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216
作品:《大明洪武:大嫂常氏,老婆徐妙云》 周围的凤卫们也陆续放缓动作,进行着放松整理,空气中弥漫着汗水的咸湿气息和一种令人振奋的疲惫感。
正当朱棡接过赤鸢递来的汗巾,擦拭着脖颈间的汗水,准备吩咐众人歇息用晚膳时,一名值守的凤卫脚步匆匆却无声地穿过庭院,来到近前,单膝跪地,声音压得极低却清晰:“禀殿下,宫中有内侍至府门,称有旨意传达。”
朱棡擦拭的动作微微一顿。
宫中来人了?这个时辰?他深邃的眼眸中掠过一丝极淡的疑虑,但面上却无波无澜,只是将汗巾递还给赤鸢,声音平淡无波,听不出任何情绪:“更衣。”
“是。”赤鸢立刻应声,对那名凤卫使了个眼色,后者悄然退下继续警戒。
赤鸢则紧随朱棡身后,快步走向寝殿。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朱棡已换上了一身亲王常服,玄衣纁裳,金冠束发,方才训练时的悍勇之气被尽数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符合身份的尊贵与威仪。
只是那挺直的脊背和深邃的眼神,依旧透着不容忽视的力量感。
他步入前厅,只见一名面白无须、身着青色宦官服色的中年太监正垂手恭立,显得十分谨慎。
那太监一见朱棡出来,立刻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姿态放得极低:“奴婢参见晋王殿下,千岁金安。”
“免礼。”朱棡于主位坐下,目光平静地落在那太监身上,并未寒暄,直接问道,“公公此时前来,所为何事?”
那太监不敢怠慢,连忙从袖中取出一封公文,双手奉上,恭敬回道:“回殿下话,陛下口谕,命晋王殿下明日卯时正刻,准时参加大朝会,不得有误,此乃入宫勘合与朝会须知,请殿下过目。”
参加朝会?朱棡心中微微一怔。他虽已封王,但因年纪尚轻,又非太子,平日并无必须参加常朝的义务,除非有特旨或涉及他所负责的事务。
父皇突然命他明日上朝,是何用意?是寻常的耳提面命,还是……与昨日东宫之事有关?亦或是朝中出了什么需要他这位亲王在场的大事?
无数念头在脑中电光石火般闪过,但他脸上却未显露分毫。
他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示意身旁的赤鸢接过那封公文,语气依旧平淡:“本王知道了,有劳公公跑这一趟。”
“不敢,奴婢分内之事。殿下若无事吩咐,奴婢便回宫复命了。”
太监小心翼翼地说道,生怕这位以武勇著称、近来风头正劲的亲王有什么不满。
“去吧。”朱棡挥了挥手。
太监如蒙大赦,再次躬身行礼,倒退着出了厅门,这才转身快步离去。
朱棡坐在椅上,并未立刻去看那公文,手指无意识地轻叩着紫檀木的扶手,发出笃笃的轻响。
厅内一时寂静,只剩下烛火偶尔爆开的细微噼啪声。赤鸢安静地立在一旁,如同沉默的影子,不去打扰主人的思考。
为何突然让他上朝?示恩?试探?还是真有要事?朱棡思索片刻,却不得要领。
父皇朱元璋的心思,深沉如海,最难揣测。
他索性不再浪费心神,横竖明日便知分晓。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以他如今的实力和谨慎,只要不行差踏错,总能应对。
“吩咐下去,准备晚膳吧。明日早些备车驾。”朱棡站起身,对赤鸢吩咐道,仿佛刚才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插曲。
“是。”赤鸢领命。
与此同时,乾清宫养心殿内。
烛火通明,将殿内照得亮如白昼。
朱元璋并未安寝,依旧伏在巨大的御案之后,眉头紧锁,如同拧紧的川字。
他手中紧紧攥着一份来自锦衣卫的加密奏报,手背因用力而青筋微显。
奏报上的内容,详细记述了盘踞四川的明升(明玉珍之子,此时明玉珍已死,其子明升继位)政权的最新动向:大肆招兵买马,加固城防,与周边元朝残余势力眉来眼去,其割据一方、不甘臣服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哼!”朱元璋猛地将奏报拍在案上,发出沉闷的巨响,吓得一旁侍立的老太监浑身一颤,头垂得更低。
殿内寂静无声,落针可闻。朱元璋站起身,在御案后来回踱步,沉重的靴底敲击在金砖上,发出令人心悸的回响。他目光阴鸷,脸上笼罩着一层寒霜。
“明玉珍……明升……一窝子逆贼!给脸不要脸!”他口中低声呢喃,声音沙哑而充满杀气,“咱念在昔日情分,允你偏安一隅,你竟真以为朕奈何不了你蜀道之险吗?招兵买马,想抗衡天威?简直是在找死!”
他停下脚步,望向殿外沉沉的夜空,眼中锐光闪烁,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天下未定,岂容卧榻之侧有他人鼾睡!四川,是时候彻底归入大明版图了!明天的早朝,必须定下南征方略,以及……挂帅的人选!
翌日,寅时末,天色未明。
晋王府的车驾已抵达宫门外。
朱棡身着朝服,在一片肃穆寂静中,随着引路太监,穿过重重宫门,步入奉天殿广场。
广场上已是冠盖云集,文武百官按照品级勋爵,鸦雀无声地排列着,等待着朝会的开始。
许多官员看到朱棡的出现,眼中都闪过诧异之色,彼此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低声窃窃私语。
朱棡对此视若无睹,面无表情地走到亲王序列中属于自己的位置站定,眼观鼻,鼻观心。
卯时正刻,钟鼓齐鸣,净鞭三响。
朱元璋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在仪仗的簇拥下,龙行虎步,登上御座。
百官山呼万岁,声震屋瓦。
繁琐的礼仪过后,朝会进入正题。当值太监唱喏:“有本早奏,无事退朝——”
一片短暂的寂静后,朱元璋威严的声音响起,打破了沉寂:“咱,这里有一份奏报。”他拿起昨夜那份让他震怒的文书,目光如电,扫视着下方噤若寒蝉的群臣,“来自四川,明升小儿,不思感恩,不遵王化,竟敢大肆扩军,窥伺我大明疆土!诸位爱卿,都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