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很看好

作品:《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

    何裕柱慢慢走向郑三元,听完刚才屋内人的讲述,他也明白了,这次针对谢学丰并非出自郑三元之意。


    而郑三元,则是以极其警觉的眼神注视着何裕柱


    这大院戒备森严,即使已解放,仍有护院守卫。


    这个年轻人竟能悄然进入院子,实在令人好奇他的身份。


    正思索间,何裕柱主动说道:"郑先生,别紧张,我来并无他意,只因你的人今日早上去了我谢叔那里,引发了一些误会。"


    此言一出,之前跪在郑三元面前的几个年轻人猛然抬头,见到何裕柱后,几人脸色微变:"是你……"


    随即,他们咬牙说道:“此事与当家的无关,是我们自行前往,若有不满,冲我们来就好!"


    平日里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如今却清楚不能牵连主人。


    郑三元眉间微蹙,似乎明白了什么。


    他开口道:”同志,此事确为误会,我本无意与老谢起冲突,你看,不如我赔些钱,毕竟也是我这边的人先做错了事。"


    何裕柱并未立刻回应,而是说:"郑先生,我来并非为了赔偿,主要是想告诉你,报纸上提到的那个三彩印花盒你也看到了吧?没错,那东西是真的,曾在国外拍出三十万。


    我和谢叔商议后决定将它直接捐赠给国家博物馆,若你感兴趣,日后展出时可以去看看。"


    何裕柱此行主要目的是解决此事,以免他人有其他想法,因此必须公开三彩印花盒的捐赠情况。


    听罢何裕柱的话,郑三元心中震惊。


    何裕柱的表情不似作假,而且他若日后核实,很容易判断对方是否撒谎。


    因此,郑三元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也因此,郑三元脸上露出钦佩之色。"真是令人敬佩!老谢能有这样的觉悟,实在让我钦佩。


    小同志,这次的事情确实是我们的错。


    这样吧,我赔给你们十斤白面和二十块钱。


    从此以后,我们就当是不打不相识,如何?”


    郑三元感叹过后,又诚恳地提议。


    何裕柱心里清楚,郑三元提出赔偿,一方面出于歉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此事传出去影响他的名声。


    只要事情不外泄,这笔赔偿便能解决问题。


    经过思考,何裕柱点头同意了。


    他来此的目的本就是避免后患。


    如果郑三元同意了,那些人就不会再骚扰谢学丰。


    他再有能力也无法时刻保护谢学丰。


    而且,这件事并非郑三元指使,何裕柱自然不会做得太绝。


    误会消除后,通过交谈,双方关系融洽了许多。


    特别是得知何裕柱早上处理院子里那些人的身手干净利落,再加上他进院子时护院毫无察觉,郑三元越发觉得何裕柱非同一般。


    临别时,何裕柱不经意间提到自己毕业后在研究院工作。


    这让郑三元对他的态度更加尊重。


    老实说,若非知道何裕柱已婚,郑三元可能真会将自己的女儿介绍给他。


    不过,何裕柱并非为了炫耀,而是多加一层保障。


    虽然郑三元无意夺回三彩印花盒,但俗话说“人为财死”


    ,即便得不到,对方也可能生事。


    透露自己的身份后,至少能让对方有所顾忌。


    知识分子在研究院工作,多少有些影响力,即便日后有小动作,也会有所收敛。


    解决了后顾之忧后,何裕柱赶紧返回医院,专心照顾即将生产的妻子。


    三天后。


    新生儿的啼哭声在手术室里响起,忙碌的医护人员们听到这声音后都松了一口气。


    在这个医疗条件有限的时代,女性生产远比古代所谓的闯鬼门关轻松不了多少。


    谢颖琪的生产过程还算顺利,没有发生意外。


    这或许是因为何家常备的各种药方起到了作用,她的身体素质明显优于同龄女性。


    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何裕柱和谢学丰终于松了一口气。


    即便何裕柱取得了不少成就,面对妻子分娩、孩子出生这样的大事,他依然感到紧张。


    医生走出来宣布喜讯后,两人急忙围上前去。"何裕柱同志,谢老先生,恭喜你们,是个健康的大胖小子。”


    听到消息后,两人相视一笑,内心充满喜悦。


    何裕柱抱起自己的儿子,感觉这一切仿佛梦境一般。


    谢颖琪躺在病床上,脸色有些苍白,但她看着父子俩幸福的笑容,眼中也满是欣慰。


    何裕柱把儿子交给岳父抱了一会儿后,又来到妻子身边。


    虽然为孩子的到来感到高兴,但何裕柱始终记得妻子在生产中的辛苦。


    看到谢颖琪略显苍白的脸庞,他握住她的手说:“这段时间你受累了,回家后一定要好好调养,我会让你变得健健康康的。”


    谢颖琪心里一阵温暖。


    自怀孕以来,丈夫和公婆对她的关怀让她感动,这样的家庭氛围在别处很难找到,因此她对这个家庭的感情愈发深厚。"柱子,别这样说,你看我们的孩子多健康,将来肯定身体很棒。”


    何裕柱听罢笑了笑:"这还用说吗?就冲他爸是谁,我的体格你也清楚吧。"说着拍拍胸口。


    谢颖琪瞪了他一眼,但何裕柱说得也有道理,国术宗师的遗传基因,孩子自然能受益不少。


    没多久,何裕柱就在医院办好手续,包括孩子的各种资料,还有后续护理安排。


    费用对他来说不是问题,他选择了最优方案。


    由于刚生产完,谢颖琪需要休养,何裕柱决定让她在医院住一周。


    待所有事情安排妥当,家人陆续赶到医院,整个病房充满喜悦。


    经过讨论,他们为孩子取名“何思行”


    ,这个名字在当时很有文化意味,全家都很满意。


    陈娟主动提出负责送营养餐照顾谢颖琪,何裕柱则打算回研究所看看。


    交代完一切,大家离开让谢颖琪休息。


    何裕柱躺在旁边睡得沉稳,梦中看到一家三口的幸福未来。


    次日清晨,何裕柱起床时谢颖琪还在睡,生产耗费了她的精力。


    他先去食堂买来早餐,亲手喂她吃完。


    整理完病房后,他说:"我得去研究所了,总这么休息,外面可能会有闲话。"


    自家媳妇生完孩子后,何裕柱决定不再给予特殊对待。


    不过,在离开前,他还是忍不住轻轻吻了儿子的额头,做了父亲之后,他的心态确实有所变化。


    从前,他是为了家庭的生活努力拼搏,如今却多了一个目标——将儿子抚养成人,培养他成为优秀的人。


    304研究所的一号研究大楼里,所长办公室平日紧闭,今日却有不少身影在里面活动。


    其中包括张兰教授和几位四级研究员及**研究员,共有五位同事。


    此刻,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办公桌前的一名成熟男子身上。


    这名男子约莫五十多岁,按当时的标准已属高龄,但他精神矍铄,眼神偶尔流露出的锐利光芒令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意。"老张,你的提议真是大胆。”


    男子开口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屋内众人年纪相仿,共事多年,又不在公开场合,因此彼此间的称呼颇为随意。"老张”


    自然就是指张兰。


    至于这份大胆提议的内容,正是为了何裕柱这位年轻同志设立一个新科室。


    今天他们齐聚此地,就是为了讨论此事。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304研究所的所长陈兴业刚从外地学习回来。


    听完陈兴业的话,张兰尚未发言,其他几位高级研究员已先后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何裕柱的名字在研究所内可谓家喻户晓。


    无论是在工业部取得的成绩,还是协助组织剿灭敌特行动的表现,都让这个名字格外引人注目。


    然而,张兰教授提出由何裕柱这位年轻同志担任新科室科长,主持科研工作的建议依然显得颇为惊人。


    所以,大家对这件事的看法依旧各执己见。


    陈兴业此次被外派至北方学习交流,一段时间后返回。


    在了解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后,他对何裕柱这名年轻同事有了一些初步认识。


    加之张兰竟为此事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让陈兴业更加好奇。


    毕竟,他对张兰非常了解,知道她绝非任人唯亲、公私不分之人。


    她不会仅仅因为何裕柱曾跟随她学习成长,就轻易设立新科室。"老陈,你还没见过柱子这孩子。


    这么说吧,自从我入行以来,这孩子的天赋和品性都是我见过最好的。


    毫不夸张地说,他未来的发展将对国家的进步有很大帮助。”


    张兰既然信任何裕柱,便毫无保留地支持他。


    她发自内心地认可他在机械重工业方面的才华。


    听完这话,陈兴业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


    与张兰相处多年,他还从未见过她如此高度评价一位后辈。


    想到这里,陈兴业略作思考后点头说道:“老张,你能说出这样的话,我现在真的很想见见这位年轻人。”


    对此,张兰并不感到意外。


    无论事情结果如何,像何裕柱这样出色的人才,必然会引起陈兴业这样的前辈的兴趣。"柱子他……”


    张兰正打算解释关于何裕柱因家中添丁请假的事情时,门外传来敲门声。"张兰教授,您在吗?我回来报到了。”


    听到这声音,办公室里的人都有所反应,张兰脸上也露出惊讶之色。


    她当然听出了是何裕柱来了。


    陈兴业在看到众人的反应后,似乎也猜到了什么,于是向张兰点点头:“带他进来吧,我也想见识一下,究竟是怎样的年轻人才能让你如此称赞。”


    很快,张兰来到门口打开门,进来的人正是何裕柱。


    何裕柱到研究所后,首先去向张兰教授汇报休假情况及后续工作安排。


    从同事处得知张兰的位置后,他便前往所长办公室。


    刚进门时,发现屋内有人,以为是在开会准备离开,却被张兰挽留。


    注意到屋内几位熟人,何裕柱以为在开会正要告退,但张兰却请他留下。


    很快,他被引至众人面前,其中陈兴业的目光一直聚焦在他身上。


    仔细打量后,陈兴业对他印象深刻,没想到这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在他外出期间竟取得如此成绩。


    屋内几位高级研究员均已见过何裕柱,彼此寒暄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初次见面的陈兴业身上。


    张兰随即介绍:“柱子,这位是我们研究所所长陈兴业。”


    陈兴业虽刚从北方考察归来,但对何裕柱已有耳闻,对其评价颇高。


    何裕柱礼貌回应,而陈兴业表现得平易近人,表示希望了解他对新开设科室负责科研工作的看法。


    何裕柱稍作思考后表态,尽管缺乏相关经验,但他愿意接受挑战,尽力完成任务。


    陈兴业对此点头认可,认为务实做事才是关键。


    何裕柱有系统的支持,自然无所畏惧。


    陈兴业听完何裕柱的话,内心十分认可。


    这位年轻人沉稳踏实,让人信任。


    陈兴业终于明白张兰为何看好何裕柱。


    然而,仅仅性格适合还不足以胜任新开设的科室。


    科研需要实际能力,数据不会撒谎。


    陈兴业思索片刻,接着问起何裕柱的学历背景。


    何裕柱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


    陈兴业听后眼神微变,随即询问他是否参加过一次清华与哈工大的交流会。


    何裕柱确认属实,并提到自己参与了交流活动。


    陈兴业听罢,表情变得凝重。


    交流成果远超预期,让他意识到何裕柱的能力不容小觑。


    在机械领域,北方的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得益于来自北方的老牌企业的技术支持。


    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所所长陈兴业去北方学习时,得知哈工大代表团几年前访问清华时遇到一位少年天才,不仅让哈工大的年轻人和许多精英教授都为之震撼。


    陈兴业听到这个消息时感到非常惊讶。


    毕竟,北方在机械和重工业方面远超其他地区,即使清华在这方面也稍逊一筹。


    大家都这么认为,而哈工大的代表团更是北方最顶尖的专家团队,他们竟然对一位年轻的后辈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