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积极的胤祉01
作品:《咸鱼十福晋懂得有点多》 杨从简明明是为了保家人平安而自尽的,信上却没有一句为家人求情之意,单看信上的内容,给人的感觉便不是为了保家人而自尽的,不存在蔑视皇权之意。
反而有种自己有罪,愧对当今的栽培,愧对曾经有着远大抱负的自己,无脸活在世上的感觉。
谁看了这些信都要先消几分气。
胤?将信丢在一边:“不好处置,也要处置,否则每个做错事的人来这一套,就能将曾经的所作所为一笔勾销,谁还惧怕皇权。”
做了那么多坏事,捞了那么多银子,他一死,事情就一了百了,家人还能继续用他捞来的钱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不等于是鼓励人家在当官时可尽做坏事。
反正事发了,可用他一人的命换家人的荣华富贵。
苏策丽:“你准备怎么做?”
胤?:“他死了,他的爪牙没死,通通抓起来审,总能审出些东西。”
“还有周安平这边,两人狼狈为奸,这些都是杨从简作奸犯科的证据,别以为他死了,他的家人就能平安。”
苏策丽提醒道:“杨从简临终前做了布置,你们就算抄家,也抄不全。”
胤?:“抄一家抄不全,那就抄三族,三族抄下来,看他们手头上藏起来的钱够不够他给三族分。”
杨从简藏钱,只会告诉最亲近的人,一家中的大部分人都不会知道,他的三族更不会知道他藏了钱。
抄家之后,没钱的杨家在经历过一阵子的低调后会将藏起来的钱拿出来用。
被抄家的三族看到他们能过日子,自然会想尽办法从杨家搬东西,杨家人一辈子都活在惶惶不安中,哪怕有钱,他们也过不上好日子。
一省巡抚没了,是大事,少不得要转到康熙这里。
杨从简临终前的布置发挥了作用,谁都知道他给康熙写了信,没人敢半路截下来,他的信终是到了康熙这里。
在胤?的据理力争之下,杨家领了抄家三族的旨意,杨荣保的四品官也没了。
广府的官员通通要查一遍。
对于追击周安平的事情,胤祉跳了出来:“皇阿玛,周安平手上血债累累,罪大恶极,让他多活一天,都是对百姓的不负责,儿臣愿领兵追击周安平。”
一众朝臣:“……”
现在的皇阿哥这么不值钱了吗?
周安平是罪大恶极,可他就一个人或几个人,威胁不到大清的江山,哪用得上皇阿哥亲自出手?
康熙:“……”,老三不是向来以文人自居吗?何时兴起了带兵追小犯人的念头?
康熙:“老三,潘爱卿已经将捉拿周安平的告示贴遍了两广,周安平逃不了。”
胤祉没有放弃,接着请求道:“皇阿玛,周安平曾经在偏沅犯案数年,积下累累血案,还能从偏沅逃出来在广府过上太平日子。”
“足以证明他除了心狠手辣外,还特别有心计,大意不得,恳请皇阿玛同意由儿臣亲自带人去追他。”
他追的是周安平吗?他明明追的是老大,追的是房子。
只要他出去了,何愁不能为大清开疆拓土,他早就相中了一块地,有那块地在手,老大那块小小地盘压根拿不出手。
他也能顺势找皇阿玛给弘晴要个爵位,让他有房子娶妻,免得董鄂氏每天跟个恶鬼一样盯着他。
康熙:“老三要是担心他在别的地方落户,我们可在大清各地贴上他的画像,没人敢收留他。”
胤祉咬咬牙,将胤?拖出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胤祉:“皇阿玛,潘大人派出去的人需要当值,不能常年追击周安平,追击他的人最好由朝廷派出去。”
“儿臣手上的事情不多,可接手此差事。太子曾经也肯定过儿臣的能力,儿臣必定能将人追回来,太子,您说是吧?”
平时的‘十弟’,到了这会变成了‘太子’。
胤?两眼懵圈,三哥这是在闹哪样?
胤?略作迟疑道:“三哥去追人,是能将人追回来……”
后半句‘但是周安平还用不着三哥去追’硬生生让胤祉截了下来。
胤祉:“皇阿玛,您看,太子也是支持儿臣去追的。”
胤?:“……”,我不是,我没有,你别乱说。
康熙头次看到一向混天混地的儿子被老三堵得说不出话来,心情舒畅了。
康熙清了清嗓子:“老十,你是这个意思吗?”
胤?麻了,想起上次胤祉过来问房子及他后面提的追逃犯建功的事,总算反应过来他坚持要跑出去是几个意思了。
胤?硬着头皮道:“皇阿玛,儿臣下朝后跟三哥谈谈。”
胤祉下了朝过来追胤?,胤礽拉了他一把:“三弟,你先别急着走,跟我说说你请旨去追个小逃犯,是几个意思?”
大清成立至今,从没听过哪个皇子去追小逃犯的。
周安平杀的人是多,只是对于不能威胁到大清江山的逃犯,对皇室的人来说,皆是小逃犯,入不了他们的眼。
三弟跟疯了般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旨,甚至强行拉上十弟支持他,绝对不是为了将小逃犯捉拿归案。
胤祉看了眼站在不远处等着他的胤?,对着他挥挥手:“十弟,你先回去,我跟二哥说完话再来找你。”
胤?:“我要先去看看苏策丽,你晚一两个时辰过来找我吧。”
胤祉:“没问题,你去吧。”
胤?一离开,胤祉将胤礽拉到无人处,狗狗祟祟的张望了一下周边,确认没人了,胤祉终于看向胤礽。
胤祉痛心疾首道:“二哥,周安平是小逃犯吗?明明是成就我们的大功臣。”
“你想想大哥为什么能拿下归州?还不是从逃犯开始的,他追逃犯能追出个归州,我们为何不能追出几个州?”
胤礽恍恍惚惚、红红火火。
先前胤褆拿下归州时,他们是有想过打块新地盘的,输什么都不能输给死对头。
所以他一直在紧盯漕帮的改革,就盼着再出现一个古大勇时,他们能第一时间出来追击。
有了古大勇的例子在,其他地方的漕帮皆安分了很多,对朝廷的改革有些抗拒,到底还是磕磕碰碰的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