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表现出色

作品:《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

    起初,陈兴业对为何裕柱专门设立一个科室并任科长一事还有些犹豫。


    然而现在,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既然这样,我同意通过研究所第十四科的成立方案!”


    此言一出,办公室里的高级研究员们神色微变。


    大家都清楚,陈所长的话蕴含深意。


    张兰拍拍何裕柱的肩膀道:“柱子,祝贺你!能得到陈所长的认可,说明你的表现非常出色。”


    “陈所长,张教授,还有各位前辈,感谢大家的信任。


    虽然我不能保证一定会有成果,但我会尽全力在第十四科室发挥作用,不负众望。”


    何裕柱表态时毫不含糊。


    他知道,行动比言语更重要,即便有系统的支持,他对未来的项目充满信心,但也深知实干的重要性。


    听到何裕柱的话,陈兴业等人点头示意。


    既然选择了信任何裕柱,他们便放手让他施展才华。


    随后,众人围绕第十四科室的研究方向展开了讨论。


    最终,由于何裕柱在上次哈工大交流会上展现的机械天赋备受期待,加上他在工业部和轧钢厂取得的成绩,大家一致确定了第十四科室的方向。"柱子,第十四科室的研究方向和其他科室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相关领域,你能明白吗?”


    这个结论是大家共同商议得出的。


    304研究所多数科室的研究方向倾向于工业应用,甚至是民用领域,但尚未专注于重工业和相关行业。


    然而,作为四九城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陈所长从北方考察归来后,意识到发展重工业和相关产业对国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其中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


    内部原因是得到了老大哥的支持,尽管当前关系尚未恶化,但局势的变化已让部分敏锐人士察觉到了潜在风险。


    事实上,我国现有的工业体系可以说完全是借鉴了别国的经验。


    无论是小小的螺丝钉,还是复杂的重工业生产,都不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而是整套生产系统的直接引入。


    从设备到人才,再到专业知识,缺一不可,否则我们的工业发展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


    这种方式确实能让国家迅速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但其中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旦与他国产生矛盾,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工业体系的正常运作。


    外部环境方面,当前国际形势并不太平。


    尽管建国已久,但各种摩擦从未停止。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技术实力不足,各领域的发展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威慑力。


    所以,从北方考察归来后,陈兴业意识到国家需要构建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培养专业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因此,在成立第十四科室之初,他就赋予了科室这样的使命。


    其他几位资深研究员都是行业内的顶尖人物,对陈所长的话心领神会,所以在陈所长提出要求后,他们看向何裕柱的眼神都带着几分复杂。


    毕竟,**技术和重工业在国内属于严重短板,各方面都很薄弱。


    因此,第十四科室未来的研究方向绝非易事,何裕柱作为科室负责人,肩上的责任可想而知。


    刚才的讨论中,何裕柱也有参与,自然明白陈所长的意图。


    不过,他与他人不同,是穿越而来,拥有超出时代的视野,当然能理解陈所长话中的深意。


    看来,这个时代有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工业领域的不足,并为此付出了努力。


    然而,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即便有许多像陈兴业这样的专家认识到问题所在,在更大的历史潮流面前,他们的力量依然有限。


    何裕柱沉思片刻后,向陈兴业点了点头:"陈所长,我明白了。


    组织有任务尽管吩咐,只要我在十四科室一天,必定全力以赴完成。"


    陈兴业听后略感触动,想起之前北方有人对何裕柱的评价,心中隐隐期待,想知道这位年轻人能为十四科室带来什么成果。


    最终,在研究所高层一致决定下,304研究所的第十四科室正式成立。


    次日清晨,何裕柱骑车抵达研究所。


    保卫科的同事见到他,面带笑意道贺:“何科长,祝贺你!”尽管他们仍有些难以置信,但看到何裕柱年轻的身影,已确信无疑。


    当天早些时候,研究所公告栏公布了十四科室成立及何裕柱任科长的消息。


    何裕柱听到这个称呼先是一愣,随即平静接受,却毫无架子,还笑着与保卫科的同事们交谈。


    保卫科的同事们发现新任科长依旧平易近人,胆子也更大了些:“何科长,你们十四科今天肯定要在研究所扬名了。"


    "可不是嘛,大家现在都跑去围观公告了。“一名同事指向人群方向。


    布告栏前聚集了许多研究所的员工,他们看完内容后开始交头接耳。”何裕柱当上了科长?"


    "十四科以前这里都没有,专门为他设立的?"


    "这待遇也太好了。"


    "是啊,他今年才二十出头吧?"


    众人议论纷纷,除了惊讶,也不乏羡慕之情。


    研究所的大会议室里。


    这是一个能容纳数百人的宽敞空间,前排摆放着一个巨大的讲台,长木桌上整齐地放置着十一套座椅,每套座椅前都配备了一支黑色麦克风。


    何裕柱一走进来,就被眼前的场景震撼到了,仿佛电视剧里的画面突然变成了现实。"柱子,快来,到这边。”


    张兰教授一眼就发现了他,将他拉到了讲台后方。"张兰教授,这是……”


    何裕柱虽已猜到几分,但仍忍不住问道。"厂长外出学习期间,今天我们召集大家开会,一方面总结工作,另一方面也想向大家介绍一些北方的技术经验。


    当然,也是为了支持你负责的第十四科室。”


    在研究所设立新科室并非易事,不是简单贴个公告就能实现的。


    不说别的,单是人员配置,难道能让第十四科室只有何裕柱一人?


    通常来说,新科室的负责人往往是资深研究员,这样既能保证权威性,也能吸引一批追随者,确保团队有足够的实力。


    陈所长为帮助何裕柱,特意召集了一场会议。


    会场很快坐满,众人期待着他的发言。


    不少人对讲台上的年轻面孔充满好奇。


    陈兴业首先分享了他在北方学习的经验,赢得一片掌声。


    随后,他总结了一些适用于当下年代的理念,连何裕柱也从中受益匪浅。


    当话题转到新成立的十四科室时,陈兴业宣布:“从今天起,我们研究所第十四科室正式成立,何裕柱同志将担任科长。”


    此言一出,台下响起热烈掌声。


    虽然何裕柱年轻,但他之前的表现已让人刮目相看,实力得到了部分认可。


    接着,陈兴业说明会议目的不仅是介绍经验技术,也是为十四科室招募人才。


    但许多人对此持观望态度,担心跟一个年轻人合作是否能有所建树。


    何裕柱神色平静,理解大家的顾虑。


    他调整了一下麦克风,准备发言。"科研工作不同于耕作,强调的是脚踏实地与创新求知。


    十四科室成立之时,陈所长便确立了我们的研究方向,倾向于重工业及关键领域。


    这是我国当前急需突破的重要环节。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年轻,但科研无先后,只要有实力,就能走在前列。


    既然陈所长给予我这个机会,我也将此原则定为十四科室的规矩——有能力者绝不会被埋没。


    今日诸位都在这里,我也无需隐瞒,已为科室确定首个攻坚方向:无缝钢管项目。


    我们不能白白利用研究所的资源,要研究就挑战最艰难的课题。


    若有志同道合之人愿意接受挑战,十四科室热烈欢迎。”


    何裕柱的话立刻引发了现场热烈讨论。


    大家都从事科研工作,对无缝钢管尤为关注。


    这种材料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按材质分类,无缝钢管是中空钢材,具有极高的承压能力。


    在工业应用中,无论机械制造、地质勘探,还是国防装备、航空航天,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行业内称其为现代工业的“血管”


    简单来说,没有无缝钢管,就无法生产大炮和重型武器,这些武器的核心部件全依赖此材料。


    直到53年前,国内技术还无法生产无缝钢管,完全受制于国外。


    直至53年后,国内才首次自主完成研发,但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尽管53年国内自主研发的无缝钢管问世,但实际应用仍面临诸多难题。


    例如口径、精度、材质特性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因此,现阶段国产无缝钢管尚未实现大规模推广使用。


    何裕柱在大会上的发言,为尚未启动的十四科设定了一个高远的目标。


    这让在场的研究员对他充满了敬意,无论他是否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仅是这种愿景就足够打动人心。


    陈兴业的动员加上何裕柱的演讲,激发了许多研究员的热情。


    看到这种氛围,陈兴业鼓励大家积极报名加入十四科。


    直到晚上十点多,何裕柱完成招人工作后,陈所长和张兰都上前祝贺。“看来我们的何裕柱同志很受欢迎啊,大家都对加入十四科充满热情。”


    听到这话,何裕柱笑着回应:“这也是陈所长的努力成果。


    今天共有三十七位同志愿意加入我们,其中包括四位五级研究员和七位六级研究员,甚至还有一位四级研究员。”


    看到十四科的人才储备,陈兴业和张兰都感到惊讶。"你不用夸我,这些人愿意加入,也少不了你的功劳。”


    尽管何裕柱年轻,但他已取得了一些成就。


    再加上十四科的研究方向和重要性,吸引一批优秀研究员并不意外。


    不过他们也没想到会有四级研究员愿意加入,这在304研究所里算是顶尖人才。


    张兰教授对此有些担忧:“柱子,你说的那个无缝钢管项目在国内来说难度很大,十四科刚成立,如果可能的话,不妨先放一放其他项目再做这个。”


    作为行业内的权威,张兰深知无缝钢管项目的挑战。


    虽然国家已初步解决这一难题,但要达到成熟应用并赶上国际水平并非易事。


    何裕柱听完张兰的话后,笑着摇了摇头说:“张教授,这事我心里有谱。


    既然十四科室已经明确了发展方向,无缝钢管就是必须攻克的难题。


    刚成立就遇到挑战就想退缩,未来的发展肯定还会面临更多困难,难道都要回避吗?”这算是委婉地谢绝了张兰的好意。


    既然十四科室要专注重工业领域,那么突破无缝钢管技术无疑是关键一步。


    若能在该领域取得进展,将对国家整体发展意义重大。


    这意味着我国能够自主生产枪管和炮管,军事力量将迎来巨大提升。


    陈兴业听出了何裕柱话语中的坚定,眼中流露出赞赏之色,对张兰说道:"老张,既然我们选择信任年轻人,特别是柱子,那就全力支持。


    柱子,只要你有信心,我也非常看好你。


    以后十四科室有任何需求,尽管来找我,我会特批资源给你!"


    陈兴业的话展现了他对何裕柱的支持和诚意。


    304研究所下设众多科室,研究方向繁多,但上级分配的资源有限。


    他的承诺相当于给何裕柱开了绿灯,有助于提高十四科室科研项目的成功率。“所长,我代表十四科室向您表示感谢。"


    "看,这小伙子做事确实靠谱。”陈兴业指着何裕柱,又对张兰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