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政策改良
作品:《一天一快递,我在大明开盲盒》 此时一个小村子当中,骑着马的传讯兵来到众人面前,他拿着手中的报纸朗声将上面的内容全部朗读了一遍。
村口站着的众人脸上满是好奇的神色,因为几乎每一天这人就都会出现在他们村口,然后大声的朗读报纸上的内容。
有什么想要问的也都可以询问他。
当他把东西全部念完以后,立刻就有几人凑上前去,他们脸上满是好奇的神色。
那传讯兵瞥了他们一眼,没有搭理,反而是大声嚷嚷了起来。
“王老狗,李老四!”
“你们两个的儿子现在在军中,目前还活着 你们二人在何处?立刻来领他们的俸禄!”
此言一出,人群当中顿时挤出了两个男人,他们看上去年纪都有些大了,背都有些佝偻。
“你刚才说的都是真的,国家真的愿意给俺们他们俩的俸禄?”
两名老汉显然是有些不敢相信,当初正是因为家中已经没有粮食,害怕自家孩子饿死,所以才将他们送去了军队,为的就是让他们在那里吃上一口饭活得下去。
两人已经很久都没有回家了,所以这两人也不知道他们的儿子是否还活着。
当听到自家儿子的消息,两人都是有些激动,一听能领钱,那就更激动了。
“那当然是真的,这可是国家现在规定的陛下说了,所有参军的士兵从今往后都会一次性发放两年的俸禄,这相当于给了他们安家费。”
“你们俩的,接好。”
说罢,那传讯兵将两个布包交到两人手中,两人掂着沉甸甸的布包,脸上满是疑惑和不解,打开后看到里面确实是真金白银,脸上这才露出了兴奋的神色。
“那个,这位爷,我们两个能不能向你打听一下孩子的事情,他们已经好久没回来了。”
两人将布包揣进怀里,随后有些迫切地拉着眼前之人。
听到他们的话,传讯兵皱了皱眉头。
“这件事情我还真不知道,但可以确认的是他们俩现在还活着,具体在哪里我也不清楚,现在军中能用的士兵数量比较少,等今年完成征兵过后就可以安排士兵休假了。”
“你们家中如果还有男丁,随时可以送入军队。”
说罢,那传讯兵骑上快马,以最快的速度前往下一个村子准备进行报纸的朗诵。
他还有三个村子需要前去。
很快王老狗和李老四两人便被村民们团团包围,他们脸上满是好奇的神色。
“刚才那人说的都是真的啊,居然真的给发钱了?”
“是说啊,刚才我可是看到了李老四怀里那个包包全是银子!”
“现在朝廷对咱们这些百姓也太好了吧,居然还能拿出银子给这些士兵的家属!”
“等俺儿子长大以后,俺也要送俺儿子去当兵。”
“可不是咋的,今年他们当兵过冬的时候没有士兵来我们家要棉服,应该是朝廷给准备!”
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往年冬天的时候,士兵都会来那些当兵的,人家当中索要他们自家孩子的棉服。
毕竟之前的军队可没有任何的多余经费,甚至连士兵过冬的衣服都没有准备,都是让他们自己家里人准备。
如果他们家里人准备了,那他们就不至于在这个冬天被冻死,如果没准备的话,那是死是活就看天意了。
官府平时不找这些人要点钱都算是不错了,结果这一次居然是来发钱的,众人都是有些惊奇。
“哎呀,大家伙儿,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赶紧都回去收拾收拾,要是自家有孩子想送去当兵的话,那就赶紧准备。”
“刚才那军爷可都说了,等到今年夏末的时候,他们还会来我们村子征兵,要是有想当兵的,想给自己孩子送去的,都趁早做准备!”
村长拄着拐棍轻轻抚摸着自己的胡须,他曾经见过元朝最凶恶的时候,也差点在那场浩劫当中死亡。
好不容易撑到了明朝,本来以为日子会好过一点,却没想到仍旧是家里揭不开锅。
就是近年来陛下的一道道举措,让他现在也能吃的晚饭,家里的米缸当中也都能填满粮食。
所以现在整个村子的人都开始越来越信任朝廷。
如果是之前朝廷跟他们说不找他们要钱,还给他们发钱,那估计没有一个人会相信。
可现在众人都是从不信变成了惊讶。
显然他们对朝廷说出来的那些话都已经信了几分。
众人都是纷纷点头,同时心中也已经有了想法。
家里要是有适龄的男性,他们便会将其送往军队最小的年龄要求十六岁,最大不能超过三十五。
每家每户必须要留有一名男丁,否则军队不收。
像那些家中孩子比较多的,自然是打算将一些适龄的送去。
这一道消息就如同是什么病毒一样,在全国范围之内到处蔓延。
既然去军队的话就可以一下得到两年俸禄,这顿时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一些家里本身就贫穷,哪怕是如今新开垦的田地,不收税也很难养活全家的那种家庭更是急迫的想要将自己家中的孩子送往军队。
朱羽这一举措可以说是帮不少大明的家庭减轻了负担,同时也为大明的军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时之间大街小巷全部都在传这件事情,大家纷纷猜测当朝陛下到底是想要做些什么?
此时的一个茶楼当中,两个落脚的商人正在激烈的讨论。
“要我说呀,现在朝廷已经对高丽动手了,估计再过不了多久就会西征或者南下,对于朝廷来说,现在有了这么多士兵,肯定是要做些什么的,不然的话白养的这些人啊?”
“可不是,我也是这么想的,我那儿子从小就胆小懦弱,不如把他送去军队历练一番,若是能杀出男子汉的血气来,老子才让他继承家产,不然还不如把这家产拱手送人。”
“嘿嘿,老哥这话说的,我那儿不是正好有个闺女吗?你儿子回来以后让他俩凑合凑合,咱两家的关系也能更亲密,以后合作的地方更多。”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推杯换盏。
其他桌基本上也都在讨论国家是不是要打仗,不然为什么突然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