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 章 美食的背后
作品:《祖辈们今天也在看后人直播》 {华夏美食背后隐藏的心酸}
说到美食,各朝人士都能说出不少来,但要说背后的心酸,百姓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多是摇头叹息。
“我知道,就像辣椒,就像历史上第一个吃辣的人,很难去想当时对方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食用。”
“这要说起来,什么臭豆腐、皮蛋这些食物的背后,也是一部辛酸史,人啊,一旦饿极了,什么都敢吃。”
......
在人们谈论的时候,视频也在缓缓播放。
{华夏的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岁月里,也孕育出独属于自己的美食文化。
如今的人们在享受这些美食之际,大概不曾了解过其背后的辛酸故事。
折耳根,都知道是西南地区的人民十分喜欢的家常菜。
不过很多来西南旅游的各地旅客,大多是接受不了这个味道的。
只因折耳根还有个别名—鱼腥草,在吃不惯的人看来带着一股鱼腥味。}
祖辈们点了点头,折耳根嘛,他们知道,也经常看刘晓希家做来吃。
各朝代也有不少人家在田地见到这种野菜,也采摘回去食用。
还有人挖折耳根去卖给城镇居民的。
毕竟刘晓希家隔三岔五就吃,也许味道不错呢。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老祖宗们也是真弄来吃。
就连苏轼都搞了些,先是洗干净凉拌着吃。
只是这味道咋说呢,第一口差点让他吐出来。
苏迈更是尝试着吃了一口后,表情变得苦大仇深。
苏轼觉得可能是他不太习惯吃生的,干脆学着后世人用折耳根炒腊肉。
然后就是没然后了,父子俩还是不习惯这个味道。
这样的人家有很多,但同样吃得习惯的人也不少。
特别是历代的西南地区,也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后世的西南饮食影响,虽然一开始不习惯,但看多了、吃着吃着也习惯了。
特别是折耳根这玩意儿,在西南一带真的长势很好,百姓们是没道理放弃这道菜的。
“其实蛮好吃的,和腊肉一炒,简直味道一绝。”
“我比较喜欢凉拌了吃,清脆爽口。”
......
当人们在聊着折耳根的味道,视频还在播放。
{那古人是怎么发现折耳根可食用的呢?
相传药王孙思邈在进山采药时,他发现野猪吃完一种草后,会变得异常活跃,这就是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后来川渝地区闹饥荒时,田间地头能吃的都没了,只剩下折耳根这玩意儿。
百姓们没办法,不吃东西人就要饿死了,于是尝试采食折耳根,能吃也能缓解饥饿。
甚至在长征期间,折耳根也成了战士们的‘救命草’。
随着一代代的发展,折耳根的食用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成了西南地区的代表性蔬菜。}
光幕下
祖辈们一时间不知道该感慨什么。
但往好的方面看,折耳根啊在后世已经成为西南人民的家常菜了,至少发展是好的。
虽然现在吃苦受罪是不容易了点,甚至天公不作美,还容易遇到饥荒,可后世哪怕会有天灾出现,人们也不会饿肚子了。
东汉末年
此时的益州,刘备正和自己的这帮兄弟们开会。
日子要过,三大巨头该干架还是要干架的。
赵云看了眼视频笑道:“你们可能不知道,周围的百姓们可是种了不少折耳根,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下,我之前出城的时候,看到了很多。”
刘备“哦?”了一声,有些惊讶,“这是真的?大家吃得习惯吗?”
姜囧闻言,摸着胡子也笑了,“吃的习惯,伯约他娘都在后院种了些。”
荀彧点了点头,“我夫人也是如此。”
诸葛亮摇着羽扇,失笑,“看样子,各家夫人都是商量好了。”
......
贞观年间
孙思邈都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些折耳根,能当药材,也能吃,没什么不好的。
当然他自己种的药材种类很多,基本上院子周围的地里,都是各种草药。
其实也不费多少功夫,徒弟们也会帮忙,还有被他救治过的患者和家属,也时不时来帮忙。
现代时空
刘晓希还补充了下,“其实折耳根的作用很多,不仅是清热解毒,还能抑制炎症、抗氧化和美容。”
各朝夫人姑娘们眼睛瞬间亮了,别的没注意,但能美容啊,管它再难吃,这也想吃吃看。
一袭青衣的美妇人转头冲侍女吩咐,“去厨房,让他们看看能不能买点折耳根回来,今晚加一道菜。”
小丫鬟忙道:“夫人,你想凉拌还是?”
妇人摸了摸自己的脸,犹豫了下,说:“凉拌吧,或许效果更明显一点。”
......
村里的姑娘们也打定主意吃,平时没机会美容养颜就罢了,既然折耳根有这个效果,那就吃。
宫里的娘娘们,也有人想试试,这对美的追求啊,自古就受人追捧,甚至魏晋时期不少男子也如此。
大夫们考虑的是折耳根的功效,既能做菜也能当药,没看后世的西南人都吃,那说明天天吃都没问题。
古代西南百姓们想得很简单,既然折耳根能吃,还有药用价值,那种下没什么坏处,饥荒了还能当救命稻草,种,多多种。
刘晓希也没想到一句话影响就那么大,她取消了暂停键,继续播放着视频。
{有人说,一个地区美食的丰富程度,往往伴随着苦难。
比如麻辣烫。
最初麻辣烫起源于川省长江之滨。
从宜宾到三峡内的巫山,这一带江水湍急,也诞生了一群纤夫。
纤夫们在结束忙碌的活计后,就在江边垒起石块,支起瓦罐。
他们就地取材,没有菜就去附近薅一把野菜放瓦罐里煮,再加入海椒、花椒这些调料一起,用于果腹和驱寒。
山城火锅的历史也差不多,纤夫们为了充饥,将花椒、辣椒和富人不要的内脏一锅煮。
辛辣的口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腥味。
这大概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
老祖宗们惊讶了。
他们没想到后世那么好吃的火锅、还有麻辣烫竟然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心酸的历史背景。
不过仔细一想也是,谁以前能想到毛肚涮火锅这么好吃呢?
刘彻想了想说:“第一个创造这种吃法的人很有想法,大概对方也想不到火锅在后世成了家喻户晓的存在。”
说到火锅,刘彻感觉又有点饿了,好在如今辣椒有了,皇宫里的大厨也在研制大汉的火锅。
苏轼毫不吝啬的夸赞道:“火锅真是万物皆可涮,只要有一包火锅底料,走到哪里,弄点食材就能品尝到一顿不错的饭菜。”
苏迈觉得他爹说的太有道理了,“是啊爹,等以后有人研究出火锅底料了,咱去哪里出差,带上几袋就很方便。”
......
如今,各朝代的火锅店遍地开花,虽然味道比不上后世,但也有不少人光顾。
{…还有一种很多人都知道的美食—蟹黄汤包。
传说在三国时期,蟹黄汤包就制作出来了。
和孙夫人有关系,孙夫人被强留在娘家,得知刘备兵败病死,痛不欲生,投井自尽。
她投井后,蜀汉的厨役将蟹黄、猪肉制作成包子祭奠,后来传到了民间。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抗战时期,盐城因倭寇投放的毒气引发了蝗灾,百姓们没办法,就到处抓蝗虫并将其剁碎拌野葱,再用芦苇叶包上充饥,也就是蝗虫包子}
各时空,一时间都不知道该相信哪种说法了。
不过饥荒时,特别是蝗灾,吃蝗虫这事几千年来都存在,如果是天灾也就罢了,但要是倭寇导致的,那百姓们的嘴可就不留情面了。
东汉末年
诸葛亮他们看了看刘备。
刘备摆摆手,他和孙氏已经是过去式了,两人再无半点瓜葛,而且孙氏会为他投井?这比太阳打西边出来还难置信。
张飞也撇撇嘴,孙氏骄横又跋扈,还纵横不法,对他们也一副高傲的模样,对自己的丈夫也没半点尊重,就她还投井呢?
可以说,益州这群人,对孙氏的印象都不好。
东吴这边
早已归家的孙氏,表情愣了半天,反应过来嫌弃的直皱眉。
她对刘备又没什么感情,年纪还比自己大那么多,如果不是兄长的要求,根本不会嫁过去,嘴里难免嫌弃,“还为他投井呢,想得倒挺美。”
孙权想到这个这个妹妹,也不管她,反正人已经接回来了,先这样吧。
建兴年间
刘禅“呵呵”了两声,对视频的内容气得反驳,“孙氏怎么可能为我父亲投井。”
那女人他都不好说,当初要不是赵叔他们阻拦,自己都被带走了。
—
现代时空,刘晓希已经点开新视频了。
{关税战最新消息}
关税战是干啥,祖辈们如今也知道了。
刘晓希怕大家不清楚,还专门掰碎了,将鹰酱和兔子之间的情况仔仔细细讲诉了一遍始末。
然后,祖辈们自然是怒了。
茶馆酒楼里议论声一浪高一浪,“老鹰欺人太甚,这是在逼兔子啊。”
街上的小摊贩也在议论,“这么做无疑是两败俱伤,鹰酱到底图什么?”
路上的行人有人说道:“没听到吗?那个老鹰国的懂王想借此捞钱,人家原本就是商人,商人可不会做亏本买卖。”
读书人们聚在一起义愤填膺,“你们说说,其他那些国家怎么回事,竟然都不报复,难道是迫于老鹰的淫威?”
......
民间,讨论声不断。
历代君王们和臣子们,也在聊着这件事。
管仲可还记得,后世人说他是玩贸易战的第一人,这关税战自然也属于贸易战的范围。
想到这里,管仲忧心忡忡的看着视频。
{鹰酱为何选择开启这场商战?
首先要明白鹰酱背后的思维逻辑。
这十年以来,鹰酱的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且支出巨大,财政赤字率越来越高,所以急需一笔收入。
就在去年,鹰酱以平均税率2.2%,得到的关税收入是770亿美元,如果将税率提升至18%,进口值不变,那收入将增加八倍之多。
这么大一笔收入,你说祂动不动心?}
祖辈们一脸懵。
百姓们反复思考,还是多多少少看懂了。
“不是,老鹰这是不是把大家都当傻瓜了?”
“看这意思就是,不过咱兔子硬气,可不怕,其他那些国家,不就是屈服了吗?”
......
各朝代的政治家们看得更深,但也正因为这样,都很费解。
实在理解不了鹰酱的脑回路啊。
桑弘羊语气都带着不确定,“用增加关税的方式来增加国库收入,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王安石挠了挠头,说句不好听的,他觉得能想出这个办法的人,脑袋指定有点问题。
不过鉴于对鹰酱内部的情况了解并不算多,所以谁知道对方怎么想的。
民国时期
先辈们看明白了,但正是因为看明白了才费解,如此高的税额,鹰酱真不怕落到反噬的下场吗?
不过先辈们也管不着,反正这场危机,最初的时候孩子们都度过去了,且不带怕的,他们这些祖宗,自然更不怕。
视频还在继续
{…这些年来,鹰酱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