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应天的反应
作品:《大明洪武:大嫂常氏,老婆徐妙云》 朱棡也再次来信,对和珅的举荐大加赞赏。
这一日,和珅正在书房核算商税账目,王德顺匆匆进来:"大人,晋王殿下派人来了!"
来人是朱棡的亲信赵虎,风尘仆仆却精神奕奕。他抱拳行礼:"和大人,殿下命我送来这个。"说着从怀中取出一个精致的锦盒。
和珅打开锦盒,里面竟是一方上好的端砚,砚台上还刻着"为民请命"四个字。
"殿下说..."赵虎压低声音,"和卿在太原的作为,他都记在心里。"
和珅的手微微一颤,郑重地将端砚放在案头:"请转告殿下,臣必不负所托。"
送走赵虎后,和珅站在窗前,望着府衙外熙熙攘攘的街市。半年时间,太原城从萧条到繁荣,百姓从面有菜色到笑容满面,这些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大人..."王德顺小声问道,"殿下这么看重您,是不是要升官了?"
和珅摇摇头:"做官不在大小,在于能否造福一方。"他指了指窗外,"你看那些百姓的笑脸,不就是最好的奖赏吗?"
王德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和珅也不多解释,转身回到案前,继续批阅他的文书,窗外的太原城沐浴在夕阳下,一派祥和繁荣的景象。
应天府·晋王府的日常
晨光微熹,晋王府的后花园里已传来阵阵剑鸣。
朱棡一身素白劲装,手中三尺青锋在朝阳下闪着寒光。他的动作行云流水,剑尖划过空气发出"嗖嗖"的声响,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殿下,徐小姐来了。"亲卫赵虎站在廊下轻声禀报。
朱棡收剑入鞘,转头望去。八岁的徐妙云穿着一身淡粉色襦裙,正踮着脚尖往这边张望。见他看过来,小姑娘立刻露出甜甜的笑容,小跑着过来。
"棡哥哥!"她脆生生地喊道,手里举着个油纸包,"我给你带了桂花糕!"
朱棡接过油纸包,顺手揉了揉她的发顶:"这么早就跑来,用过早饭了吗?"
徐妙云摇摇头,眼睛亮晶晶的:"我想和棡哥哥一起吃。"
朱棡失笑,牵起她的小手:"走吧,去凉亭。"
凉亭里早已备好早膳。朱棡给徐妙云盛了碗热粥,又夹了个水晶饺放在她面前的小碟子里。小姑娘吃得两腮鼓鼓,像只小仓鼠似的。
"慢点吃。"朱棡递过帕子,"小心噎着。"
徐妙云咽下嘴里的食物,突然神秘兮兮地从袖子里掏出个小布包:"棡哥哥,你看!"
布包里是一方绣着竹叶的手帕,针脚虽然稚嫩,但能看出很用心。
"我自己绣的!"小姑娘骄傲地宣布,"绣了整整三天呢!"
朱棡接过手帕,仔细端详:"妙云的手艺越来越好了。"他从腰间解下玉佩,递给她,"这个送你,就当回礼。"
徐妙云惊喜地接过玉佩,爱不释手地摩挲着:"真漂亮!我要天天戴着!"
早膳后,朱棡要去书房处理政务。徐妙云乖乖跟在他身后,像条小尾巴似的。
"棡哥哥,你今天要忙什么呀?"
"看奏报,批文书。"朱棡推开书房的门,"你要是觉得无聊,就让翠儿带你去花园玩。"
徐妙云摇摇头,自己搬了个小凳子坐在角落:"我就在这儿陪着棡哥哥,保证不吵你。"
朱棡笑着摇摇头,由她去了。书房里很快安静下来,只有翻动纸页的沙沙声。朱棡专注地阅读着和珅送来的奏报,不时提笔批注。徐妙云则安静地绣着花,偶尔抬头偷看朱棡一眼,又赶紧低下头去。
"殿下。"赵虎轻轻敲门,"太子爷派人来请,说是有要事相商。"
朱棡眉头微蹙,放下笔:"知道了。"他转头对徐妙云道,"妙云,你先回去,我晚些时候再找你。"
徐妙云乖巧地点头,收拾好自己的绣绷:"棡哥哥要记得用午膳哦。"
东宫的书房里,朱标正在批阅奏章。见朱棡进来,他放下笔,露出温和的笑容:"三弟来了,坐。"
朱棡行礼后落座:"大哥找我有事?"
朱标推过一叠文书:"你看看这个。太原新政的成效,父皇很满意,有意在北方各州推广。"
朱棡接过文书,快速浏览了一遍:"和珅办事确实得力。"
"是啊。"朱标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三弟慧眼识人。不过..."他话锋一转,"朝中有人议论,说晋王在太原安插亲信,似有不妥。"
朱棡面色不变:"都是为了朝廷办事。太原驻军如今操练精良,边贸税收大增,百姓安居乐业,这些都有目共睹。"
朱标笑了笑:"三弟别多心,大哥自然是信你的。"他亲手给朱棡斟了杯茶,"只是提醒你一声,朝中耳目众多,行事还需谨慎些。"
离开东宫时,朱棡的脸色有些阴沉。赵虎牵马过来,小声问道:"殿下,可是太子爷..."
朱棡摆摆手:"回府再说。"
回到晋王府,朱棡径直去了练武扬。他脱去外袍,拿起长枪开始操练。一招一式凌厉非常,仿佛要把心中的郁气都发泄出来。练了约莫一个时辰,他才停下,浑身已被汗水浸透。
"殿下。"赵虎递上汗巾,"孙家来信了。"
朱棡擦着汗,接过信笺。信是孙佩琪写的,详细汇报了平定州水渠的进展,字迹清秀工整。看着信纸上娟秀的字迹,朱棡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
"准备笔墨。"他吩咐道,"我要给孙家回信。"
书房里,朱棡提笔蘸墨,却迟迟没有落下。
他想起朱标的话,眉头又皱了起来。
半晌,他放下笔,从暗格中取出一本册子。这是他在太原时与和珅商议的《新政十策》,原本打算等时机成熟就上呈父皇。
"看来还得再等等..."他轻声自语,将册子重新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