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迁都、银山与退休计划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光天化日之下,一个老头把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抢走,竟无一人敢阻拦!
这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答案很简单,就是怂。
因为抢孩子这位姓朱,单名一个棣字,时任大明皇帝一职。
朱棣白天把曾孙抱走,带回乾清宫“把玩”了一整天,连东宫的乳母都一锅端打包带走,这眼瞅着是不打算还了。结果第二天朱瞻基想看儿子,还得跑到爷爷的寝宫里。
在朱瞻基“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暗示下,朱棣终于同意朱瞻基把自己的曾孙子抱走。
可等朱瞻基回到重华宫了,才发现孩子的襁褓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塞了一枚玉佩。
这玉佩,朱瞻基认得,是当年还是朱棣和徐皇后大婚的时候,徐皇后随身携带之物。徐皇后在永乐五年病逝之后,这枚玉佩一直是朱棣本人随身佩戴的。
……
随着北征结束、郑和归来、太孙嫡长子满月盛典等一些事情的圆满结束,永乐十四年也进入了尾声。
朱棣在御书房召见内阁和六部重臣,提出明年迁都的打算,要求工部加快工期,在明年七月前完成所有工程。
瘦了一大圈的夏元吉黑着脸说,只要皇上明年不要亲征,明年七月前可以完成新都城的营造工程。
朱棣一挑眉:“呦,夏元吉,你这是话里有话啊?”
夏元吉站了起来,面朝朱棣,一本正经:“皇上,臣只是就事论事。今年朝廷开销很多,若不是郑和归来,带回来了许多宝物,变卖之后充入国库,明年朝廷都要掀不开锅了。”
朱棣听见这话,也是一脸不的高兴。毕竟原本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宝贝都归他的内承运库了,而之前为了让监国太子爷朱高炽通过永乐十四年的财政预算,支撑朱棣永乐十四年的亲征,朱棣松了口,说郑和带回来的好东西可以拿出三成归国库所有。当时朱高炽不答应,朱棣又说五成可以。朱高炽还是不答应,朱棣咬着牙说最多六成,爱要就要,不要拉倒。
朱高炽一盘算,见好就收,六成就六成,已经不少了。
这会儿夏元吉又把这事儿拿出来说,朱棣又想起当时朱高炽那得意的笑容,顿时没好气的瞥了夏元吉一眼:“朝廷是太子爷当家,你夏元吉管着朝廷的钱袋子,你少跟朕说这些有的没的。如果明年瓦剌侵扰边境,难道朕要不管不顾?”
夏元吉一脸淡定:“臣年老体衰……”
“停!”朱棣一抬手,指着夏元吉,“你少跟朕说这些,朕不听,朕不许!坐回去!”
夏元吉默默坐了回去。
迁都北京,是永乐一朝很早就定下来的国策,毕竟三大营的精锐肯定是要拱卫京城的,若国家的都城一直在应天,对付来自于北方草原各部族威胁的时候,难免有些不方便。总不能每次都把三大营从应天拉到顺天北京去吧。
可如果把三大营调到北京,这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第一,你派谁在北京领兵啊?全国的精锐交到他一人手里,什么样的人能担的起这样的重任啊?或者换个说法——谁敢去担这个重任啊?皇帝能放心么?就算是张辅,朱棣够信任他的了吧,那就算朱棣敢把统领三大营的差事交给张辅,张辅敢接么?
第二,三大营去北京保卫北方边境了,京城应天谁来保卫啊?
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迁都北京,是唯一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比如三大营,仍由皇帝直属,平时派几个人管着点日常训练就成。
再加上朱棣现在急着退休,他恨不得明儿就迁都,然后赶紧退位,让朱高炽也穿龙袍坐龙椅。
然后,等朱高炽过足皇帝瘾了,就赶紧传位给大孙子朱瞻基。
所以,面对夏元吉的“辞职威胁”,朱棣也只能忍着。
不打仗就不打仗,嘿嘿,老子本来也懒得出远门。
唉,说到底,还是没钱。朝廷在云南等地的银矿、铜山开采的速度已经拉满了,可国家有那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而国家一年的收入就那么多,哪儿哪儿都要钱。
除非增发宝钞,可这事儿已经被朱高炽和朱瞻基联名反对了,所以也别指望这条路。
对咯,朱棣退位,朱高炽登基,这新皇登基的典礼,得花钱吧。
朱高炽做几年皇帝,传位朱瞻基,这猴崽子登基,那也得花钱吧。
所以嘛,哪儿哪儿都要钱,面对唯一能把国家这笔烂账给运转明白了的夏元吉,朱棣也只能一个“忍”字诀。
大明是真离不开夏元吉啊。
唉,没钱,没钱,皇帝也愁钱——对了,郑和回来了,明年开春,是不是可以派郑和去日本了?
日本可是有银山啊!
朱棣顿时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随便应付了几句,把急匆匆的把内阁大臣和六部尚书都撵走,又派人把朱瞻基和郑和找来。
琢磨了一会儿,朱棣又派人去找朱高炽,让他也来一趟御书房。
……
御书房内,朱瞻基听完了朱棣的描述,看了一眼朱高炽和郑和的反应。
“爹,你觉得呢?”朱瞻基问道,“日本岛上可是有咱们大明最需要的银山啊!”
朱棣也附和道:“对啊,太子,你怎么看?”
按照之前说好的,派郑和带着大明军队去日本“平息各家争端”,由朝廷出钱,这是已经敲定了的。朱高炽不敢从朱棣的内承运库借钱,因为利息太贵。
听见儿子和爹都在等自己的意见,朱高炽也开始琢磨这事儿是不是到时机了,可他对航海的事儿了解不多,所以他打算先问问郑和的意见。
问题被抛到郑和身上,他倒是很自信:“皇上,太子爷,太孙殿下,如果要去日本岛,最好是春末到夏初。这个时间,东南季风盛行期,顺风航行可缩短时间。若是七月以后再出海,恐会遇到铁飓(强台风),船队纵有千艘,也难抵天威。”
朱棣点点头,毕竟郑和是航海专家,现在御书房里这几个人,没人比郑和更懂大海了。
“从宁波或福建出发,大概……二十日到三十日,即可抵达日本。”郑和继续补充道,“至于船队规模,微臣建议,一百艘船,两万随行人员即可。”
郑和数次下西洋,主力舰队大概是两百到两百五十艘船,随行人员两万五千人以上。
去日本就用不着这么多人、这么多船了,毕竟对日航线距离短,无需大规模补给船。
要不是为了带一些矿工和工匠,连两万人都不需要。
“春末出海,也就是……三月。”朱棣思索片刻,突然看向朱瞻基,“那个大内家族的养女,不是留在你的重华宫做宫女了么?”
被突然点名的朱瞻基闻言一怔:“爷爷,您是说大内家族的三上亚悠?”
朱棣琢磨一下:“是叫这个名儿来么?我想不起来了,反正就是上回大内氏来觐见,跟着使团一起来的那个大内氏家主养女,是不是在你的重华宫里当宫女?”
朱瞻基点点头回答道:“是,这会儿就在重华宫,孙儿让她在尚食局挂了个名儿,平时在重华宫做一些东夷的吃食,给怜儿她们尝尝鲜。”
朱高炽听到朱瞻基这么说,恍然大悟:“哦,我就说嘛,前几回去你那重华宫里吃饭,有那么些我没见过的吃食,那个叫什么来着……”他挠着头,回想了一会儿,“哦,对,寿司!你跟我说过,那玩意儿叫寿司,就是把米饭和别的东西混在一起,一块一块的。”
顿了顿,朱瞻基继续说道:“人家好歹也是大内氏家主的养女,孙儿怎么真的能让她做一个普通宫女呢?”
东宫厨房被朱瞻基连锅端走的事儿,朱棣也知道,郑和倒是没听说过,还感觉很纳闷呢,怎么堂堂太子爷还得去自己儿子家里蹭饭?
纳闷归纳闷,郑和可没打算问这事儿。
“去问问这位……三什么油的……”朱棣有点卡壳了,“嗨,这倭人的名字,就是绕嘴,叫什么来着?”
朱瞻基马上回答:“三上亚悠。”
“哦,三上亚悠。”朱棣瞥了一眼朱瞻基,“这名字你倒是念的顺嘴,挺熟的啊。”
朱瞻基不过脑子脱口而出:“那肯定熟啊……呃……”他看见朱棣不友善的眼神,马上一本正经,“毕竟大内氏家族,对于咱们和日本打交道,很重要,孙儿必须牢记于心。”
朱棣总觉得自己大孙说起这个三上亚悠的时候,表情古怪,可他又说不出哪里怪。
“行,回头,郑和你去拜访一下这位三上亚悠,问问他她日本的气候、地理,尤其是船队登陆点的潮汐规律、水深,你那宝船吃水深,别回头搁浅了。还有,日本岛上有什么常见的地方病,怎么防治,都得问清楚了。”朱棣一边用手指头敲桌子,一边安排着,“还有,你去日本,不是去去就回,大明这次要在日本驻军,那驻军最好从沿海地区的卫所里挑选,别从内陆挑。”
……
安排完这件事,朱棣又把朱瞻基留下。
“你二叔这次伤了元气,太医说,怕是这辈子不能拎着刀骑着马上阵冲锋了。”朱棣的声音有些低沉,毕竟受伤的是自己的儿子,“他这段时间一直在自己府上养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跟他娘一个大家闺秀似的,这么下去可不行。”
朱瞻基点了点头:“二叔肯定会闷闷不乐,他是多么英雄的一个人啊,怎么会接受自己变成一个病秧子?”
“是啊,爷爷的三个儿子里,就数他最犟了。”朱棣叹着气,很是无奈,“其实要爷爷说,不能冲锋陷阵,那就不冲锋呗?干嘛一定要拎着刀冲锋在前,干那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买卖?他毕竟是大明的亲王,是爷爷的亲儿子,是你爹的亲弟弟,是你的亲叔叔,他身份贵重,就算是领兵打仗,那也应该是稳坐中军,运筹帷幄。”
朱瞻基知道朱棣担心什么,他是怕朱高煦从此消沉、一蹶不振。
“孙儿给二叔找点事儿做吧。”朱瞻基突然开口。
“什么事儿?”朱棣一抬眼,看着朱瞻基,“别累着他,让他有事情做就行。”
“没事,不是现在,而是以后。”朱瞻基解释道,“等大明掌握了日本的银山,咱们就可以推行许多经济上的改革了。二叔威名在外,到时候,孙儿想借着二叔的威名,压一压那些心怀叵测之人。”
朱棣一琢磨:“经济改革?你之前跟夏元吉提的那些事儿?日本的银山够用么?”
朱瞻基微微一笑:“谁说孙儿只惦记着日本的银山了?”他压低声音凑到朱棣耳边又说了一会儿话,朱棣听完了,看朱瞻基的眼神都有一些古怪。
“大孙啊,那岛上的人……什么时候惹你了?”朱棣试探着询问。
朱瞻基冷笑片刻:“爷爷,您喜欢吃肉么?”
“嗯?”朱棣以一头雾水,“你这猴崽子,问这个干嘛?”
“您先回答我,您喜欢吃肉么?甭管什么肉,就说您吃不吃吧。”朱瞻基追问。
朱棣犹豫了一下:“呃……还行,爷爷不挑食。”
“那就好……”朱瞻基轻轻搂着朱棣的肩膀,反正这爷孙俩也亲密惯了,私底下没大没小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爷爷,您吃肉,是因为那些被您吃的动物得罪您了?”朱瞻基问道。
“没有啊?”朱棣还是有点没搞明白朱瞻基想说什么,“我不吃肉,光吃菜吗?爷爷又不是鸡鸣寺那老和尚……”
然后,朱棣看着朱瞻基的眼神,似乎有点猜到朱瞻基的想法了,他指了指朱瞻基:“你小子,你的意思是说……”
朱瞻基点点头:“没错,就好比大明要吃牛肉,日本就是这头牛,牛就算没得罪大明……可大明要吃牛肉,关牛什么事儿?”
朱瞻基顿了顿,语气也有些冰冷:“况且,这头牛还不怎么听话,隔三差五就来咱们大明的地里毁坏一点庄稼。”
朱棣明白,朱瞻基这是说日本的倭寇经常袭扰大明沿海各地。
只是这小子,这么霸道的么?老大的儿子怎么邪性的么?
旋即,朱棣笑了起来。
朱瞻基是谁呀?那是老子的“应梦贤孙”,不霸道一点,白他娘姓朱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