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好一个运气好!

作品:《四合院:这一世,我不再是傻柱!

    虽然工资没涨,但从一个厨子,变成了管理两个食堂的班长,这可是实打实的升职。


    活儿肯定比以前多了,操心的事也多了。


    不过好在,第二食堂那边,原来机械厂的食堂大师傅姓杨,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实人。


    手艺不错,人也本分。


    有他在那边掌勺,何雨柱只需要负责统筹管理,倒也轻松不少。


    从厂长办公室出来,何雨柱只觉得脚下都轻快了几分。


    生活,正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不光是他,陈雪茹的生意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她的那个小小的绸缎庄,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顾客需求了。


    陈雪茹是个有魄力有想法的女人。


    眼看生意这么好,她决定扩大经营规模。


    她在原本只卖绸缎布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服装订做和成衣售卖两项新业务。


    为此,她特意将铺子后面的那个大院子给利用了起来。


    她找人把后院重新修整了一番,隔出了几个房间,改造成了一个小型的服装加工车间。


    又通过各种关系,高薪聘请了好几位手艺精湛的老师傅。


    一时间,小小的绸缎庄变得热闹非凡。


    前店卖货,后院加工。


    新潮的款式,精良的做工,让陈雪茹的服装生意一炮而红。


    每天上门来买布料、订做衣服、购买成衣的顾客络绎不绝。


    生意愈发红火。


    转眼间,何雨柱那块试验田里的水稻和小麦,也都到了丰收的季节。


    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


    这一天,农业大学的林教授带着十几个学生,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地头。


    老教授一下车,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就直奔田里。


    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一串稻穗,放在手心仔细端详,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好!好啊!”


    “这穗子,饱满!”


    林教授的声音里带着激动。


    他带来的学生们,还有邹同志,也都纷纷下到田里,开始动手收割。


    一时间,镰刀挥舞的声音,混合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在田野间回荡。


    收割,晾晒,脱粒。


    每一个环节,大家都做得认真。


    这可不是普通的粮食,这可能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


    经过一整天的忙碌,最终的测产数据出来了。


    邹同志拿着记录本,走到林教授和何雨柱面前,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


    “林教授,何同志……出来了。”


    “水稻,平均亩产一千三百一十二斤。”


    “小麦,平均亩产一千六百零八斤!”


    话音落下,整个田埂上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要知道,现在全国的水稻平均亩产,也就四百斤出头。小麦更是只有三百斤左右。


    何雨柱种出来的这些,产量直接翻了好几番。


    林教授一把抢过记录本,戴上老花镜,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看。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胸膛剧烈地起伏着。


    “新良种!这绝对是咱们种花国自己的新良种啊!”


    老教授激动地抓住何雨柱的手,用力地摇晃着。


    “柱子同志,不,何雨柱同志!你为国家,为人民,立下了大功!”


    何雨柱看着激动得快要说不出话的林教授,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挠了挠头。


    “林教授,您可别这么说。”


    “我就是运气好,前阵子在河滩上瞎溜达,无意中发现了几颗没见过的种子。”


    “瞧着挺特别的,就顺手拿回来种着试试,没想到还真成了。”


    他这套说辞,早就准备好了。


    毕竟,系统的存在,是他最大的秘密,绝不能泄露出去。


    林教授此刻正沉浸在发现新良种的巨大喜悦中,对何雨柱这番话并没有深究。


    在这个充满奇迹和奋斗的年代,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或许,这就是上天对他们这些辛勤付出的农业工作者的馈赠。


    “好,好一个运气好!”


    林教授将收获的粮食分出一部分,用专门的袋子装好。


    “柱子同志,这些种子,我必须带回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快破解这里面的秘密,争取早日实现全国范围的推广。”


    何雨柱点头。


    “应该的,都听教授安排。”


    林教授又转向身边的邹同志。


    “小邹,你就先留在这里。”


    “一方面,协助何雨柱同志,把剩下的这些种子都种下去,扩大种植规模。”


    “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详细的生长记录,任何变化,都要及时向我汇报。”


    “是!保证完成任务!”


    邹同志挺直了腰板,郑重地敬了个礼。


    送走了林教授一行人,何雨柱和邹同志也没有闲着。


    两人将剩下的种子全部播种到了开垦出来的新田里。


    忙完这一切,已经是傍晚时分。


    何雨柱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土地,心里却在盘算着另一件事。


    这次收割,虽然有十几个学生帮忙,但依旧耗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


    尤其是割麦子,纯靠人力,弯着腰一刀一刀地割,又累效率又低。


    要是能有台割麦机就好了。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在何雨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他突然想起了什么。


    当初厂里那位苏联专家伊万回国前,留下了一堆工作笔记。


    里面似乎就有一些关于农业机械的构想。


    那些笔记,后来都被送到了厂里的技术科封存。


    想到这里,何雨柱再也坐不住了。


    他跟邹同志打了声招呼,便骑上自行车,匆匆赶回了轧钢厂。


    凭着自己现在食堂管理班长的身份,再加上跟技术科严科长不错的交情。


    何雨柱很顺利地从档案室里,借出了伊万的那几本工作笔记。


    回到家里,他把笔记摊在桌上,借着灯光,一页一页地翻看起来。


    第二天一早。


    何雨柱醒来的时候,脑海里准时响起了那个熟悉的声音。


    【叮!宿主签到成功!】


    【恭喜宿主获得“科研专家”技能!】


    一股庞杂而精深的信息流涌入何雨柱的脑海。


    机械原理,材料力学,工程制图……


    无数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此刻却变得清晰无比,仿佛他已经浸淫此道数十年。


    何雨柱翻身下床,找出纸和笔,趴在桌子上,开始飞快地绘制起来。


    割麦机的整体结构,传动装置,切割刀具……


    一个个精密的零部件,在他的笔下迅速成型。


    他的线条流畅而精准,每一个尺寸,每一个角度,都拿画得恰到好处。


    陈雪茹端着一盆洗脸水从外面走进来。


    看到丈夫一大早就趴在桌上写写画画,有些好奇地凑了过去。


    “一大早的,画什么呢?”


    她看着图纸上那些复杂的线条和结构,眼中满是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