发出细微的声响。


    听到乌恩辩解什么“族中仍习惯以‘台吉’相称”之类的,朱瞻基冷笑一声:“习惯?那我倒是要问一问了,你们是习惯做大明的臣子,还是习惯做北元的爪牙?”


    朱瞻基这话说的,字字如刀。


    乌恩沉默片刻,又看向朱棣:“大皇帝陛下!泰宁卫上下绝无二心,对大明,忠心耿耿!汉王殿下是大明的王爷,他却率军屠戮我的族人,请大皇帝陛下为我们主持公道!”


    朱棣敲击龙椅扶手的动作一滞,抬眼看向乌恩,用很平静的语气问道:“汉王杀了你们多少人?”


    “死在汉王殿下军队手中的,不下三千人;因为被汉王殿下焚毁过冬物资而冻死饿死的,已经有四千有余……”乌恩回答了朱棣问题,然后停顿片刻,继续说道,“此外,还有数百工匠、医者,被汉王殿下掳走!”


    朱棣点点头:“哦,朕知道了,才不到一万人。”


    才?


    乌恩精通汉话,敏锐的从眼前这位大明皇帝刚才说的话里捕捉到了一个“才”字。


    “大明皇帝陛下,您为什么会这么说?难道是您觉得死在汉王手上的我部族人太少了?”乌恩下意识问了出来。


    何成眼露凶光:“大胆!你是在质问皇上吗?”


    朱棣摆摆手,看向何成:“瞧你,急了吧?你别急着生气嘛。”然后似笑非笑看着乌恩,“乌恩使者,你也别着急嘛,朕只是觉得……嗯,朕一直以为,你们泰宁卫的人,觉得这不到一万人……怎么说呢?哦,朕想起来了!”


    朱棣摸着胡须,做出一副思考的样子,然后竖起一根手指:“……应该是,永乐六年的时候,你们泰宁卫联合鞑靼部南下侵扰,仅大同、宣府两地就掳走百姓两千余人,烧毁村庄十七座。”


    “永乐八年春……”朱棣竖起第二根手指,“你们又假扮商队混入了开平卫,里应外合破城,屠杀大明守军三百余人,掳走工匠一百二十人。”


    “永乐九年冬……”朱棣的声音越来越冷,“你们趁大雪偷袭广宁卫,抢走军粮三万石,冻死饿死大明边民四百多人。”


    乌恩的额头渗出冷汗,单膝跪地的姿势开始不稳,他实在是没想到,这位大明皇帝对边境之事记得如此清楚。他下意识开口为泰宁卫申辩:“大明皇帝陛下,我们……”


    “永乐十年秋!”朱棣一声暴喝,打断了乌恩的辩解。这位戎马半身的大明皇帝,怒视着乌恩,努力压制着自己心头的怒火,“你们泰宁卫,还有朵颜卫,福余卫,伪装商队混入蓟州,趁夜袭杀大明守军,劫掠粮仓,掳走妇孺八百余人,其中大半……”朱棣深吸一口气,声音也有些颤抖,“……被你们卖与瓦剌为奴。”


    乌恩额头抵地,不敢抬头,却听朱棣的声音越发的森寒。


    “永乐十年,你们假意归附,骗取朝廷赏赐,转头便联合鞑靼部劫掠辽东,屠戮边民千余人,焚烧屯田,致使辽阳、广宁一带,因为饥荒,饿死边民千余人!"


    朱棣冷笑一声,踱步至乌恩身侧:“去年朕亲征的时候,你们又勾结瓦剌劫掠甘肃,朕的弟弟,大明的肃王爷,他的护卫为了保护百姓,几乎全军覆没……”


    “对了,还有你们的那位‘台吉’,阿札施里,他还曾亲口对瓦剌使臣说,‘大明边军不过土鸡瓦狗,劫掠一番又能奈我何?’这话,可是有人亲耳听见的。”朱棣阴森一笑,然后缓缓直起身,走到乌恩面前,居高临下看着他,乌恩使者,还要不要朕再继续说下去?”


    “大皇帝陛下,这……这……”乌恩支支吾吾,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哼,朕的儿子去敲打敲打你们,你们不过才死了……哦,我给你算成一万人。呵呵,才一万人,才一万人!”朱棣停顿片刻,突然仰天大笑,边笑边走回到椅子旁边坐下,收敛笑容之后直视乌恩,“……朕倒是觉得,这一万人,哼……”


    朱棣咬着牙,缓缓说出最后三个字:“太少了……”


    乌恩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背窜上来,额头上的冷汗也滴落在地毯上。


    “大皇帝陛下……”乌恩的声音有些发颤,“泰宁卫确实……确实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没有约束好族人……”


    朱棣点点头,语气也平和了许多:“嗯,朕知道,你们草原部族都比较分散,首领对族人的掌控也偏弱,朕理解阿札施里,确实会有一些不听话的人,他也有心无力……”


    “不过没关系!”朱棣看似随意的摆摆手,“朕替他解决了这个麻烦就行了嘛!既然你的那些族人不肯听从朕册封的正三品泰宁卫指挥使的命令,那朕总归是要给这个指挥使要个公道嘛!”


    “大皇帝陛下……”乌恩抬起头来,“可我那些被汉王殿下杀害的族人……”


    “使者慎言!”朱棣一抬手打断了乌恩的话,“看来使者的汉话说的还不怎么好。汉王并没有杀害你的族人,他只是奉旨平叛。你就想嘛,阿札施里是朕册封的泰宁卫指挥使,泰宁卫里那些他约束不了的人,不就是叛乱嘛。你们尊朕为大皇帝,那朕就得为你们主持公道。”


    乌恩的脸色瞬间煞白,他也终于明白了朱棣话中的杀机。


    那些被汉王屠戮的泰宁卫族人,在朱棣口中竟成了“叛乱分子”,而大明出兵反倒成了“主持公道”!


    “滚回去,告诉阿札施里,朕有个不成器的弟弟跑到他们那边去了,不知道和你们哪个部族勾搭在一起了。”朱棣此刻的语气、神态就像一个慈祥的老头,“让他辛苦一下,帮忙把人送回来。不然,朕就让汉王在草原上再仔细找找。”


    皇上的弟弟?乌恩有些不解,皇上的弟弟不也是大明的王爷么?大明的王爷怎么还能和草原部族勾搭在一起?


    显然,乌恩并不知道宁王叛逃的事情,但他能从朱棣的话里听出一丝威胁的味道来。


    “顺便告诉阿札施里,没了过冬的物资,就南下吧,朕在黄河以南找一些暖和的地方,让泰宁卫的族人有地方住,还可以给你们提供粮种,耕牛,农具,教你们如何种地。”朱棣看似很认真的在给泰宁卫的未来找出路,他的语气温和,甚至带着几分关切,仿佛真的在替泰宁卫考虑。


    可乌恩听得浑身发冷。


    南下?种地?那泰宁卫还是泰宁卫吗?草原上的狼,若是被圈进羊圈里,还能剩下几分血性?


    朱棣见乌恩不语,又悠悠补了一句:“对了,朕听说,瓦剌那边最近也在招揽各部。阿札施里若是觉得朕给的出路不够好,大可以去找他们试试嘛,朕不勉强。”


    说完这些话,朱棣端起茶杯来往嘴边送,突然停住,像是想起什么事儿来,便放下茶杯,偏过头来看着朱瞻基:“太孙,你回头去五军都督府,问他们筹备朕明年御驾亲征的事儿,筹备的怎么样了?”


    乌恩心头震动,大明皇帝明年还要亲征?天呐,这……


    等会儿,太孙?


    乌恩猛然抬头,看向那个被大明皇帝称之为“太孙”的人,正好和朱瞻基一个对视。


    一身盔甲的朱瞻基露出一个礼貌和善的笑容。


    这个人,他是大明皇帝的孙子,那他……他就是未来的大明皇帝?


    “何成!”没等乌恩回过神来,朱棣又看向站在自己另一边的何成,“你准备动身,回大同去,告诉汉王,下次替泰宁卫指挥使阿札施里‘平叛’的时候,手脚麻利点,干活利索点,别给人家阿札施里指挥使添麻烦。”


    何成面无表情,双手抱拳:“末将遵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