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种地

作品:《天幕: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明朝。


    永乐年。


    “这让咱想起了很久以前,跟着岳父学兵书的日子。”


    朱棣回想起了十几年前,徐达教导自己的时候。


    旁边的朱高炽听到这话,转头看着自己的父亲。


    “他不会教导咱历史上那些打仗成功的例子。”


    “只教导咱那些失败的例子。”


    “每教导一个失败的例子,都让咱思考,为什么会失败?”


    “咱说错了之后,他又会及时的纠正。”


    朱棣的脸上露出了感慨的神色,随后又轻声说道:


    “他更是从来不会教导咱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例子。”


    “用他的话来说,以少胜多这种事情,太偶然了。”


    “你要遇到一个合适的对手,才能以少胜多。”


    “你不能期望着对手全是蠢笨如猪。”


    “要把你每一场的对手都当作毕生之敌去对待。”


    “而且,长时间的战争,你不能总是期望着以少胜多来打赢敌方。”


    “当你总是期望着以少胜多的时候,那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朱棣转头又对着朱高炽说了这么一句:


    “这是他经历最后一场大败,得来的感悟。”


    说完之后,朱棣回过头,看向远方。


    最后,朱棣的脸上悄无声息的落下了一滴眼泪,喃喃的说道:


    “当你把你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了极致,后勤、训练、侦察等等,都做到了极致。”


    “发现没有了错误之后。”


    “那胜利自然会到来。”


    ...


    汉朝。


    元狩年。


    “陛下,臣对于感悟颇深。”


    卫青抬手朝着刘彻行了一礼,感慨的说道。


    “哦?”


    刘彻看向卫青。


    “臣在学习兵书的时候,想的从来都不是那些成功的例子。”


    “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想的那些失败的例子。”


    “在安营扎寨、两军对垒、行军途中,臣会一直琢磨,哪里有错误,哪里符和失败的例子。”


    “最重要的是,你不可能期望你的对手和那些失败的主帅一样。”


    卫青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把该做的,都做到极致。错误,也尽量的避免。


    “战争、打仗、对垒,其实就是比的谁犯错误更少。”


    “所以,你学习失败的例子越多越好,学习其中的错误也越多越好。”


    最后一句话,卫青是朝着霍去病说的。


    ...


    现代。


    “那大家想一想,李世民除了这两个手段,在对吐蕃的问题上,他还有没有其他的心思?”


    “或者说,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李恩凡拿起放在讲台上的矿泉水,也顾不得把标签对准摄像头了,赶紧轻抿了一口,润了润喉咙。


    “还有其他的想法?!”


    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下来,仔细的思考。


    ...


    明朝。


    洪武年。


    “父亲,不会吧?他真是这么想的?”


    朱标的心里忽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求证似的看向朱元璋。


    “这是最好的一种结果。”


    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


    这个想法他也想过,但这个念头冒出的一瞬间,就被自己放弃了。


    因为付出与得到的,实在是相差太过于巨大了。


    而且,现在那块地方自己派人去看过,都不知道该怎么说...


    不大清洗一番,压根没法看!!!


    “所以这就是一个阳谋,如果是最好的结果,那就是皆大欢喜,大唐也将迎来一个新生。”


    “而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大唐血拼吐蕃一次,从此永久的消除了后患。”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标儿。”


    听到这个问题,朱标苦笑了一下,随后说道:


    “父亲,说真的,如果是我,我可能压根想不到。”


    ...


    宋朝。


    乾德二年。


    “还有?!”


    赵匡胤震惊的看着赵普,想知道他知不知道。


    “怎么会还有?”


    赵普也非常的惊讶,随后看着赵匡胤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并不知道。


    ...


    现代。


    “在说起李世民其他的思想时,我们要说到很久之前,并且还要说起我们这个民族的特质。”


    “多久之前?秦朝之前,夏商周以及部落时期。”


    “现在网上说我们的民族同化能力非常的强,那大家想一想,我们同化,是靠的什么?”


    李恩凡笑着看向台下坐着的所有同学。


    随后,就见有人举手。


    “同学,你想说的是儒家对吧?”


    李恩凡似乎知道他们想说的是什么,笑吟吟的说道。


    就见那名举手的同学点了点头。


    “不是儒家!”


    “儒家可以说影响着整个东亚地区,但在同化的能力上,儒家是很低的。”


    李恩凡猜到了绝大部分人都肯定会说儒家,但在他研究看来,其实并不是儒家。


    “经过考据,我们的民族,是从两河流域而来。”


    “在那个时期,有儒家吗?”


    “就不说那个时期,就单单只是说周朝。”


    “对外分封这一点上,周朝是做的最好的,直接把自己没有的地方分封给了许多诸侯。”


    “那这些诸侯,都是靠儒家同化的当地吗?”


    “举一个例子,秦国,秦国最初来到“西犬丘”是靠的儒家同化当地,并且发展壮大的吗?”


    (西犬丘:即今礼县大堡子山区域,此处发现诸侯级墓葬群及青铜鼎、簋等文物,证实为秦国早期政治中心。??)


    李恩凡摇了摇头,反驳了儒家这一个答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们民族的同化都是靠的儒家,其实这都这是表面。”


    “更何况,儒家是代表不了我们这个民族的。”


    “儒家后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周围地区,但最核心的同化手段,其实并不是儒家。”


    说到这里,李恩凡转身,拿起彩笔,在黑板写上了两个字:种地。


    “啊?”


    在场绝大部分人都目瞪口呆的看着黑板上的那两个字。


    怎么也没想到,竟然会是种地?


    “怎么可能是种地?!”


    “对啊,为什么会是种地?”


    台下所有同学都窃窃私语的讨论了起来。


    旁边的工作人员也都有些嘀咕。


    但在通道最后面,那两个老人则是眼睛一亮。


    “他还真知道?”


    “如果仔细的研究过的话,是不奇怪的。文化只能慢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可别人抗拒的话,就没有用了。”


    “而政治上的优势,也只能让周围崇拜。”


    “历朝历代对田地的政策,才是最重要的同化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