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真正的战斗,开始了

作品:《大秦:始皇帝假死,我选择登基

    一路向东北方向疾行,刚成立的关中子弟兵在半路上便已初露峥嵘。


    倒不是说反贼被越过长城杀了过来。


    而是这支少年人的部队,自己理顺了脉络。


    由于子弟兵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只有嬴固和各自原本的主人,是他们所熟悉的。


    其他的人,子弟兵们有些见过,但谈不上熟悉。


    有些人更是见都没见过。


    基于这种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窘迫。


    嬴固刻意在行军途中,不断地调整部队。


    促进5000子弟兵彼此迅速熟悉、对少年“将军”们也是越来越了解。


    大家都是年轻人,年轻人的身上没有那么多的世故和圆滑。


    相处起来的相对更纯粹一些。


    何况,此刻抱着同样的目标,那就更有共同语言了。


    在嬴固调整队伍的同时,他的那帮兄弟们也没闲着。


    各自发挥出能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比如嬴渊喜欢《商经》,因此对数字极为敏感。


    并且把《商经》中的道理运用到了实践。


    将各个府邸筹集到的钱粮,进行了统一收拢,然后再合理分配。


    确保每一个子弟兵手中的资源都是一样的。


    不至于在行军途中,因为缺少口粮而掉队。


    再比如武力超强的项隆,每每在驻军休息的时候,便会和子弟兵们过上两招。


    名为切磋,实为指点。


    别看他的年纪比关中子弟兵的平均线小了不少,手上的功夫可不是吹出来的。


    不少子弟兵在和他的切磋中获益良多。


    多多少少学到了一两个杀招,自身战斗力因此而小幅度提升。


    还有韩肇,他把善于用兵的周亚夫、李仲翔等人召集起来。


    几人根据子弟兵们最擅长的领域,对5000关中子弟兵进行了划分。


    谁是重骑兵,谁是轻骑兵,谁是弓弩手……


    安排的明明白白。


    偏重武科的兄弟们作用突出,偏重文科的兄弟们也是一样。


    以张不疑、张辟疆、萧禄、章充这孔院四大才子为首。


    小家伙们一边行军,一边优化着最佳行军路线。


    并且对抵达战场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估。


    又对战斗计划做了报表,分层罗列轻重缓急之事。


    然后以“明白纸”的形式,发放到每一名子弟兵手中。


    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


    就这样,时间显得匆忙而又充实。


    不知不觉的,五天过去了。


    关中子弟兵们策马奔驰的同时,长城东北段却是另一番景象。


    城墙以南,依旧是草木逢春般的景色。


    但是城墙北面,却已是尸骨如山。


    斑驳的血迹,将长达六、七里的城墙都染红了。


    上将军蒙恬的手中,战刀已经卷刃。


    能让百炼钢战刀出现这种状况,说明蒙恬至少挥刀一万次了。


    连他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的将士们了。


    过去五天时间,三韩的部队就像疯了一样,没完没了的发起进攻。


    蒙恬带领驻守长城上的8万大秦将士,一次次的击退了三韩攻势,一次次浇灭他们的欲望之火。


    始终没有让这帮子外族人,踏进长城半步。


    可守护是需要代价的。


    当初跟随蒙恬而来的8万将士,短短五天内锐减到了6万人。


    战损接近三成!


    不过,三韩为此付出的代价更大。


    13万联军,战损超过了整整5万人!


    连续遭受迎头痛击之后,三韩人终于暂时退却了。


    三韩的首领多少明白了过来,那位燕王是打算拿他们当炮灰呢。


    索性便以损失惨重、需要休整为借口,不打了。


    看到三韩人在清晨逐渐退兵,副将苏角欣喜的看向蒙恬:


    “上将军!敌军退兵了!”


    蒙恬背靠城墙,明光铠早已看不出本来的颜色了。


    每一片甲叶上都挂着三韩士兵残留的血迹。


    “传令下去,所有将士不得松懈。将连弩和归终机,调动三分之二对准城墙南面,真正的战斗就要打响了。”


    蒙恬脸上并无半分喜色,反而露出分外的凝重。


    苏角为之一怔,随即反应了过来:


    “上将军的意思是,伪燕要发起进攻了?”


    蒙恬缓缓点头:


    “此人无论是什么身份,既然假托燕国之名,必然和旧燕有所渊源。三韩之人,不少是燕人后裔,因此才会和伪燕达成默契,南北两头来进攻我军。”


    “或者说,伪燕试图用三韩来消磨我军的力量,然后再自己出手。利用完了三韩,伪燕若还是不出手,他苦苦经营的联盟局势便要分崩离析了。”


    江湖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燕国无后人。


    根据历史上的资料来看,有人努力帮助旧韩,有人试图复辟旧楚。


    有人自称赵王,有人自称魏王。


    姓田的更是先后搞出了所谓的三齐。


    只不过老田家气运不济,被胡亥给坑死了。


    间接成就了嬴疆的丰功伟绩,塑造了内战无敌手的战神形象。


    就连第一个造反的陈胜、吴广,撑起来的也是“张楚”旗号。


    那么为什么没有燕人出现呢?


    道理说起来很简单。


    嬴政最痛恨的就是燕国太子丹。


    他俩的年纪差不多,太子丹要比嬴政小个三、四岁的样子。


    多年之前,他们都曾在赵国的国度邯郸做过质子。


    也就是被各自的国家,抵押给赵国的人质。


    少年时期,因为际遇相似,两人同病相怜。


    一起聊天、一起游戏、一起玩耍。


    建立了深厚的少年情谊。


    再后来,嬴政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回到了秦国。


    甚至还成了下一任的秦王。


    在年轻的嬴政努力下,秦国初显大秦王朝的气象。


    国力蒸蒸日上。


    慑于秦国的强大,燕国再次以太子丹为人质,送到了秦国。


    太子丹本以为,遇到儿时好友,他的日子会比在赵国做人质时开心许多。


    可他没有料到,成为了秦王的嬴政,眼里只有天下。


    哪里还放得下他这个幼年玩伴?


    久而久之,太子丹便对嬴政怨恨不已。


    不过这也不怪嬴政。


    人家已经是一国之君了,眼界和阅历与日俱增。


    怎么能还和始终抬不起头的太子丹,整日玩游戏呢?


    人家有许多大事要忙的好吗?


    但当时的太子丹并不理解这些,自认为遭受了嬴政的冷落。


    后来回到燕国之后,太子丹逐渐掌权,心心念念要洗刷昔年的耻辱。


    于是,心比天高的太子丹便谋划了殿前刺秦的一幕。


    让荆轲与秦舞阳借着献上赵国地图的时机,刺杀秦始皇嬴政。


    后面的事情天下人都知道,嬴政非但没死,反而成了千古一帝。


    荆轲和秦舞阳,则是被碎尸万段,拼都拼不到一块去了。


    不过,嬴政觉得还不够解气。


    于是便让老太尉王贲的父亲、横野将军王离的祖父、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率领大军攻打燕国。


    不到五年,燕国便在大秦铁蹄之下成为了历史。


    当时的燕王喜惧怕大秦军威,竟然在逃亡途中,斩下了太子丹的头颅,想要用儿子的人头来平息始皇帝的怒火。


    可是陈年旧恨,岂是一颗人头能消弭的?


    嬴政连太子丹的人头都没收,下令王翦一路向前,最终弄死了燕王喜。


    彼时年轻气盛的嬴政,还给王翦下了一道密诏:


    凡燕国之后,一个不留!


    王翦很好执行了嬴政的命令。


    燕国王室连着贵族,杀无赦!


    见到秦始皇不肯善罢甘休,大战之后活下来的燕人再也不敢留在神州大地上。


    纷纷逃出了国门,去了三韩那边。


    这便是“燕国无后人”传说的由来。


    数十年下来,三韩得到逃亡过来的燕人助力。


    文化、经济、人口等各方面大大增长。


    这才有了伪燕撺掇、三韩进犯长城的一幕。


    若没有燕人逃亡三韩的这层关系,三韩在半岛上生活的挺滋润的,为什么会一脚掺和到这滩浑水中?


    除了燕人带动三韩发展的因素之外,伪燕一定是许诺了三韩什么好处。


    比如划长城而治之类的大饼。


    然而,利益联盟最是松散。


    三韩眼下损失惨重,却半点好处也没拿到手。


    他们怎么可能满意?


    为了不让这个联盟迅速走向崩溃,那位神秘的伪燕王,肯定是要出手的。


    而蒙恬,已经做好了和他死战到底的准备!


    犯我大秦者,必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