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莲花:我只是个道具啊喂!

作品:《视频万通:开局野史创飞所有人

    【首先呢,来说说周敦颐爱莲成痴这件事。


    他不仅写文吹爆莲花,还到处挖池塘种莲花!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走到哪,他就种到哪。堪称 “北宋莲花推广大使”。


    你能想象他严肃地指着莲花对学生说:“看!这就是做人的道理!”


    学生内心os:老师,道理我们是懂了,但是这莲花能吃不?


    仙风道骨?其实就是瘦脱相了!


    苏轼说他“仙风道骨,可知其不可见矣”。


    就是说他看起来气质太仙,凡人……额……难懂。


    程颐回忆:“周茂叔(敦颐)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


    其实就是窗前有草他也不除,还说什么说草跟他心意相通!


    BUT!


    据说,同时代有一个潘兴嗣的诗人猛猛爆料:“(周敦颐)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


    他家里穷得只剩个破箱子,钱都没有100文!


    所以啊,他的“仙风道骨”可能是饿出来的……理学宗师/贫穷美学的实践者。


    再说一下他的教学风格,他让学生“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


    就是寻找孔子、颜回的快乐点在哪。


    学生:???这题超纲了啊老师!


    周老师内心os:快乐是悟道的Bonus啊少年!】


    春秋时期


    孔子摸了摸自己的胡须,点了点头,


    周敦颐的教学方法也是不错的,自己也可以借鉴一下,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上来!


    ……


    【终极定位:北宋思想界的“扫地僧”】


    【官虽然不大,最高做到了知州(在现在,应该算是地级市市长),不算顶级的权贵。


    而且,他的著作也不多,除了《爱莲说》和《太极图说》,也就是几千字的《通书》,留的著作虽然不多,但浓缩的全是精华啊!这几个著作全是精华浓缩版。


    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凭一己之力撬动后世700年思想史!


    朱熹就是他的超级迷弟之一,把他的理论奉为圭臬。


    周敦颐,一个靠种莲花、写小作文、画圈圈(太极图)混成了 “宇宙·人生·道德” 终极问题首席解释官的男人!


    他的名字(敦颐)听起来像“敦厚安逸”,实际上是 “思想核弹,低调引爆”!


    他是“北宋最硬核的莲花男神”—— 用最柔美的意象(莲),讲最刚猛的道理(理)!


    他的教学口号:学理学吗?从种一朵莲花开始那种!】


    【周敦颐:你以为我是写《爱莲说》的文艺大叔?不,我是用太极图给宇宙编程的隐藏大佬!


    莲花:我只是个道具啊喂!】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看着天幕上介绍的周敦颐,眼睛里满是想要和遗憾!


    怎么这个周敦颐不是他贞观一朝的臣子啊!要是他的大臣,如果是他贞观一朝的,他可以让他直接教自家承乾啊!


    你看看这教育出来的俩学生,多牛啊,直接是理学界的扛把子,反正以前天幕说当皇帝的就要多学一点,让承乾多学一点,也是有好处的!


    另一边,


    因为之前李世民下令让李靖和秦琼教他军事和武艺,李承乾得知这个消息,感觉天都塌了,


    “父皇这是要累死我吗???!!!”


    ……


    弹幕飘过,


    【周敦颐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不屈服于权,任凭自己在官扬里沉浮,却又在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刚毅有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便是用来形容他最贴切的语句。


    君子般圣洁的莲花常开不败,如莲花般高贵的君子也亘古弥新。】


    【额……跟朱熹对比一下,君子与伪君子】


    【据说鲁迅先生和周公都是周敦颐的后代!


    鲁迅是第三十二代,周公是第三十三代!】


    【池上木芙蓉,晓寒摧折之。


    绿叶未尽雕,红芳已先萎。


    空得拒霜名,憔悴不得持。


    人生亦如此,荣盛须及时。


    少壮不久留,老疾仍相随。


    腾腾当任运,惨惨徒自悲。


    万古同有尽,华颠无再缁。


    及今幸强健,不乐将何为。】


    ……


    秦始皇时期


    嬴政看完后,眯了眯眼,


    “这个叫周敦颐的怎么也是北宋的!苏轼还是他的迷弟,也是同一朝的臣子?”


    嬴政现在酸得跟只柠檬精似的!


    他不由得羡慕宋仁宗了,一朝中有好几个能力强的大臣!


    虽然,他的朝堂上文臣也有不少,像李斯,蒙毅,冯去疾,姚贾,顿弱……


    但是,谁会嫌弃有能力的大臣多呢?


    ……


    宋朝以前那些个有能力的皇帝,一个个也都化身柠檬精,羡慕死宋仁宗了,朝堂上有那么多大宝贝!!!


    天幕继续,


    【好抽象的野史】


    天幕缓缓出现这几个字,各朝各代的古人们两眼一抹黑。


    内心:坏了,又是冲我们来的!!!


    三国时期的人更是求爷爷告奶奶,


    三国众人:可别霍霍我们了,我们受不住啊!!!


    【编野史的人能不能专门出一本逗人开心的书啊!


    好抽象!好离谱!


    心情不好,想听野史,越野的越好!】


    【据野史记载,牛顿是明朝皇家血脉,刚出生明朝就被灭了,皇家一个义仆锦衣卫抱着襁褓中的牛顿逃避追杀。


    后来,牛顿颠沛流离逃到了约翰牛国,自此,去掉朱的一撇一捺,改朱为牛。


    因为一撇一捺是个“人”字,去掉一撇一捺,寓意劫后余生,两世为人。


    义仆在逃难之际,带走了《永乐大典》,牛顿长大后,研究《永乐大典》。


    所以,他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贡献大多都是《永乐大典》里记载的!】


    明太宗时期


    朱棣看到自己的《永乐大典》被带走了,带到了劳什子约翰牛国,也不管这是不是野史了,怒火蹭蹭的往上涨!


    “朕的《永乐大典》!怎么还被带到别的国家去了!!!


    那是朕好不容易才编成的啊!”


    朱胖胖小心翼翼开口,


    “那个……父皇,这是野史,不是真的,您的《永乐大典》还是好好的呢!”


    朱棣反应过来,稍稍松了口气。


    “吓死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