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万家灯火

作品:《大明:开局满级箭术,杀敌爆属性

    陈锦文的声音打破了她的隐形。


    大玉儿浑身一颤,猛的抬起头,眼底带着一丝茫然和猝不及防的惊惶。


    “喏....”


    她下意识的应声,声音细若蚊蚋。


    “拿着!”陈锦文随手从案几上拿起一个沉甸甸的素面钱袋,看也不看朝她抛了过去。


    钱袋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


    精准的落在大玉儿下意识伸出的双手里。


    入手沉甸...


    里面显然是分量不轻的银钱。


    “今日除夕,准你出宫,想逛就逛,想买就买,天黑前回来即可。”


    陈锦文的语气,随意的像在吩咐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大玉儿捧着那袋冰冷的银子,整个人都僵住了。


    出宫?自由?这…这是试探?


    还是陷阱?


    她难以置信的看向陈锦文,想确认自己是否听错。


    “嗯?”陈锦文挑了挑眉,眼神里掠过一丝不耐。


    “朕没什么耐心,你再不退下,朕就改主意了!”


    那冰冷的目光,瞬间刺破了大玉儿所有的侥幸和怀疑。


    “奴婢谢陛下恩典!”


    她猛的低下头,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微颤,屈膝深深一福,攥紧钱袋的手指关节都泛了白。


    她几乎是踉跄着后退几步。


    旋即转身....


    脚步有些发飘的快步退出了暖阁。


    唯恐慢了一步,这份突如其来的“恩典”就如泡影般消散。


    …………....


    宫门厚重。


    在身后缓缓闭合,隔绝了宫苑的暖香与丝竹。


    凛冽的空气带着雪后的清冽,扑面而来。


    大玉儿不由自主的深吸了一口,胸腔里却是一阵窒闷。


    她已换上了一身半新不旧的素色棉布衣裙,虽远不及宫装华美,却足够整洁干净。


    她攥紧了袖中的钱袋。


    站在巍峨宫墙投下的巨大阴影里,望着眼前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长安街巷,一时间竟有些无所适从。


    该往何处去?


    回那早已灰飞烟灭的盛京?


    还是去那遥远的科尔沁草原?


    念头只是一闪,便被冰冷的现实击碎。


    天下之大,何处是她这个亡国太后的容身之所?


    她茫然的随着汹涌的人潮挪动脚步,像一片无根的浮萍,被这除夕的欢乐洪流裹挟着前行。


    街道两旁....


    家家户户门楣上都贴着崭新的春联和福字,檐下悬挂着大红灯笼,将皑皑白雪映照得一片暖红。


    孩童们穿着新袄,举着小小的灯笼或风车,尖叫着在人群缝隙里追逐嬉闹。


    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糖人、面人、各色干果点心、热气腾腾的吃食摊子,香气四溢,勾引着行人的馋虫。


    “爹爹,我要那个糖葫芦!”


    “娘,快看,这个兔儿灯好漂亮!”


    “当家的,再买点芝麻糖吧,孩子们都爱吃!”


    那些平凡而琐碎的对话。


    夫妻间的笑语。


    父母对孩子的宠溺,摊主与主顾熟稔的讨价还价…


    汇成一股巨大而真实的烟火气浪,一波波冲击着大玉儿固守的心防。


    她下意识的捂住了耳朵,秀眉紧蹙。


    假的,都是假的!


    这怎么可能?


    在她根深蒂固的认知里,在那些清廷旧臣口口相传的描述中,陈锦文治下必是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他不过是个嗜血残暴,只知杀戮的草莽之徒。


    他的朝廷也必是暴戾横征,百姓水深火热!


    然而.....


    眼前这万家灯火,人人脸上洋溢的富足安宁的笑容,这满街流淌的丰饶与祥和…


    这巨大的反差。


    让她心底那堵名为仇恨与认知的高墙,开始无声的龟裂。


    她脚步虚浮...


    不知不觉停在了一处支着简易棚子的摊点前。


    一股浓郁独特的甜香钻入鼻端,带着糯米的软糯和红枣的甘醇,瞬间勾起了她腹中的饥饿感。


    “姑娘,来尝尝甑糕?刚出锅的,热乎着呢!”


    摊主是个须发花白,面容和善的老者。


    一边麻利的掀开木桶上厚厚的棉布盖子,一边热情招呼。


    “这…是什么?”


    大玉儿下意识的问,声音有些干涩。


    “甑糕啊!”老者笑呵呵的,用木铲切下一块,盛在洗净的竹叶上递过来。


    “糯米、红枣、芸豆、蜂蜜一层层蒸出来的,又甜又糯,顶顶养人的好东西!”


    “看姑娘您这气度,宫里出来的贵人吧?”


    “天冷,来一份暖暖身子?只要五文钱!”


    五文钱…


    大玉儿低头看了看手中沉甸的钱袋。


    又看了看那冒着热气的香甜食物,腹中的空虚感更甚。


    她默默掏出五枚铜钱递过去,接过那竹叶托着的甑糕,在摊旁一条简陋的长条木凳上坐了下来。


    温热的甜香在口中化开。


    软糯的米粒裹着枣泥的醇厚,带着蜂蜜的清甜,也带来一丝奇异的暖意。


    她小口吃着....


    纷乱的心绪,似乎也在这甜糯的滋味里,得到了片刻的安宁。


    “老人家...”


    她忍不住开口,声音带着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探寻。


    “如今这长安城…百姓的日子,真的都这般好过么?人人都能吃上…这样的东西?”


    她指了指手中的甑糕。


    “嘿,托陛下的福啊!”


    老者一边给别的客人装糕,一边中气十足的答话。


    脸上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自打陛下进了长安,平了乱,定了赋税。”


    “又开了太平仓平抑粮价,还让官府出面,帮咱们这些小摊贩疏通街市,指定地方买卖…”


    “这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有奔头喽!”


    “老头子我卖这甑糕,以前逢年过节才敢做点,现在啊,只要不是灾荒年景,天天都能卖!”


    “为啥?老百姓兜里有余钱了,嘴也馋了呗!”


    他抹了把额头的汗,笑容憨厚而满足。


    “姑娘您想啊!要是还跟崇祯爷那会儿似的,或是闯王占着的时候,老百姓饭都吃不饱,树皮草根都啃光了。”


    “老头子我哪还能在这街上安安稳稳卖这零嘴儿?怕是早就饿死在哪条沟里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