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祖孙夜话(一)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太孙呢?我那么大一个太孙呢?


    得,被老爷子留在鸡鸣寺了。


    三位侧妃苦着脸,这重华宫的夜啊,好漫长,


    再说鸡鸣寺这头,到了晚上,朱棣还真的让人拿来一床被褥,就铺在地上,然后把自己的被褥也铺在地上,爷孙俩这是要打地铺了。


    要说现在大明朝最有权势的三个人,那肯定是皇帝朱棣、皇太子朱高炽加上皇太孙朱瞻基。就在这么一个普通的晚上,这三位最有权势的人里头,有俩挨着打地铺彻夜长谈,剩下那个还在书房看折子加班。


    ……


    朱棣专门让人在自己的厢房里挂了一幅大明地图,是工部、兵部和钦天监一起最新绘制的最新地图。


    老皇帝拉着年轻的太孙,俩人坐在地图前头,仰着脖子盯着地图看。王彦给准备了一根细棍子,朱棣就拿在手里,时不时的对着地图上的某个地方指指点点。


    “当年你太爷爷,封了你二十叔祖朱松为韩王。”朱棣手里的棍子指着地图上的辽东一带,“这里,辽东开原,就是韩王的封地。”


    朱瞻基的目光顺着棍子指着的方向看去。


    “不过你这二十叔祖啊,一辈子都没就藩,永乐五年的时候就去世了。”朱棣放下棍子,然后看着朱瞻基,“你说,他为什么一直没有去就藩啊?”


    朱瞻基一愣:“爷爷,您要是想揍孙儿,您直说,咱们爷孙之间不用走流程。”


    “哈哈哈……”朱棣哈哈笑了几声,“猴崽子,这么机灵?没错,你二十叔祖太年轻,一直没去就藩。等到爷爷当了皇上以后,有人跟爷爷提过,说韩王已经成年了,可以就藩了。嗯……对,是爷爷不让他去。”朱棣边说边摸着下巴上的胡须,“嗯……大孙,你说说看,为什么爷爷不让韩王去就藩。”


    朱瞻基思索片刻,从朱棣手里接过那根棍子,在地图上划出一道弧线。


    朱棣眯着眼睛看去,朱瞻基手中棍子划过的地方,乃是奴儿干都司。


    “嗯,别光比划啊,说说看。”朱棣催促道。


    “就是这里。”朱瞻基再次指了指奴儿干都司这片地方,特别是在斡朵里的点位上戳了戳,“当年太祖高皇帝在这里设立三万卫。后来……”棍子划拉到开原,“第二年,就把三万卫迁到了开原。我猜想,太祖高皇帝当年封了韩王,是让韩王在这里镇守,专门负责和这一区域的蒙古人和女真人打交道的。”


    “爷爷您继位以后,没有让已经成年的韩王去就藩,就是因为爷爷您比太祖高皇帝看得更远。”朱瞻基目光盯着辽东的地图,“三万卫内迁开原后,大明辽东腹地确实安稳了,可奴儿干都司这片广袤疆土,需要的不再是藩王坐镇,而是一套更缜密的统治之术。”


    老皇帝胡须微颤,示意朱瞻基继续。


    “爷爷,您是觉得……”朱瞻基顿了顿,咽了口唾沫,悄悄看了一下朱棣的反应,然后继续说,“大明的边疆,不应该让藩王来镇守,而是让朝廷来掌控,这样更稳妥。”


    “嗯,为什么呢?”朱棣似笑非笑。


    朱瞻基嘿嘿一笑:“爷爷,您这不是明知故问么。”


    “啪!”


    朱棣的大手不轻不重在朱瞻基后脑勺拍了一下:“少跟你爷爷耍滑头,爷爷问你就回答,你还怕爷爷吃了你不成?”


    朱瞻基点点头,捂着后脑勺:“孙儿不是怕您生气么。”


    朱棣换了个更舒服的坐姿,瞥了一眼捂着后脑勺故意做出一副“好痛好痛”表情的朱瞻基:“你是不是想说,爷爷是藩王造反当的皇帝,所以爷爷肯定要防着下一个有这样想法的藩王,对不对?”


    朱瞻基马上换上一副严肃的表情:“皇上圣明!”


    “滚犊子!”朱棣有个规矩,就是朱家人私下相处,不许称呼什么皇上啊、太子爷啊之类的,该怎么叫就这么叫,“这儿是鸡鸣寺,又他娘的不是皇宫。赶紧说,爷爷刚才说的对不对?”


    朱瞻基忙不迭的点头:“您说的肯定对啊。”


    朱棣“嗯”了一声,盯着朱瞻基好一会儿,然后低声笑了几声:“还有一点,你没说出来。”他从朱瞻基手里拿过那根棍子,指着辽东方向,“蒙古人现在已经不成气候了,鞑靼刚被咱们打断的脊梁,阿鲁台的脑袋还在斡难河边儿埋着呢。至于女真人……呵呵,我用得着派个朱家王爷去盯着么?”


    老皇帝的语气里,满是对女真人的不屑。


    “当年我爹还活着那会儿,没少派人带着兵,往女真人的密林里钻。遇着听话的,就封他个官儿,让他接受咱们大明的统治。遇着不听话的,跟咱们大明呲牙的,当时就给他灭了!”朱棣一边说,大手一挥,满是杀伐果断之气,“就辽东女真那点儿人,他还能翻了天?”


    朱瞻基一愣,心里嘀咕,嘶……这,这还真说不准。


    “我就不信,朱家子孙能没出息到这种程度,连一群脑袋后头挂着尾巴的蛮子都收拾不了。”朱棣依然是自信满满,然后一眼瞥到神色古怪的朱瞻基。


    朱棣见朱瞻基神色古怪,眉头一挑,手中的细棍轻轻敲了敲地图上的辽东地区,半开玩笑地问道:“怎么了?你小子是不是觉得爷爷说错了?”


    朱瞻基回过神来,赶紧摇头:“爷爷英明神武,自然没错。孙儿只是在想,若是几十年后……”他顿了顿,目光再次落在地图上,“女真人现在确实不成气候,可若是放任不管,几十年后……”


    “几十年后?”朱棣嗤笑一声,“几十年后,到时候你是咱大明的皇帝,那不是你的事儿么?到时候你想干什么?”


    朱瞻基被朱棣这一问,心头猛的一跳,老爷子这话里分明带着试探呢,他必须小心应对。


    “爷爷说笑了。”朱瞻基露出了讨好的笑容,“孙儿这不是想着……未雨绸缪嘛。”


    “哼,未雨绸缪。”朱棣冷哼一声,“这雨是什么呀?女真人?那他娘的也能称得上是雨?咦?”朱棣顿时好奇了起来,“猴崽子,爷爷看你对女真人挺重视的,为什么?”


    朱棣有此疑虑也是正常的。现在的女真人大概加起来也就不到二十万人,可战之兵加起来也就两万人不到。


    这个时候的女真,是一个分散、弱小、完全依附明朝的边疆民族。三大部落(建州、海西、东海)之间,你打我,我打你,根本成不了气候。


    而大明在辽东有多少兵力?仅辽东镇的常驻军就超过十万,且装备火器、铠甲,女真各部能打仗的男人全算上,还不够大明铁骑一个冲锋的。


    所以朱棣很奇怪,朱瞻基为什么对女真部这么的……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